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將陳宮的地位在千軍萬馬之前,高高地捧起,給陳宮足夠的面子,絲毫不顧主公應該將部屬踩在腳下的原有架子,諸葛亮是不愿與陳宮在泰平軍之中爭權奪利,哪怕泰平軍只認陳宮,不認諸葛亮,諸葛亮也不怕。
事實上,泰平軍是很重要,是諸葛亮準備在亂世之中翻身,在亂世之中謀得一方諸候的重大倚仗,可不代表諸葛亮只能僅僅依靠泰平軍而已,在諸葛亮的眼里,泰平軍就是一支過渡的軍隊,將來的日子里,諸葛亮還會有很多的軍隊,泰平軍就是一點小小的星火之苗罷了。
“主公,此地離廣宗郡城過近,不宜久留,宜速離開,依屬下看,何不讓二軍皆收起戰馬、兵器,然后泰平軍在前開路,主公的新軍緊跟而上,負責斷后,先將二支軍隊帶回我等駐扎的軍營再說,到時可以慢慢再將二軍整編在一塊,同時也能做好相應的后續問題。不知主公意下如何?”
陳宮并沒有反心,不過此地并不適宜立馬將二軍打亂,混編在一塊,因此陳宮作為諸葛亮的謀士,第一時間就幫諸葛亮出了一個計策,且是看起來十分周密的計謀,進一步讓諸葛亮覺得陳宮辦事極為穩妥。
黃巾軍兵現在雖然是諸葛亮在統領,可自家人知道自家事,若是由諸葛亮領兵走在前面,就會令那些人產生一個大漢官兵在后面追著打的錯覺,容易產生不安的心理。反之,陳宮帶領著泰平軍走在前面,高打諸葛亮的旗號,既能一路大開綠燈,免受人盤問,也能給諸葛亮手下的黃巾軍兵產生一個信號,這是真的友軍,而不是偽裝的敵軍。
當然了,泰平軍走在前面,會不會受到后面諸葛亮所率領的黃巾軍兵的進攻,陳宮也不怕,認為是絕無可能的。諸葛亮才不會傻到領兵去進攻自己的軍隊,那和打自己的臉,沒有什么區別。
“公臺兄想的周到,一切就聽公臺兄的,我年紀尚輕,軍旅之事所知不多,軍務也少有操持,皆是孝威兄、升平兄或者鄧茂將軍在處理,幸好有公臺兄在此,也能替我分分憂,減減我的壓力。”
諸葛亮仍然不掩臉上的笑容,更是帶著張寧走到陳宮的旁邊,和陳宮站到了一塊。不過,那些黃巾軍兵看到張寧被諸葛亮帶到陳宮身邊,也就分出二十來個左右的親兵緊緊跟隨,以防意外和不測,對于此行為,陳宮卻是完全當成沒看到似的,一點兒都不在意。
而諸葛亮卻是懶得管,諸葛亮急著尋問陳宮,自從離開了泰平軍之后,發生的一些事情進展之類的,也就放任這些黃巾軍兵的一點點小動作。畢竟,諸葛亮知道這些人也是擔心張寧,害怕張寧出了什么事,諸葛亮不會去追究這些粗枝末節。
“主公,還請隨宮先回了駐扎的軍營再說,這里人多耳雜,且二軍皆盯著我們瞅著呢,不宜長談。待二軍緩緩回營之時,宮再和主公慢慢詳談,主公不在的這些天,都發展了哪些事情。”
陳宮向諸葛亮告了個罪,然后就轉身吩咐泰平軍,令泰平軍前軍變后軍,開始撤退,而陳宮卻沒有按照平常留在泰平軍的中軍之處,而是陪在諸葛亮的身邊,像是直接將泰平軍當成諸葛亮的前軍一樣。
諸葛亮見陳宮已令泰平軍打頭陣,全軍回營,待泰平軍全部啟程之后,也就不再多話,而是下令從廣宗郡城之中出來的三千黃巾軍兵,緊跟著泰平軍,隨著泰平軍回營駐扎,下完軍令之后,諸葛亮帶著張寧、陳宮也就一馬當先,走在泰平軍的后面,處于中軍的位置。
看到二軍并沒有出現什么激烈的矛盾,或者血拼,而是有順序的緩慢回營,看來二軍合并在一起,整編為一軍的難度并不大,看到這里,諸葛亮和陳宮都是暗暗松了一口氣,諸葛亮松氣,那是手心手背都是肉,能不打這一場冤枉戰,那是最好不過了。
兩軍廝殺,肯定互有傷亡,到時死的,傷的都是諸葛亮的軍兵,黃巾軍兵還好,諸葛亮接手并沒多久,不會太心疼,可泰平軍要是死上一個,那都是白花花的銀子,血汗錢來的,諸葛亮不心疼才怪,況且有錢也還要時間才能培養像泰平軍這樣的軍兵,諸葛亮的錢財尚是不缺少,就是時間總感覺不夠用。
至于陳宮松了一口氣,則是因為陳宮新投諸葛亮,從未建功,通過剛才陳宮機敏的表現,和出眾的才智,才將二軍能保持友好,一起回營再解決后續問題。這樣一來,陳宮就等于再次取得諸葛亮的信任,再兼之負責整編了諸葛亮手下的三千軍兵,可以說陳宮憑白無故多了好幾千兵力。
還在諸葛亮那邊刷了個滿分,露了一波臉。陳宮現在可以說是比鄧茂還要大功勞,畢竟迎回主公,可比鄧茂攻不下廣宗郡城來得有噱頭多了。直到泰平軍和諸葛亮新統領的黃巾軍兵都和平相處,一切友好發展之后,諸葛亮和陳宮才移開了視線,不再關注,而是聊起了別的。
“公臺兄,看來我不在的這些日子里,雜事挺多,壓力很大啊,你都消瘦了。要多多保重身體啊,勞逸結全,最好是注意培養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或者多多吸收一些在野的賢才,只要有一技之才,都可以舉薦嘛。”
“這樣也能幫公臺兄一起處理軍中事務,甚至是當公臺兄的左右手,若是有較好的人選可承上啟下,當為傳承,待他日有機會,公臺兄也能從軍轉文,重任他用嘛。”
諸葛亮開始打趣陳宮,畢竟自己離開也有一小段日子,若是將陳宮以及他人的付出,視為不見,恐怕會寒了陳宮以及其他將士付出的積極性。
有時候,并不需要給出多少實質性的東西,而是區區幾句話語,表明上位者已經是知道屬下的努力了,那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