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一六三章 在下不才

“寧兒,你看你,都髒得快成大花貓了,你先下去洗漱一下,讓府裡的下人給你準備點膳食,這些日子過得太苦了,先補充補充,歇息歇息。爲父有話想和這位公子談談,你放心,爲父不會爲難這位公子的。”

張角充滿慈愛地告訴張寧,要和諸葛亮單獨談談人生,談談理想。其實,張角是想支開張寧,好盤問一下諸葛亮,瞭解眼前這個小男孩到底值不值得信任,能不能安心地將張寧交到諸葛亮的手上。

“父親,我……”

張寧不忍離去,留下諸葛亮一個人面對張角,剛想拒絕,可惜話未說出口,就被張角無情地打斷了,內心著急,卻又幫不上什麼忙。

“來人,帶小姐下去洗漱用膳。”

張角直接吩咐左右,強行將張寧帶了下去,以便創造單獨和諸葛亮會談的有利局面。張角是怕接下來的談話,萬一哪裡有對諸葛亮不利的地方,若是張角拉偏架,那就裡外不是人了。於是,支開張寧,是最好的選擇。

聽到張角的指令,牀邊一直靜靜守護張角的黃巾軍兵,就有二個人出列,來到張寧的旁邊,面無表情地說道:

“聖女,請。”

“聖女,得罪了,請恕屬下無禮了,還請隨屬下先行去洗漱用膳。”

那二個黃巾軍兵素來只聽從張角的命令,原本好聲好氣地請張寧先行離開,張寧卻是久久不願動身,似乎想拖時間,弄出個什麼法子繼續留在這兒。於是,那二個黃巾軍兵不再耽誤,而是告罪一句之後,就主動拉起了張寧。

無奈尚年紀輕輕,又是溫婉女子,不願與那二個黃巾軍兵互相拉扯,有失體面,尤其是在諸葛亮的面前,更是形象重要。被那二個黃巾軍兵硬拉起身後,張寧也就不再掙扎,站直了身,看了看諸葛亮,發現諸葛亮仍然是那幅閒庭信步的樣子,內心也稍微放心了些。

張寧知道父親張角的性格,既然不想張寧留在這裡聽他們的談話,無論如何,張寧都會被支開的。張寧向諸葛亮投去了一個眼神,示意會站在諸葛亮這邊的,然後就隨那二個黃巾軍兵暫時離開,下去好好洗漱打扮一番,至於用膳,張寧此時根本就沒有胃口。

張寧被帶走了。諸葛亮見張寧雖然被強行帶到別處,內心卻並不慌亂,開玩笑,當初諸葛亮一個人在東吳,面對著那麼多文臣武將,可是舌戰羣儒過,那麼大的場面,都能輕鬆應付,鎮不住諸葛亮。

哪怕張角是黃巾起義的最高領袖,太平道的教主,手下何止上百萬黃巾大軍,然而這一切在諸葛亮看來,都是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的小兒科。

諸葛亮雖然年紀太小,可並不害怕單獨直面張角,甚至還有點小期待,期待能早點說服張角,讓張角同意諸葛亮能和張寧在一起,這樣諸葛亮也算是實現抱得美人歸,那麼接下來就能謀劃下一步了。

從前諸葛亮看曹操麾下的青州兵戰力極強,就很是羨慕,而青州兵的前身就是黃巾大軍被打敗之後的俘虜,從俘虜之中挑選出來的青壯組成的。諸葛亮不求能得到張角的支持,只要張角能不阻擋諸葛亮和張寧的發展,那就足夠了。

畢竟,天下的黃巾反賊那麼多,諸葛亮是知道張角不久於人世的,而諸葛亮和張寧兩情相悅,在一起之後,說不定將來有哪些走投無路的黃巾大軍會看在張寧的份上,前來投效。

那樣,諸葛亮就等於藉著張寧的光,憑著張寧的威望,能夠收服一些意料之外的人才和軍兵。雖然黃巾大軍很多時候都是看統領的武將自身的喜好。畢竟,不是每個黃巾渠帥與大將軍都是從始而終地忠於張角和張寧。

尤其是得知張角身死失敗,廣宗被破之後,相信很多黃巾大軍內心的信仰崩塌,恐怕都不知會做出何種選擇,不過這些諸葛亮也左右不了,諸葛亮只是想盡力做到最好,後面就隨緣了。

畢竟,有時候人要有夢想,若是沒有夢想,人就和鹹魚沒有什麼區別了。諸葛亮靜靜地站在房間裡面,既不神色驚慌,又不主動問詢,就靜靜地等待著張角的拮問。

終於,張角也不再繼續保持沉默,感覺是浪費時間,諸葛亮表現得實在是太過於鎮定了,張角以爲諸葛亮也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氣勢,什麼是威壓,不知者無畏,也就完全察覺不到張角故意形成的緊張氛圍。

“公子故意接近寧兒,可是爲了老夫而來?你是大儒門生,官家之後,若是能從老夫這裡謀劃得逞,想必可以得到不少功勞吧。不過,可能公子要失望而歸了,看在公子護送寧兒安全返回老夫身邊,就不爲難公子了。”

張角字字誅心,直言不諱地想當然的要拆穿諸葛亮的心機,想先在言語之上,鎮住諸葛亮,故意露出:“小樣,我已看破你的陰謀了”的感覺。

可惜,諸葛亮卻是不上當,完全沒有按著張角的套路出牌,而是從另一個方面解析,讓張角瞭解到諸葛亮並沒有惡意,至於相助張寧,那也是緣分,並非有意設計,更談不上有什麼圖謀。於是諸葛亮回道:

“大賢良師,您若是不喜歡我,可以直說。要是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下,而先入爲主中傷我對張寧的真心,那我可得無禮地反駁一二了。恩師曾說,施恩不圖報,以德報怨。我與張寧相遇,仍是緣分,並非因爲寧兒的美色或者圖謀其他。”

“至於您剛纔所說,在下若真的有所陰謀,恐怕也不用利用寧兒來進行吧。不瞞大賢良師,在廣宗郡城之外,有一支來自兗州泰山的援軍軍隊,名喚泰平軍,軍隊兵馬大概五千左右,之前解青州之圍,破青州三十萬黃巾大軍的也正是這一支援軍軍隊。”

“在下不才,正是這支泰平軍的真正指揮,一軍之主,最高統領。”

第七十五章 約定交換第一二四章 五大奇術(一更)第五十七章 唐周投誠第一八六章 上位者的態度第三十九章 拜師之禮第二九八章第四五三章 爭奪盟主第六十七章 劉備豪言第一五四章 叫亮哥哥第二零六章 劫殺第四八二章 聯手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三五五章 怒罵的丁原第四九五章 兄弟鬩牆第四七二章 百口莫辯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四八九章 磐河浮橋第二零五章 誣陷第四十章 蔡邕講學第二二八章 齊潑第二一八章 動員第三五六章 華雄VS呂布第二六二章 深夜軍議第二五一章 設州牧第八十八章 浴血奮戰第四四七章 龍膽亮銀槍第一六二章 直面張角第四十三章 太守張舉第八十六章 軍令如山第三三三章 宮女貂蟬第九十五章 旗兵逃跑了第三一二章 白旗與首級第三四五章 少帝回宮第四三二章 兩面討好第七章 雞蛋別放在一個籃子第四十九章 軍號泰平第二一六章 同行(五更)第四三一章 集體會議第三十六章 邀請第一九九章 追擊第四六七章 諸候盡去第一四三章 金子總會發光(三更)第一二二章 哇!真的是秘籍(二更)第二八六章 水鏡八奇第五零九章 姻親第三三五章 誅十常侍第三一九章 太后問計第二五一章 設州牧第三四七章 橫行霸道第二四三章 藏寶圖第八十章 神兵問世第四四三章 酸棗會盟第四四二章 十八路諸候第二二九章 敗逃第九十四章 生擒賊將第二章 無力迴天第十四章 徐盛VS程遠志第四七四章 非將軍莫屬第二七零章 熱情第五一九章 呂布願降第一七九章 非不想,實不能也第九十二章 黃巾軍亂第四六九章 司徒王允第二二四章 高升第一九六章 堵截第二零七章 糾結第二二二章 應邀(求訂閱、推薦票)第二零零章 星夜第三四一章 一場怪夢第二五二章 善意的謊言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八十章 神兵問世第一七五章 原因有三第五零零章 呂公第四五九章 趙雲發威 盟主到手第三六四章 以身相許第一七零章 計劃出城第四七八章 矛頭第五一八章 真假漢帝第四九七章 拙計第三十章 錦囊妙計第三三九章 深夜遇山莊第二六三章 新仇舊恨第三八一章 不願自去第四六二章 三攻虎牢關第三九一章 宴無好宴第一八七章 視同神人第五二三章 天下一統第一七八章 詐出埋伏第三八零章 項上人頭(五更)第五二二章 修史第一零七章 想溜?沒門第二四三章 藏寶圖第六十四章 趕往涿縣第十五章 于禁VS徐盛第二七五章 獵虎第三七零章 董卓的優缺第五章 泰山赴任第三一七章 宦戚之爭第三一七章 宦戚之爭
第七十五章 約定交換第一二四章 五大奇術(一更)第五十七章 唐周投誠第一八六章 上位者的態度第三十九章 拜師之禮第二九八章第四五三章 爭奪盟主第六十七章 劉備豪言第一五四章 叫亮哥哥第二零六章 劫殺第四八二章 聯手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三五五章 怒罵的丁原第四九五章 兄弟鬩牆第四七二章 百口莫辯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四八九章 磐河浮橋第二零五章 誣陷第四十章 蔡邕講學第二二八章 齊潑第二一八章 動員第三五六章 華雄VS呂布第二六二章 深夜軍議第二五一章 設州牧第八十八章 浴血奮戰第四四七章 龍膽亮銀槍第一六二章 直面張角第四十三章 太守張舉第八十六章 軍令如山第三三三章 宮女貂蟬第九十五章 旗兵逃跑了第三一二章 白旗與首級第三四五章 少帝回宮第四三二章 兩面討好第七章 雞蛋別放在一個籃子第四十九章 軍號泰平第二一六章 同行(五更)第四三一章 集體會議第三十六章 邀請第一九九章 追擊第四六七章 諸候盡去第一四三章 金子總會發光(三更)第一二二章 哇!真的是秘籍(二更)第二八六章 水鏡八奇第五零九章 姻親第三三五章 誅十常侍第三一九章 太后問計第二五一章 設州牧第三四七章 橫行霸道第二四三章 藏寶圖第八十章 神兵問世第四四三章 酸棗會盟第四四二章 十八路諸候第二二九章 敗逃第九十四章 生擒賊將第二章 無力迴天第十四章 徐盛VS程遠志第四七四章 非將軍莫屬第二七零章 熱情第五一九章 呂布願降第一七九章 非不想,實不能也第九十二章 黃巾軍亂第四六九章 司徒王允第二二四章 高升第一九六章 堵截第二零七章 糾結第二二二章 應邀(求訂閱、推薦票)第二零零章 星夜第三四一章 一場怪夢第二五二章 善意的謊言第二十四章 進發洛陽第八十章 神兵問世第一七五章 原因有三第五零零章 呂公第四五九章 趙雲發威 盟主到手第三六四章 以身相許第一七零章 計劃出城第四七八章 矛頭第五一八章 真假漢帝第四九七章 拙計第三十章 錦囊妙計第三三九章 深夜遇山莊第二六三章 新仇舊恨第三八一章 不願自去第四六二章 三攻虎牢關第三九一章 宴無好宴第一八七章 視同神人第五二三章 天下一統第一七八章 詐出埋伏第三八零章 項上人頭(五更)第五二二章 修史第一零七章 想溜?沒門第二四三章 藏寶圖第六十四章 趕往涿縣第十五章 于禁VS徐盛第二七五章 獵虎第三七零章 董卓的優缺第五章 泰山赴任第三一七章 宦戚之爭第三一七章 宦戚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