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缺錢,缺將,缺軍兵,可以說劉備什麼都缺,什麼都想要,奈何劉備自己也好不到哪兒去,在沒從軍之前,劉備也只是一個納鞋賣席之輩。劉備知道沒有幹出一番大功勞出來,不止是盧植,這個名義上的老師,就連諸葛亮這樣的孩童,皆不會太過於看重劉備的。
“既然玄德也這樣想,那就這麼定了。本將決定分兵,留本將在此圍住黃巾賊首張角,不讓其亂竄搞事,先支援豫州潁川再說,本將之前打探到黃巾敵軍的消息,那張角有二個弟弟,不知是親生兄弟,還是結義兄弟,一人喚張樑,自號地公將軍,一人喚張寶,自號人公將軍。”
“那張樑和張寶響應張角造反舉事,領兵正在圍攻潁川,那與張樑、張寶對恃的大漢官員乃是皇甫嵩、朱儁,本將與此二人有舊,我等三人皆互爲好友,私交甚篤。本將就命諸葛亮賢侄和玄德一起前往潁川,助戰皇甫嵩、朱儁,待潁川的黃巾賊退,再替本將與皇甫嵩、朱儁約定期間,前來廣宗郡城,一起圍剿那黃巾賊首張角,捕獲妖道的首級。不知二位賢侄可願替本將領兵前往潁川?”
盧植也是覺得繼續圍著廣宗郡城,恐怕戰果不大,既然結果不好,盧植也有意打發了諸葛亮和劉備二人離開廣宗郡城,以免讓諸葛亮和劉備二人在這裡看盧植的笑話。
畢竟,有諸葛亮和劉備在這裡,等於給盧植平添了莫大的壓力,不進攻嘛也不好,傳出去盧植不懂領兵,甚至是畏敵怯戰,進攻嘛,結果也看到了,之前二次進攻都沒討到什麼好處與便宜。
因此,盧植對於諸葛亮的分兵提議,內心也是贊同的,沒人願意在二個後輩的面前,一直雄風不展,連連敗退,還不如將諸葛亮和劉備都派去潁川,給皇甫嵩、朱儁算了。
這樣一來,不但給了皇甫嵩、朱儁二位好友一個人情,交戰之際,仍派兵前來相助,可說是仁至義盡了,也解了盧植自己的窘境。
“亮願往。”
“備願往。”
諸葛亮和劉備也是挺有默契的,連忙一起答應了下來。可以說諸葛亮是替三人都排憂解難了,這一分兵之策,成全了領軍的三人全部的外在的要求和內在的願望。
盧植見諸葛亮和劉備也願意前去潁川,替他去找皇甫嵩、朱儁,不留在這兒寒磣人,盧植也就不再糾結廣宗郡城的事了,無非就是繼續圍著唄,反正也攻不下。只待諸葛亮和劉備一走,這裡也就沒有了外人,那盧植也就不用再顧慮面子,怕人笑話,該怎麼耗著就怎麼耗著,到時還有誰敢多言一句。
於是,深懂“大神易請,小鬼難纏”妙處的盧植開始大度地宣令,以便諸葛亮和劉備都能滿意地離開廣宗郡城。只見盧植鏗鏘有力地說道:
“衆將聽令,令諸葛賢侄和玄德各領本部人馬,本將更助你等二人各一千官軍,一應糧草輜重皆按需供應,前去潁川打探消息,相助皇甫嵩、朱儁二位將軍破賊,再替本將與二位將軍約定期限,共同剿捕。”
盧植這樣的安排頗有深意,讓諸葛亮和劉備各自帶領著本部兵馬,也就是諸葛亮帶著二千多泰平軍,而劉備的本部兵馬只有五百左右。盧植表面上看,是贊助了諸葛亮和劉備二人,各人一千官軍,然則卻是什麼都不用給,爲什麼這樣說呢。
首先是諸葛亮,盧植可是知道諸葛亮回來的時候,帶回了不少軍兵,雖然盧植不知有多少,但絕對不會少於一千之數,表面上報備給盧植說是徵用的民夫之類的,但盧植並不傻,這些隨著諸葛亮回來的人,裡面有很多青壯,盧植是打算給諸葛亮的一千軍兵讓諸葛亮在這些一起回來的人中挑選。
等於是給了諸葛亮一個名正言順增加兵力的理由,反正盧植覺得不這樣做的話,也管不到諸葛亮帶回來的這些人,何不如打開天窗說亮話,將諸葛亮的這些軍兵借花獻佛地再給諸葛亮送回去。
其次是劉備,劉備的本部人馬本來就只有五百左右,經過二次進攻廣宗郡城的失敗,更是折損了不少,尤其是第二次借給了劉備三千軍兵,經過一戰之後,盧植粗略估計劉備手下的軍兵大概只剩下一千五左右,既然不能要回來,免得令劉備寒心,斷了以後他人前來投奔的念頭,何不如直接換個名義,就當是資助劉備前去皇甫嵩、朱儁那兒。
反正盧植也是識人無數,知道要是強行將劉備的手下軍兵要回來,又不給劉備一些甜頭,恐怕劉備不會開開心心地去潁川,說不定不止不去潁川,還會到處去黑盧植的苛刻和無能。
盧植可不願讓劉備這個不成器的學生給壞了名望,盧植手下的軍兵也是從朝廷那邊要來的,或者是以大漢的名義,私下募集的,一旦戰事已了,要麼就是遣散回家,要麼就是上繳朝廷,因此盧植也不心疼給了劉備的軍兵,無所謂,少了一些軍兵要養,盧植高興還來不及呢。
進攻廣宗郡城的時候,那是軍兵越多越好,既然選擇圍城的話,那麼盧植覺得手上的軍兵夠用就行了,也就不和劉備計較太多。至於糧草輜重方面,二次進攻廣宗郡城的失敗,盧植軍傷亡不小,死傷慘重,些許原定用來分給將士的糧草輜重就多了出來。
此時打發諸葛亮和劉備,那是正好。盧植覺得一切好像都是剛剛好,沒有早一步,沒有晚一步,恰恰都是最好的安排。
“得令,必不負盧中郎將的厚望。”
諸葛亮淡淡地領了盧植的軍令,其實諸葛亮是想離開廣宗郡城,可諸葛亮也不願再替盧植幹太活,而是感覺應該先將張寧送去安全的地方,要是再去豫州潁川,莫說從兗州去幽州,然後又是去青州,再到冀州,現在居然又要去豫州,可說是山長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