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史書下酒之張議潮

張議潮

(799~872)唐后期領導沙州等地人民擺脫吐蕃貴族統治的首領,沙州歸義軍節度使。一作張義潮。沙州燉煌(今甘肅敦煌縣城西)人。自安史之亂后,吐蕃貴族乘虛攻占河西、隴右地區,當地人民長期對吐蕃貴族的奴役進行反抗。唐后期,吐蕃統治集團內部連年發生亂事,大中二年(848),張議潮率領沙州(今甘肅敦煌縣城西)人民起義,驅逐吐蕃守將,自攝州事。此后一二年間,議潮修治兵甲,且耕且戰,收復甘(今甘肅張掖)、肅(今甘肅酒泉)二州。三年,秦(今甘肅秦安北)、原(今寧夏固原)、安樂(今寧夏中寧東南)三州和石門(今寧夏海原東南)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配合下,也擺脫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五年正月,議潮所遣告捷的使者到達長安,宣宗任命議潮為沙州防御使。同年八月,議潮兄議譚入朝,獻上沙、瓜(今甘肅安西東南)、伊(今新疆哈密)、肅、鄯(今青海樂都)、甘、河(令甘肅東鄉西南)、西(今新疆吐魯番東)、蘭(今屬甘肅)、岷(今甘肅岷縣)、廓(今甘肅化隆西)十一州圖籍。

張義潮,一作張議潮,《唐書》和《通鑒》均稱之為張義潮,但從今天出土的敦煌文物上來看,又作張議潮,一個比較大的可能行是張義潮后來入朝此后改了名字,所以出現了這兩種不同的稱法,本文中取張義潮一說。張義潮的出生年月,根據《通鑒》和《張淮深碑》的記載:張義潮卒與咸通十三年(公元872年),時74歲。這樣,根據當時年齡的普遍計算法,張義潮應該出生于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前后。張義潮出生于今沙洲敦煌縣神沙鄉。這一點,已經通過敦煌的考古發現而得到了驗證。

張義潮的父親叫張謙逸,祖籍南陽,但具體出生地已經無從考證。張謙逸曾經在唐朝做官做到工部尚書。由此可見,張家在當時的沙洲也算是一個比較有名氣的大族。張義潮之上至少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張義潮的哥哥名叫張義潭,也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張淮深的父親,張義潭在后來的沙洲起義中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張義潮有一個姐姐叫做張媚媚,后來出家為尼,法名了空,今天的敦煌莫高窟156號窟供養人像第四身比丘尼像就是張義潮的這位姐姐。以后有機會去敦煌一游的朋友可以順便去看一看。

張義潮出生之時,沙洲正是遭受吐蕃圍攻最艱難的歲月,等他懂事的時候,沙洲已經陷于吐蕃多年。在他成長的歲月里,他并沒有享受到當年在唐朝統治下的好日子,卻親身經歷了吐蕃人的殘暴統治,這自然引起了張義潮深深地憤怒,還有對唐朝的深深懷念,他有感于吐蕃統治下民不聊生的凋敝景象,深深同情人民的疾苦,對在平定“安史之亂”中被宦官邊令誠陷害的著名將領封常清十分崇敬,曾親筆抄寫過《封常清謝死表聞》。唐憲宗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從17歲的張義潮手抄的一首《無名歌》可以看出張義潮對當時河西地區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對吐蕃統治者的深深厭惡:“天下沸騰積年歲,米到千錢人失計。附郭種得二頃田,磨折不充十一稅。??舞女庭前厭酒肉,不知百姓餓眠宿。君不見城外空墻框,將軍只是栽花竹。君看城外衂惶處,段段芋花如柳絮。海燕銜泥欲作巢,空堂無人卻飛去。”

吐蕃人善于作戰卻不善于管理,在吐蕃人統治河西走廊的數十年時間里,各座城市在盛唐時候修建的各項城市設施,水利設施都逐漸被廢弛,出現了大倒退的局面。此時的河西走廊可以說是一片凋敝,經濟蕭條,百姓被殘酷的壓榨。不僅僅是這樣,吐蕃本土的國力也在不斷地衰退,前面已經介紹過,由李泌一手構筑的對吐蕃的世界包圍網給與了吐蕃極大的打擊,回鶻汗國和阿拉伯帝國均在西域不同的方向深深的打擊了吐蕃帝國,唐朝也乘勢與南詔國聯手在四川方面極大的殺傷了吐蕃的有生力量。在唐武宗會昌元年(公元841年),吐蕃國內發生大規模的饑荒,“人饑疫,死者相枕藉”。唐武宗會昌二年(公元842年),吐蕃贊普郎達磨遇刺身亡。達磨無子,佞臣立其妃的3歲的侄兒乞離胡為贊普,許多人不服,甚至離叛,從而導致了吐蕃國內的大規模內亂。吐蕃本部稱作“邦金洛”的奴隸平民也乘機起義。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為張義潮的沙洲起義就擁有了一個極好的外部條件。

此時的河西走廊就是一個巨型的火藥桶,只要有一點點的火星就能引起毀滅性的爆炸。唐朝這個時候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國力有所恢復,看到吐蕃國內災荒連年,河隴各處吐蕃守將人心思變,兵防極度空虛,當然不會放過這樣千載難逢的好機會,于是決心收復河湟地區。于是在會昌四年(公元844年)三月,“朝廷以回鶻衰微,吐蕃內亂,議復河、湟四鎮十八州”。大中元年(公元847年)五月,河東節度使王宰率代北諸軍,于鹽州大敗尚恐熱所率吐蕃軍。次年12月,鳳翔節度使崔珙奏“破吐蕃,克清水”,并一舉收復了原州(寧夏固原)、石門等六關和威州(寧夏中衛縣)、扶州(甘肅文縣西)。唐王朝的一連串軍事勝利給了張義潮起義以強大的軍事靠山,更使得河西人民不再感覺自己是孤立無援的,祖國就在他們的身后,這給了他們強大精神支柱,用句俗話來說就是給張義潮這些準備起義的河西人民壯了膽。

《張淮深碑》中記載到:張義潮在沙洲“論兵講劍,蘊習武經,得孫武、白起之精,見韜鈐之骨髓。??知吐蕃之運盡,誓心歸國,決心無疑。”張義潮首先明確了起義的決心。當然反抗擁有強大軍事力量的吐蕃帝國只憑一腔熱血自然是不行的,如果想要成功的話必須要有周密的計劃,積蓄強大的實力。張義潮的骨干力量來自于三個方面:第一,敦煌的名門望族。如索氏、張氏、李氏等,都是沙州一帶舉足輕重的家族,這些家族在沙洲陷落之后得以留存下來,并暗中積蓄力量。唐朝民風尚武,講究文武合一,不論是文官還是武將平時騎馬射獵,習武刺擊都是非常普遍,這習武之風在世家大族中更是被看重,這些家族人丁眾多,實力雄厚,他們在張義潮起義和收復河西的過程中,他們立下了汗馬功勞;第二,佛門的僧徒。雖然說佛家講究遠離紅塵不問世事,但是不代表佛家要求人們不要愛國。少林寺的十二棍僧救唐王就開風氣之先,也是后世僧人的榜樣。河西的高僧洪辯雖然以高深的佛法被看重,被吐蕃授予了“知釋門都法律兼攝行教授”的職位,但他“遠懷故國,愿被皇風”,所以盡力幫助張義潮收復沙州。另外還有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佛教進入吐蕃之前,吐蕃本身就有自己的本土宗教——本教。佛教傳入之后,本教和佛教之間進行了一系列殘酷的斗爭,最后演變成達瑪進行的滅法運動,幾乎將佛教在吐蕃徹底鏟除,佛教自此在西藏地區一蹶不振長達百年。最后達瑪之所以被佛僧刺殺也是因為他的滅法運動,在這樣的背景之下僧人自然不愿意為吐蕃的統治者效力。本人前一篇的《大漠孤煙直》已經介紹過由于唐朝對西域的開發,西域的佛教極盛,高僧大德層出不窮,而沙洲(敦煌)乃當時的中西交通要沖,佛教自然也是極為興盛,教徒數量龐大,廣大的僧徒在百姓中有很大的號召力,在這些愛國僧人的宣傳感召之下,對吐蕃的反抗精神深入人心;第三,豪杰義士。如后來張義潮的得力部下副使安景,部落使閻英達等等,都是當地著名的豪杰。

在經過了周密的準備之后,于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張義潮率眾在沙洲發動了轟轟烈烈的大起義。他率部隊披甲執銳,與吐蕃軍在城內展開混戰,城中的唐人紛紛響應,人人與吐蕃軍拼命,吐蕃軍在城中軍力本來就不多,在出其不意之下,自然抵擋不住,于是從城中逃走。吐蕃軍從城中敗退之后自然不能甘心,于是從周邊調集了兵力又將沙洲團團圍住。雖然敵眾我寡,但張義潮不愧是一個胸中有韜略的英雄,他“啟武侯之八陣,縱燒牛之策”,于是“破吐蕃之圍”。張義潮此時率城中兵馬殺出重圍與吐蕃軍決一死戰,短兵相接之際,“白刃交鋒,橫尸遍野,殘燼星散,霧卷南奔”。起義軍終于在沙洲艱難地站穩了腳跟。

這沙洲一發動,立刻成燎原之勢,甚至造成了吐蕃內部的大變亂。藏文史書記載,這次“初發難于康,寢而及于全藏,喻如一鳥飛騰,百鳥影從,四方騷然,天下大亂”。吐蕃原洛門川討擊使尚恐熱(一作論恐熱)亦發動叛亂,并篡奪了吐蕃大權,自稱為宰相。當然以叛亂奪權的他沒能力讓所有的人心服,與吐蕃鄯州節度使尚婢婢為爭權奪利,自相殘殺。

尚恐熱在掌握了吐蕃帝國內部的大權之后,對河西走廊進行了殘酷的報復行動,他“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殺其丁壯,劓刖其羸老及婦人,以槊貫嬰兒為戲,焚其室廬,五千里間,赤地殆盡”。尚恐熱在河西走廊地區的暴虐行徑,讓河西人民更是對吐蕃統治者無比憤慨,這使得張義潮在以后的收復整個河西走廊的時候獲得了人民的鼎力支持。

張義潮在沙洲起義之前,就“誓心歸國”,所以在起義軍成功占領沙洲之后,就決定派遣使者團向長安傳達沙洲恢復的訊息,以明心志,也有聯系祖國,對吐蕃兩面夾擊的意圖。但是沙洲和長安之間相隔千里,中間的河西諸城又都還是吐蕃人的控制之下,所以為了確保訊息能夠到達長安,張義潮派出了十隊使者,帶著十份完全相同的文書,經由各個方向的沙漠繞過吐蕃人控制的河西諸城向長安進發。送信隊伍的組成各有不同,但是僧侶占了很大的比例,這里面就包括了敦煌高僧悟真,這是因為之前說過河西走廊的僧侶大多心向大唐,而且吐蕃人自文成公主入藏之后佛教廣泛傳播,由高僧送信便于隱蔽。

可是這次送信的歷程卻是一次極其悲壯和英勇的行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九死一生,十隊信使向沙洲的各個方向進發,越過莽莽大漠,向長安進發,這十支隊伍中的九支,或遭到吐蕃人的尾隨追擊而獻身,或在大漠迷失方向而永遠留在了大漠之中,最后,只有悟真這一支隊伍向東北方向進發的隊伍,繞過了莽莽的大漠,歷經千辛萬苦,到達了天德軍(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在天德軍防御使李丕的協助下,于大中四年(公元749年)抵達了長安,這時候,離張義潮沙洲起義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悟真這次送信的冒險歷程簡直與《西游記》里面唐僧的西天取經不逞多讓。后來悟真到達長安后,被唐朝封為“京城臨壇大德”,以表彰他的功績。除了悟真之外,我們應該還要記住那些沒能成功的無名英雄,大唐精神就是這無數的無名英雄創造的。

從地圖上看,從沙洲(今天的敦煌)到天德軍(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的直線距離大約為1400公里,這段路程中,80%以上的路途是沙漠地帶,包括了巴丹吉林大沙漠,騰格里大沙漠和庫布齊大沙漠。可想而知,中間路途的艱難困苦。從天德軍(今天的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到長安的直線距離約為800公里。當這支來自沙洲,歷經數千里的磨難,滿身塵土的信使隊伍到達長安的時候,整個長安轟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民眾紛紛涌到街道上來迎接這支隊伍。自建中二年(公元781年)大唐完全失去河西之后,河西走廊就成了大唐帝國心中的一個隱痛。從古自今,河西隴右從來就是中央政府打擊或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基地,可以說是西北的門戶,沒有了這片地區,關內等于說是門戶大開,長安就會直接受到敵人騎兵的威脅。而且這片地區民風悍猛,而且還是中國最重要的養馬基地之一,可以說是中國最為重要的地區之一。如今聽說沙洲人民心懷故國,居然靠自己的力量將沙洲光復,這可真是極大的喜訊,讓人歡欣鼓舞。大唐政府以隆重的儀式迎接了這支信使隊伍的到來,唐宣宗聽到這一喜訊后,竟情不自禁地欣然贊嘆道:“關西出將,豈虛也哉”。

本來張義潮得計劃是想通知中央政府同他里外夾攻,共同擊破吐蕃,光復河西隴右全境,可是他派出的十隊送信使中的九隊全部覆沒在路途上,僅有的一隊在歷經千辛萬苦之后,經過了兩年之久才到達長安,顯然原先的計劃是行不通了。張義朝也并沒有將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中央政府上面,而是把沙州作為根據地,整飭軍隊,發展生產,“繕甲兵,耕且戰”,很快沙洲的軍力就壯大起來。另外他又以沙州為根據地,乘著吐蕃軍還沒有從打擊中反應過來的時候率精銳進攻河西的其他被吐蕃控制的城市。因為吐蕃內斗不休再加上在河西得倒行逆施,張義潮的收復行動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支持進行得很順利。到前往長安的信使回來之前,張義潮已經率部攻取了肅州、甘州、伊州等地。這一時期,張義潮率軍進行了一系列的戰斗。這些戰斗主要包括: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收復甘州,肅州之戰。大中四年(公元850年),收復伊州之戰。大中十年(公元856年),對伊州納職城附近的回鶻和土谷渾進行征討,以解除后顧之憂。

前往長安的信使帶回了來自大唐帝國的贊揚和褒獎,這使得張義潮的起義軍更是軍心大振。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張義潮率軍開始對吐蕃展開大規模軍事攻勢,吐蕃在河西腐朽的統治立刻土崩瓦解,各州的吐蕃軍隊往往聞風而逃,都退往涼州。到這一年的八月,張義潮軍已經收復了整個河西走廊中除涼州之外的所有州縣,河西終于又重歸大唐的版圖之中機密。

大中五年(公元851年)八月,張義潮第二次向長安派出規模宏大的信使隊伍,攜帶著河西11州(瓜州、沙州、伊州、西州、甘州、肅州、蘭州、鄯州、河州、岷州、廓州)的圖籍入長安告捷。為了對中央政府表示忠誠,張義潮的兄長張義潭毅然作為信使帶隊前往長安,并且就此留在長安為質。并且在張義潭之子張淮深成年之后,張義潮也于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以69歲高齡入京。以張義潮為代表的歸義軍以實際行動向中央政府表示了他們的忠誠。

由于此時河西走廊的大多數州縣已經處在張義潮軍的控制之下,所以這一次的信使團出使長安的行程十分的順利。唐宣宗接到瓜、沙11州圖籍和張義潮的捷報后,特下詔表揚張義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勛,詔令說:張義潮“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長角。竇融河西之故事,見于盛時;李陵教射之奇兵,無非義旅”。11月,唐王朝于沙州建立歸義軍,統領瓜沙等11州,授張義潮歸義軍節度使、11州觀察使,管內觀察處置,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食邑2000戶,實授300戶。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兼監察御史,拜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授吳安正為武衛有差。而作為人質留在長安的張義潮兄長張義潭則被授為金吾衛大將軍。

隨著瓜、沙、肅、甘諸州的收復及沙州歸義軍的建立,吐蕃軍隊節節敗退,最后集中于姑臧(涼州)。涼州是北朝、隋唐以來的河西重鎮,唐朝前期一直是橫斷吐蕃和突厥的河西節度使所在地。吐蕃統治時期,又是統轄河西東部的大軍鎮駐地。如果涼州仍在吐蕃手里,那么張義潮所提出的收復河西東部及隴右數郡就是一句空話。因此,為了有效地控制河隴地區,張義潮便從大中十二年(公元858年)八月率軍開始了他東征涼州吐蕃的偉大壯舉。當然此時的涼州已經聚集了大批的吐蕃軍隊,另外還有河西隴右地區敗退至涼州的吐蕃軍,軍力十分雄厚,這導致了涼州戰役變得極其艱難。

前面已經說到吐蕃在河西倒行逆施,不但導致了唐人的憤怒,就是吐蕃人也對統治者極為不滿。而歸義軍建立之后秉承大唐傳統,對各族人民一視同仁,有力地團結了在河西走廊的各族人民。而這支東征軍由漢、吐蕃兩族士兵組成,共計7000名士兵。這是一次空前激烈的戰斗,歸義軍“分兵兩道,裹和四方。人持白刃,突騎爭先。須臾陣和,昏霧張天。”兩軍對陣之時,歸義軍人人置生死于度外,“列烏云之陣,四面急攻,蕃賊糜狂,星分南北。”在血腥的死斗中,大唐精神重新煥發了光彩,吐蕃軍終于支撐不住,“漢家持刃如霜雪,虜騎天寬無處逃,頭中鋒矢陪垅土,血濺戎尸透戰襖”。漢軍得勢,押背便追。不過五十里之間,殺戮橫尸遍野。”吐蕃軍雖然遭到很大的打擊,但是畢竟是強悍的敵人,歸義軍人數少,也沒辦法一時全部消滅,于是這場殘酷的戰爭足足拉鋸了三年。

經過三年的血戰,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張義潮終于一舉攻克了涼州。張義潮收復涼州后,即表奏朝廷。于是,“河隴陷沒百余年,至是悉復故地”。咸通四年(公元863年)唐王朝復置涼州節度使,統領涼、洮、西、鄯、河、臨六州,治所在涼州,由張義潮兼領涼州節度使。從此,河西走廊又暢通無阻。當世之時,世人寫下這樣的詩句來贊揚張義潮:“河西淪落百余年,路阻蕭關雁信稀。賴得將軍開舊路,一振雄名天下知。”

在之后的幾年時間中,張義潮以瓜州、沙州為根據地,對外征討,擴大戰果,鞏固歸義軍政權對河西的統治。當時,河西地區的形勢還是相當復雜:南面的吐蕃還在伺機卷土重來;北面的回鶻也在覬覦著河西這塊富庶之地。另外,吐蕃國內,自“尚恐熱作亂,奴多無主,遂相糾合為部落,散在甘、肅、瓜、沙、河、渭、岷、廓、疊、宕諸州之間,吐蕃微弱者反依附之”。他們糾合在一起,大肆劫掠河西各地。

張義潮在基本沒有中央政府軍隊幫助的情況下,進行了一系列戰役。《張義潮變文》直接記述了大中十年(公元856年)至十一年間的三次戰役:第一次是吐谷渾王進犯沙州,張義潮出兵討伐,兩軍在西同附近相遇,張義潮首戰破敵,土谷渾王敗逃,張義潮率軍乘勝追擊1000余里,并大獲全勝,活捉土谷渾宰相3人,斬首示眾,而后全軍高唱《大陣樂》,凱旋而歸;第二次是納職縣回鶻、吐蕃抄掠伊州,張義潮奔襲,回鶻人被打了個措手不及,沙洲軍大獲全勝;第三次是叛亂回鶻劫奪唐朝冊立回鶻使王端章,張義潮聞知大怒。由于下文殘缺不全,不知結局如何。由此可知,張義潮為了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統治者的騷擾、劫掠,仍然進行著非常艱巨的斗爭。《張義潮變文》中所說義潮“朝朝秣馬,日日練兵,以備兇奴,不曾暫暇”,就是當時實際情況的真實反映。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十月,“拓跋懷光以五百騎入廓州,生擒論恐熱,先刖其足,數而斬之,傳首京師”,其余眾逃奔秦州,途中又遭到了尚延心的襲擊,“吐蕃自是衰絕”。河隴肅清,使唐王朝無西顧之憂。至此,河西地區初步形成了統一局面,“西盡伊吾,東接靈武,得地四千余里,戶口百萬之家,六郡山河,宛然而舊”。唐王朝的勢力,已達隴右諸地。

正是張義潮率領的沙州起義及其戰果的不斷擴大,河西地區才得以克復,使“百年左衽,復為冠裳;十郡遺黎,悉出湯火”。對于他在河西重振大唐聲威的業績,人們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坐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四方獷悍,卻通好而求和;八表來賓,列階前而拜舞。北方獫狁,款少駿之蹄,南土蕃渾,獻昆崗之白璧。”堪稱英雄蓋世之功!

張議潮出巡圖甘肅敦煌莫高窟唐第156窟

宣宗遂于沙州置歸義軍,領沙、瓜等十一州,以議潮為節度使。不久,加授左仆射。大中十一年,在議潮的影響下,吐蕃將領尚延心以河、渭二州蕃部歸唐,唐以尚延心為河、渭等州都游奕使。懿宗咸通二年(861),議潮率蕃漢兵七千人收復涼州(今甘肅武威);七年,北庭回鶻首領仆固俊戰敗吐蕃,以西州歸議潮。八年,議潮入朝長安,詔授(檢校)司徒、右神武大將軍(一稱統軍),并賜莊宅。議潮既留居長安,即以族子淮深守歸義軍。咸通十三年(872),議潮卒。

參考書目

羅振玉:《補唐書張義潮傳》,永豐鄉人雜著本,1922。

向達:《羅叔言〈補唐書張義潮傳〉補正》,三聯書店,北京,1957。

第十八章 奇冤二十二章 天時三十一章 燒殺第九章 宮變三十四章 游說三十五章 降將九十三章 遇襲十六章 爭城十四章 半日閑二十一章 王佐二十一章 斬首史書下酒之張議潮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六十八章 搶城二十七章 取經二十章 陣斗第五章 誤會第十七章 兒戲第七章 閑事第七章 航海第六章 陪審第一章 生聚第五章 二郎神第四章 學徒二十四章 潰圍十四章 半日閑第十八章 奇冤六十九章 三百第四章 吐渾軍三十八章 借道第十四章 先知第二十章 奪軍十二章 分家第三章 亂離人十四章 半日閑第十七章 兒戲四十一章 奪氣三十八章 心賊三十六章 內應四十一章 朔鎮四十九章 攻守十八章 震怒三十四章 迎戰二十六章 先生八十二章 問策第三章 送禮九十章 屯田三十三章 鼎成二十二章 天時二十九章 覆巢五十六章 大局二十四章 桃李十二章 蕭韓第十六章 雍熙第十五章 憐子二十七章 故人五十九章 信仰八十五章 晉陽第十九章 肘腋第五章 射藝第四章 吐渾軍四十三章 安西六十四章 降否三十章 承影二十四章 禁軍四十三章 安西四十三章 擁立第十二章 示警宋軍在江南的屠城三十六章 聯姻第十章 醉后第十六章 雄心四十五章 封疆二十三章 背水八十三章 轉戰二十六章 詞祭二十八章 瓊琚二十九章 棄子第五章 射藝第四章 競土史書下酒之張議潮四十三章 擁立四十一章 奪氣三十一章 奴隸二十二章 和親四十一章 騎軍第十二章 示警四十六章 笑談第二十章 奪軍二十三章 文戰第十二章 示警第十九章 肘腋九十章 屯田三十一章 遠慮二十四章 歸義二十二章 國賊十六章 鐵鷂五十四章 驚聞七十七章 殺降四十六章 笑談
第十八章 奇冤二十二章 天時三十一章 燒殺第九章 宮變三十四章 游說三十五章 降將九十三章 遇襲十六章 爭城十四章 半日閑二十一章 王佐二十一章 斬首史書下酒之張議潮中國歷史上的奴隸制六十八章 搶城二十七章 取經二十章 陣斗第五章 誤會第十七章 兒戲第七章 閑事第七章 航海第六章 陪審第一章 生聚第五章 二郎神第四章 學徒二十四章 潰圍十四章 半日閑第十八章 奇冤六十九章 三百第四章 吐渾軍三十八章 借道第十四章 先知第二十章 奪軍十二章 分家第三章 亂離人十四章 半日閑第十七章 兒戲四十一章 奪氣三十八章 心賊三十六章 內應四十一章 朔鎮四十九章 攻守十八章 震怒三十四章 迎戰二十六章 先生八十二章 問策第三章 送禮九十章 屯田三十三章 鼎成二十二章 天時二十九章 覆巢五十六章 大局二十四章 桃李十二章 蕭韓第十六章 雍熙第十五章 憐子二十七章 故人五十九章 信仰八十五章 晉陽第十九章 肘腋第五章 射藝第四章 吐渾軍四十三章 安西六十四章 降否三十章 承影二十四章 禁軍四十三章 安西四十三章 擁立第十二章 示警宋軍在江南的屠城三十六章 聯姻第十章 醉后第十六章 雄心四十五章 封疆二十三章 背水八十三章 轉戰二十六章 詞祭二十八章 瓊琚二十九章 棄子第五章 射藝第四章 競土史書下酒之張議潮四十三章 擁立四十一章 奪氣三十一章 奴隸二十二章 和親四十一章 騎軍第十二章 示警四十六章 笑談第二十章 奪軍二十三章 文戰第十二章 示警第十九章 肘腋九十章 屯田三十一章 遠慮二十四章 歸義二十二章 國賊十六章 鐵鷂五十四章 驚聞七十七章 殺降四十六章 笑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汽车| 平塘县| 通辽市| 舟山市| 芦溪县| 都兰县| 昌宁县| 东乌珠穆沁旗| 许昌县| 达拉特旗| 大方县| 康乐县| 鄄城县| 普宁市| 吉隆县| 辽源市| 含山县| 北海市| 六枝特区| 合水县| 福海县| 逊克县| 屯留县| 滦南县| 吉林省| 土默特右旗| 麻栗坡县| 巴塘县| 东平县| 五大连池市| 磐安县| 鸡泽县| 乐昌市| 潍坊市| 朝阳县| 叙永县| 余江县| 沁源县| 天峨县| 运城市| 库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