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孚說完,居然不顧傷勢,開始狂笑不已,直將大量的鮮血給笑出嘴里溢出,令各武士都不由有些敬佩伍孚的氣節。董卓當然是被氣得心里堵得比雙手流血還要疼痛不已,只好下令讓武士將伍孚拉下去,斬首示眾,再滿門抄家,滅其三服九族,以泄其憤。
不過,董卓知道伍孚有一點沒有說錯,一旦傳了出去之后,這大漢天下的英雄豪杰肯定開始對董卓虎視眈眈了。想想,區區一個越騎校尉伍孚,武藝平平,可說沒有,簡直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軍兵。
就這樣的人,都能夠對董卓造成傷害,還差點直接偷襲得手,行刺殺死董卓這個大逆不道,惡行滿天的國賊。雖說伍孚行刺最終的結果還是失敗的,但反過來想想,伍孚不但逼得呂布出手,董卓受傷,且董卓一方的人全都人心惶惶,而大漢天下各地有志之士全都信心滿滿,磨拳霍霍,拭目以待,這樣一想,伍孚這一行刺還真是壯舉。
比如董卓從此果然不敢再一個人獨處了,而且無論去哪,出入都要帶足甲士護衛,恨不得就連如廁都帶上呂布,方才放心。其實,董卓等人的擔心并不是多余,而是未雨悵謀,還真的有人在得知了伍孚的事跡之后,開心蠢蠢欲動,想要向董卓下手。
這人就是之前在省中宴會的時候,出盡了風頭的袁紹,袁紹生怕被董卓所殺,逃離了京師洛陽城后,去了渤海,董卓想要平息袁紹的怒氣,不讓袁紹不停地以袁氏世家望族的恍子拉仇恨,封了袁紹當渤海太守。
袁紹去了渤海之后,發現渤海真的是太偏僻了,比之京師洛陽,簡直就是鳥不拉屎,不可同日而語。于是,袁紹一直在等待,準備利用一切的可能性,重新拉一波聲望,或者搞搞事情,想要對付董卓,袁紹比伍孚有更多的優勢,最根本的一點,就是袁紹知道憑著伍孚行刺,同樣的手段,同樣的行刺,肯定是不行的了。
袁紹怎么說也算是個雄韜偉略的官二代,身邊不缺少能人志士,且袁紹本身的智商同樣是不錯的,比如袁紹就知道董卓的手下有著李儒和呂布這一對搭配,可文可武,根本就不可力敵,也不能智取。
那么想要殺死董卓,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再堅強的堡壘也是能夠從內部被擊破的。當初董卓就是讓李肅帶上赤兔馬和大量錢財前去收買呂布,使得呂布心生動搖,這樣搞死了丁原的,從而吞下了整個荊州大軍。
財帛動人心,既然董卓能派人去收買呂布,袁紹覺得這也是個值得效仿的地方,畢竟呂布身為外姓之人,且是原荊州大軍的實際統領之人,一旦投其所好,將呂布爭取過來,那簡直是一石三鳥。
一來,呂布本來就是董卓的貼身護衛,接近董卓的機會十分之多,且呂布武藝高強,一旦呂布叛變,伺機一直隱藏在董卓身邊,然后對董卓動手行刺,董卓又沒有其他人能夠頂替呂布的位置,面對的殺手又是呂布這樣的高手,肯定行刺成功的概率要大得多。
二來,呂布要是叛變,那就不止是董卓和呂布二人之間的事情,同樣牽連到西涼大軍和荊州大軍兩軍的微妙關系,一旦沒有處理好,董卓被呂布行刺成功導致身死,或者失敗,呂布被董卓責罰所殺,相信西涼大軍和荊州大軍絕對難以再保護和諧的關系,必會大打出手。從而瓦解了董卓權高兵重的地位和形勢。
三來,呂布就像是一頭喂不熟的狼,縱是呂布被策反成功之后沒有得手,那等于是給大漢天下人指了一條明路,想要殺董卓,就要從董卓身邊的人入手,到時大漢之大,人人都在研究董卓身邊的謀士和猛將,對癥下藥,特別針對。如此一來,還會怕集大漢天下之力,扳不倒區區一個董卓嘛。
袁紹是越想越興奮,當下提筆,以袁氏長子和渤海太守的身份洋洋灑灑,寫了一大封信,并將這種反間董卓身邊將領、謀士的方法都寫在里面,無非就是三種:權勢、錢財、女人。
寫好書信之后,袁紹開始進行思考,想要刺殺董卓,得到這封書信的人必須要在京師洛陽城之內,且有一定機會接觸到董卓,不然一切都是白搭。其次,得信之人還得對董卓權勢濤天有意見,能夠同仇敵愾。最后,這人還得有一定的官職,擁有實施反間之計所應有的條件,比如許諾給董卓身邊的人給予官職,或者直接送出錢財和美女。
袁紹左思右想,還真的給袁紹想到了一個人,極有可能實現袁紹的想法。不管對方是否同意袁紹的提議,袁紹都覺得有必要一試,將書信差人送與這人,畢竟只是書信一封,哪怕不成事,到時宣揚出去,袁紹除董之心也能廣為人知,多少也能助漲一波聲望。
萬一得信之人愿意替袁紹玉成此事,兩相得益,那是再好不過的了。袁紹所選定的人就是當今大漢的司徒王允。袁紹對王允的了解頗深,知道王允雖與董卓兩人無怨無仇,但王允的功利心極深,肯定眼饞董卓大權獨攬,位高三公。
袁紹只要簡單地給王允說,只要事成之后,會站在王允這一邊,讓王允替代董卓的位置,相信不甘于人下的王允肯定會愿意冒險一試的。況且,成功那是最好,失敗了憑著王允的手段和能力,肯定也能自保,不會受到牽連。
反正行刺董卓的人都是董卓的手下,至于其他的都不重要,無非都是一些不關輕重的謀劃和部署罷了。只要處理得好,根本不會給王允惹火上身,光憑這一點,王允這老狐貍就肯定會和袁紹一起來搏一把大的。
很快,袁紹就派人將書信送到王允的手里,還讓心腹帶去一些向王允表達袁紹的態度,不斷地誆騙王允,尤其是提出要是王允能夠扳倒董卓,以后都會聽從王允的吩咐,大力支持王允治理大漢,獨斷朝政,與袁紹內外相應,首尾相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