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快感和美感模式談網絡文學編輯與作家培養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網絡文學呈現的是一種狂飚突進之勢,時至今日形成了由數百家商業公司,十多萬從業人員,上百萬網絡寫手,近三億讀者擁躉組成的龐大生態圈。
在這個生態圈里,發揮最大作用的就是上百萬的網絡寫手,他們有的年入千萬,有的籍籍無名,卻同樣都敲打著鍵盤,為網絡文學創造著一個個瑰麗的文學世界。
網絡文學的成功,在我看來,更多是互聯網的成功,是技術的進步帶來了效率的提升,從而解放了生產力,使文學世界煥發出更多的光彩。
在互聯網之前的文學世界里,關于作家如何寫文,怎樣學習,與誰切磋,進階提高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三大體系:編輯、同行、批評家。
發揮最大作用的自然是編輯,因為編輯接受作家投稿,決定選用什么稿件,握有生殺大權。編輯不但要有一雙慧眼,同時他們還根據市場調查、往昔經驗去策劃選題,與作家溝通,最終推出一位位聲聞遐邇的大作家,自己也成為了眾人敬仰的名編。這個體系里有許多上百年歷史的出版社、雜志社、報社等國寶級單位,也有那些入行不久的新銳,他們都在證明著編輯模式的成功。
同行,也就是作家之間的互助或者幫助:有相同流派內部的品評提攜,有大牌作家見獵心喜獎掖后進,也有文學新人主動登門投文,最終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相互推薦、唱和之間讓新人聲名大噪在中華民族的文學史也傳為美談。
批評家,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自身就有相當高的美學水準和公信力。他們大都有自己完善的理論批評體系,不但能對文學現象進行宏觀把握,也擅長對具體而微的作品進行品評分析。每一個成熟的批評家都可以稱得上珍寶,他們的意見雖不一定中聽,但卻為編輯所重,為作家所重,最終為讀者所重。有沒有成熟的批評家隊伍,幾乎是評介一個文化行當是否成熟的最后標準。
網絡文學一眼看上去似乎有種種問題,有諸多不完善:編輯水平不夠,作家形成“大神”的寡頭壟斷,批評家幾乎完全缺位,怎么看都沒有任何勝算。
所以,我們疑惑了:面對著來勢洶洶的網絡文學,擁有如此強大體系支撐下的文學世界為何卻會漸顯疲態?
最終,我們還是得回頭去看互聯網,去看那幾億網民,去他們那尋找答案。
互聯網不但讓成千上萬人懷揣著文學的夢想敲起了鍵盤,它還提供了一種可能:讀者和作家通過互聯網越過編輯這個最大的“中間盤”在歷史上第一次實現了直接對話。
在互聯網之前的世界里,書印出來,報紙雜志發出來之前,讀者是看不到的,也提供不了意見。但是在互聯網上,讀者在免費的情況下見到了種種未被編輯過的內容,他們成了真正的“上帝”,他們肆意的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揮灑著自己的熱情,充當著編輯、評論家的角色。連載和按千字收費模式又進一步強化了讀者對作家的影響,點擊榜銷量榜已經讓編輯的作用變得微乎其微。在商業化的大潮中,讀者以強大的“金主”姿態出現,揮手之間百萬元的打賞讓作家心肝肺的一起亂跳。
讀者身兼編輯、評論家、金主三大角色帶來的最直接的結果就是:作家更刻意的迎合讀者需求,而非表達自我。在創作方式和內容選擇上,作家更傾向于以“快感”模式來吸引讀者,而非“美感”模式。這里套用電影的分類直觀的表達下:快感模式的代表是商業片類型片,美感模式的代表是文藝片獨立電影。
與只顧表達自我,尋求知己的美感模式相比,快感模式的主動服務意識登峰造極。作家對人性弱點、癢點和痛點的把握,對文學技巧性的運用都爐火純青無比嫻熟,能夠輕而易舉地調動讀者的喜怒哀樂各種情趣,用富麗堂皇的世界設定,光怪陸離的想象力來爭奪讀者的注意力和眼球。
但快感還是美感,對讀者來說沒有好壞之分,沒有高雅低俗之別,只是單純的選擇不同而已。一個人想消遣,想陶冶情操,想排解郁悶的時候,可以選擇看快意恩仇的電影,也可以選擇去欣賞歌劇,可以去吃喝玩樂,也可以去公園踏青。最終的決定權在讀者手中,只要不違法,他們就有選擇的自由。
網絡文學的讀者給了創作家前所未有的寬容,網絡文學也憑借著快感模式這“一招鮮”攻城略地,但是在高速發展之下,網絡文學的問題卻逐漸暴露,甚至開始嚴重阻礙創新,阻礙網絡文學的發展。當越來越多的讀者開始對網絡文學流露出失望的神情時,站在行業發展前端的人們,開始尋醫問藥。
在此期間,很多人開始回望曾經被忽視的文學世界,去向那三大體系支撐下的文學世界尋求幫助。
文學網站長期只有簽約編輯、只為大眾讀者選書的情況逐步改善,開始有了責任編輯,內容運營編輯,精品編輯,策劃編輯,內容產品經理等分工,主編開始像主編,總編也終于有了點總編的樣子。
編輯開始不但會去盯排行榜,盯暢銷書,也開始有了長銷書,有了精品化的概念。編輯主動學習主動求變之外,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署、中國作協也都積極舉辦過不同類型的編輯培訓班,既做培訓也做交流。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文學走向圖書出版和大屏幕,出版社編輯和影視編劇加入文學網站,也帶來了不同的做書理念和操作思路。
總體來說,編輯的培養相對于作家培養來說是水到渠成的,因為國家需要,市場需要,作家需要,編輯自身也需要,所以資源比較齊備,效果也比較好。在可預見的三到五年時間里,網絡文學的編輯隊伍素質會有一個整體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在這個群體里可能會產生一批具有較高素質的批評家,這是對網絡文學莫大的幫助。
實際上編輯和作家的培養與網絡文學的評價體系密不可分。怎樣看待網絡文學,哪些是優點,哪些是不足,什么是尺度,什么是審美,都需要在通盤考慮文學的基礎上建立起來。
在沒有建立理論體系的情況下,任何對網絡文學的指導或者論斷都是片面的,點狀的,網絡文學作家在創作的時候,也只會更加迷惑:到底是追求自我表達,還是需要迎合讀者需求,這里面的尺度如何把握?這是網絡作家培養最需要解決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還給不出答案。
從文學史上我們可以看到有一些作家能做到“快感”和“美感”的交融。從理論上我們也知道讀者之所以讀書,終極目的是尋求內心的安寧,書籍扮演了靈魂保姆的角色。所以不管是美感還是快感都只是手段,作家既要表達自我,也要對讀者負責,有一定的服務意識,這并不是必然矛盾的。網絡文學的長處應該被提煉,推廣,這樣才能更好的為讀者服務,但是網絡文學的不足,也應該去解決。
網絡文學市場的成熟,讀者的成長會讓一批類似于貓膩、酒徒、驍騎校這樣的既有網絡文學的寫作技巧,又有成熟價值體系,游走于快感和美感之間或游刃有余或略顯痛苦的作家脫穎而出,但他們就像網絡文學里的另類,沒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會顯得突兀。
我們相信市場的力量,但不能只依靠市場的調節。
僅依靠市場的力量,是缺乏引導的,是容易導致各種混亂的,最終很有可能會眾說紛紜,更為可怕的是會形成一切看銷量,什么好賣什么就是好的的所謂“唯一標準”出現。
現在的網絡文學作者培訓,已經初成體系,既有魯迅文學院的作家培訓班,也有網絡文學大學和網絡文學專業的學院式培養,既做大課也做小班教學,既做理論研究,也做商業寫作培訓,假以時日未必不能形成全新的“文學院”教學模式。關于作家是否能培養的疑問,我們覺得:沒有作家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作家創作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只要作家本人覺得有用,那就足夠了。畢竟創作是件詩情畫意而且有點私人的事,如果千篇一律,那叫培訓。
本文作者為網絡文學大學常務副校長、17K小說網創始人、總經理劉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