于禁的離去,讓諸葛亮驚覺,諸葛氏的軍事防守力量還是太過於弱小了。一個將領的離開,居然就大幅度地降低了全部的有生武裝力量。
這感覺實在是不好,就像以前打仗之時,總感覺除了關雲長、張翼德之外,派哪位將領迎戰都心有疑慮。既要擔心將領的個人武藝高強與否,以及領兵佈陣能力,還得考察對方的忠心誠度。
在亂世之中,都是爲了混口飯吃,爲了活命。投降有時並不是一件可恥的事。正是因爲如此,很多將領的行爲也就能夠得到解釋,諒解。既然無法做到讓每個將領的忠誠度都達到百分之一百,那就用數量取勝,多個將領便多了一層保險。
事不宜遲,諸葛亮覺得是時候擴大諸葛氏在兗州泰山的軍事力量了。時間越來越靠近184年,甲子年,諸葛亮便覺得擁有一支屬於自己,如同臂使的軍隊是多麼急切,多麼有必要。
招兵買馬,迫在眉睫。
這天,諸葛亮在心中打好腹稿,做好計劃方案,便前來拜見自己的父親諸葛珪。打算勸服諸葛珪同意招兵買馬,擴大軍伍,以備後面亂世之用。
待見到了諸葛珪,諸葛亮恭敬地施了拜見禮,道了請安後,便開門見山說出心中所想。
“父親,孩兒見於禁將軍請辭,回軍覆命,我諸葛家又少一大助力,且思及大兄單獨赴襄陽就任,手下並無心腹忠誠之人可用,料是舉步維艱,故心有所感,特來請求父親能夠考慮一二,多做準備,逆轉無人可用的局面?!?
諸葛亮擺事實,講道理,說出目前諸葛家雖有起色,然而卻無人沒用,不添油加醋,才更令人信服,十分中肯。沒有人才的幫助,很多事做起來便非常困難,勞心勞力,這一點諸葛亮早有體會。
“聽阿亮這麼一說,倒是爲父親疏忽了,沒有考慮到這方面。不知你大兄阿瑾赴荊州南郡襄陽縣就任,可曾攜帶家將隨從?可有僕奴下人差遣使喚?可帶足錢財盤纏供用?你大伯是心思縝密之人,難道會沒有安排麼?阿亮,你對這方面瞭解多少。”
被諸葛亮這麼一提醒,諸葛珪纔想到雖然大兒子諸葛瑾即將步入仕途,但家裡卻從沒給諸葛瑾提供過什麼幫助與支持,一時不免擔憂起來了。
不過考慮到大兄諸葛玄的爲人作風,諸葛珪還是不那麼緊張的,身爲諸葛氏一家之主的諸葛玄就算不給幫諸葛瑾一切安排妥當,多多少少也會提供一些家族的幫助吧。
“父親,大伯一家對我們兄弟倆算是極好的了。大兄赴南郡襄陽就任縣令,大伯就曾極力主張給予大兄錢財黃金二十萬兩,以資官用。然而在人才供應,人手使喚這方面,大伯並沒辦法提供給大兄太多助力,非是不願,實是無能爲力也?!?
諸葛亮將他給諸葛緒的錦囊妙計中的內容說給諸葛珪聽,相信在瑯琊的另一邊,諸葛玄應該會安排錦囊妙計的內容,一一兌現。
“爲何在人才方面,你大伯無法供應?難道偌大的瑯琊招不到適應的人才家將麼?以我諸葛氏的財力與聲望,在瑯琊那是一呼百應,何以導致如此地步?”
諸葛珪被諸葛亮說蒙了,既然諸葛玄願意掏錢出人出力幫助諸葛瑾赴任,那又何來無人可用一說。
“父親,家族外遷,所需人力財力衆多。而很多人故土難離,並不願跟從我諸葛氏一同外遷,孩兒也不可強行而求之,否則那些人雖限於隸屬我諸葛氏,卻心不向我諸葛氏,難以擰成一股繩,極可能在關鍵時刻,反誤了我等大事?!?
諸葛亮陳明諸葛氏在外遷一事的實況,不是諸葛玄不給人才人力,而是諸葛氏本來人才人力的儲備便明顯不足。頓了頓,諸葛亮又接著說道。
“本次外遷,倒是在隸屬於諸葛氏的家衆之中發現幾個人才。有東莞郡人徐奕徐季才,精於謀劃,良於治理;瑯琊莒縣人徐盛徐文向,善守善攻,將帥之才;還有一位名叫程遠志,頗有勇力。然則不止大兄入仕爲官赴任,二位堂兄誕兄和緒兄也要入仕爲官,因此人才方面,大伯才捉襟見肘?!?
“那不知你大伯最終是如何分配的?該不會瑾兒僅帶足錢財,孤身一人赴任吧?官場兇險,仕途險惡,若沒可信可用之人,互爲犄角,相爲拱衛。那就吉兇不定了。”
諸葛珪一時覺得諸葛瑾出仕就像當年的自己,無依無靠,心中不安起來了。
“大伯讓誕兄帶領徐奕,攜一干從願隨我族外遷的家衆挑選出來的青壯赴舞陽就任,這些青壯曾在徐盛和于禁的訓練下,略通軍陣,初具戰力;讓緒兄帶領程遠志,加上諸葛氏在瑯琊的看家護院赴益陽就任,看家護院對我諸葛氏忠誠度較好,又遠到異地,儘可放心使喚。至於大兄,則僅帶領徐盛一人,前往襄陽赴任。泰山諸葛氏一支,久不在瑯琊,縱是大伯將家奴家將贈予大兄,這些人對瑾兄並無敬意,也不感恩,恐怕瑾兄也駕馭不了。”
諸葛亮將諸葛瑾的情況說得越悽慘,估計說服諸葛珪的可能性就變得極大。畢竟,諸葛瑾身爲諸葛珪的嫡長子,可不忍心看著諸葛瑾白白受苦,官場受制。
“聽你這麼一說,如此一來,我泰山諸葛氏一支,招兵買馬,培養心腹,實是事不宜遲,千鈞一髮。不過,縱是爲父同意,但爲官身爲泰山郡丞,只是文職,掌管錢財文書,軍旅一事,爲父就是有心,也插手不上哪。”
現在的諸葛珪就恨不得將泰山郡都尉,泰山郡郡兵,統統拉去給諸葛瑾當縣尉、縣兵。畢竟,望子成龍嘛。諸葛瑾要是強大了起來,說不定父憑子貴,諸葛珪到時在朝堂之上,家裡也多一大助力。
“父親還請不要心急,大兄爲官乃是長期的事,並非爭一朝一夕。若是能源源不斷地給大兄提供幫助,方爲上策。此時開始謀劃,總好過不曾想起思及,讓瑾兄久生怨恨。亡羊補牢,爲時未晚也。至於招兵買馬一事,只要說服了郡守張舉大人,則一切好辦。父親身居高位,以免事有不成,落了臉面,此事便交給孩兒吧。”
諸葛亮主動請纓,將招兵買馬一事盡攬其中。有根有據,言之有理,各方面都面面俱到,令人挑不出一絲毛病。
念此,諸葛珪只好同意交給諸葛亮全權處理。
招兵買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