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392章 銜環

“這就是秦時函谷關?”

六月底的大熱天,鄭統擦著頭上的汗,抬頭看著這鬼地方。

他們接到魏王軍令后,數日前自從潼關向東行進,經過狹窄的山間小道后,抵達一道比潼塬還要壯麗的大塬。此塬名叫:“稠桑塬”,一個稠字說盡了塬上密密麻麻布滿樹木的模樣!連小隊斥候都很難翻過去,更不用說拉著輜重糧秣的浩蕩大軍了!

而這稠桑原中一條縫隙,便是函谷西口,跟潼關下的“黃巷坂”有得一拼,這條小道長十五公里,絕岸壁立,寬不過數步,可謂是“車不能方軌,馬不能并鞍”,用當地老百姓樸實的話形容就是:“天神在身上搓一顆泥丸就能將路塞住。”

想到這,鄭統也忍不住伸手進脖子搓了起來,夏日介甲就是不舒服。

爬到高處,透過東方升起的太陽,隱約能看到窄道盡頭的函谷東口,那便是舊函谷關。

但這昔日雄關,如今卻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魏軍往北繞道,堂而皇之地從黃河灘涂邊一條大路大搖大擺走過去。

鄭統想起,魏王在宮中上掃盲課時,念起一篇文章里說什么:“百萬之眾,叩關而攻秦。秦人開關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當時鄭統好奇怪函谷究竟有多厲害,此刻只覺得好笑:“六國真笨,有這大路不走,非要死磕關隘作甚。”

弘農城北的河邊,還有渡口,河東太守竇融派船只從北面的“大禹渡”過來運糧補給,士卒們能吃口熱飯,不用天天嚼炒面。

聽到鄭統嘲笑古人愚笨,竇融搖頭道:“兩百余年,高岸為谷,深谷為陵,當初六國攻秦時,這河水還是沿著大塬流淌,并未消退露出河灘。”

竇融來之前和魏王倫軍議,還討論過這事來著,竇融認為是秦時河水更大,如今水淺的緣故。

第五倫當時卻說:“不止如此,其實天下的河流,受某種巨力所引,都是向右偏,沖刷右岸居多,幾百年下來,高岸遂為平灘,一旦河水再稍小,過去沒路的地方,也有了路。”

竇融離開安邑后觀察了沿途河流,好像還真是右岸被沖刷更多,回想起當初第五倫對昆陽之戰神乎其神的預言,更覺魏王乃是天授。

“天險既然不在,那關隘也就沒了用處,這便是漢武時要將舊函谷關廢棄遷徙的緣故。”

鄭統恍然大悟,等渡弘農河時,重新眺望函谷關,可以想象,當初沒有坦途時,弘農河猶如函谷的護城河:“若真如此,這函谷,確實比峣關險峻難攻。”

既然不必過函谷,弘農城也就暴露在水、陸夾擊下,過去一年,這里的綠林統帥已經換了三茬人了:最初是王常,因為幫助劉伯升,進攻潼塬失敗,被撤職;旋即是李軼,但他覺得這是個除了山還是山的窮地方,沒幾個月就設法調回南陽了;如今是更始政權的”驃騎大將軍“宋佻,只因是劉玄的故舊朋友,就平白無故被封為潁陰王,將兵上萬,鎮守弘農及崤函。

“這等狗彘鼠雀之輩,無尺寸之功,也敢稱王,也敢封驃騎大將軍?”鄭統現在也搞清楚重號將軍和雜號將軍的區別了,頗為不爽。

只可惜,他連教訓潁陰王的機會都沒有,此人聽聞魏軍東來,知道守不住,已經棄城東遁了。

“只望張宗將軍能在陜縣截住此人。”

竇融請鄭統將兵卒排在弘農城前,盡量威武雄壯些,他要代魏王接受弘農父老的投降。

而開城后作為百姓代表前來納土的,是一位蒼鬢老者,五十多歲年紀,竇融笑著上前攙起他來:“楊公,你我又見面了!”

此人名叫楊寶,乃是本地第一望族,弘農楊氏家主。

這楊寶乃是弘農大儒,歐陽尚書傳人,漢朝哀、平二帝時就頗為知名,曾經被王莽征召入朝做博士,但楊寶當時還忠于漢室,便逃避隱匿,云游天下教書為生,門下頗多弟子。

新末時楊寶眼看新室快不行了,才潛回老家,還遇到了昆陽大敗后,帶著幾千敗兵回關中投第五倫的竇融,便在弘農城招待了他們一番。

竇融攜手楊寶入城時,又說起此人的另一樁趣事來。

“聽本地人說,楊公九歲那年,在山間見大鴟鸮啄傷了一只黃鵲,后又被群蟻圍住,楊公于是起了惻隱之心,救了受傷的黃鵲,將其放生。”

“事后黃鵲竟然銜著白環四枚至楊府,放于階上,此事弘農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都說那黃鵲是西王母使者,而楊公仁愛救拯,子孫必潔白,位登三公,當如此環矣!”

楊寶小時候是救了黃鵲不假,后來也日有所思夢見過那雀兒,還將這件事告訴父親,結果第二天起來,庭院里就多了四枚玉環,父親信誓旦旦,說是黃鵲送來的……

此事越傳越開,楊寶年長后得舉孝廉,這個傳說出力頗多,這運營養望能耐,可比某個讓梨的家伙強多了。

竇融卻不管這事的真假,只引申道:“弘農有銜環,而我河東,古時也有結草報恩的故事,竇融曾受楊公恩惠,一年前若無楊公之助,融必不得入函谷,更不會有今日,豈敢不結草銜環以報?”

楊寶豈敢受?連忙反拜道:“竇太守才是楊氏的救命恩人啊,結草銜環之事,當由楊寶來做。”

楊寶一年前還心念漢朝,做了綠漢的”弘農太守”,并協助王常出兵,可隨著劉伯升大敗,王常失勢,楊寶也瞅出綠林沒前途,開始與一河之隔的竇融勾搭起來,這不,三月份得了竇融通知,還派了弟子悄悄趕赴長安參加文官考試,入了乙榜。

這之后楊寶更加積極與竇融聯絡,促成易幟,才有了今日弘農城的不戰而下。

這也是第五倫讓竇融居中統籌這次戰役的緣故:崤函是一條線,很容易在進軍途中被一個點卡住,并不是任意清算的好地方,沿途的豪右,就得靠竇周公去一一搞定。

竇融與楊寶在那各自推讓,都說對方于自己有恩,最后總算達成了共識。

“楊公,你我皆是黃鵲。”

“而新室是大鴟鸮。”

“綠林是小螞蟻。”

“吾等皆為魏王所救,亦要結草銜環以報之!”

站在弘農城頭,看著魏軍順暢通過,舟船繼續向東,竇融動情地說道

“楊公,過去如何不要緊。魏王說了,都既往不咎,只要記住,魏王來了,蒼天就有了,魏王來了,弘農就太平了!”

……

說是想當曹參,但竇融還是在蕭何的路上越走越遠,在弘農的表演,他自己都說不清幾分真幾分假。

過了弘農后,竇融繼續走水路,船只順流而下,行了幾個時辰后,河道變窄,但奇怪的是,水流反而更緩慢。

這就意味著,當初晉國“假虞滅虢”的茅津渡快到了。

【看書福利】送你一個現金紅包!關注vx公眾【書友大本營】即可領取!

按理說,順河而下,能一直行駛到洛陽去,但過了茅津后,舟船卻必須立刻減速,因為前方有一個著名的天險:大禹治水時留下的砥柱山!

那砥柱山位于大河中央,有三門峽,礁石密布,分鬼門、神門、人門,礁崖間河道狹窄,水流湍急,舟船很容易一頭撞上去,只能在南邊的陜縣(三門峽市)渡口靠岸。

陜縣是崤函谷地里難得稍平坦的地方,竇融知道,古時候,周朝曾經以此為天下中分,陜之西召公治,陜之東周公治。真是關河之肘腋,扼四方之噤要,先得者強,后至者敗。

陽泉侯張宗數日前就渡河南下占領此地,如今竇融帶著河東糧秣也運了過來,輜重足夠大軍撐到新函谷關了。

說起那函谷關之遷,據說還和弘農楊氏有關,楊家祖上出了一位替漢武帝征南越、打朝鮮的樓船將軍楊仆,因為家在弘農城,算是“關外”,算不得京畿戶口,遂深恥之,便以舊函谷關已經無用為由,上書漢武帝,提議將函谷東遷。漢武也想擴大“關中”范圍及中央權威,遂準了此奏,把函谷關遷到陜縣以東百多里的新安縣去。

如今綠林的潁陰王就一路撤逃到了新函谷,背靠洛陽以為倚仗。

“竇公,下吏以為,也不必去攻那新函谷關。”

張宗雖然發達了,但依然以下吏自居,他不會忘記,若非竇融給自己機會,河東系被魏王嫡系壓著,根本沒法出頭,如今河東將校也將竇融視為同黨,現在張宗產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希望能得到竇融支持。

“下吏當初從南陽到河東來入贅時,先過洛陽,再經陜縣北上,途經崤山,但走的卻不是新函谷所在的北崤道。”

張宗將手往地圖上層巒疊嶂的崤山南邊一指:“而是南崤道!”

竇融明白張宗的意思了,走南崤道,能夠繞開綠林重兵把守的新函谷關。

但這兩條路,他當年隨新軍去昆陽、以及從昆陽敗歸時也都走過啊。

“諸君將軍,這兩道相比,南崤道路段多是沿洛水而行,如今雨季河水暴漲,難以通行啊。”

竇融看了看外頭,秋初的雨水持續不停,整個崤函谷地都如同灌滿了洪水,極大影響了行軍速度,作為居中統籌者,他必須將每個因素都考慮進去。

“北崤道雖然因為山石較多,路況差了些,但也勝在路面多為石頭,因此受雨水影響較小,走這條路,要穩妥得多。”

是故在歷史上,北崤道常是大軍首選:往東一天行程的澠池縣,曾經上演過著名的澠池會;而同在北崤道上的新安,項羽在此坑殺了秦軍二十萬降卒,新函谷也建在那,因為南崤道極少人會走。

“正因難行,敵軍才不會料到!”

張宗也是把竇融當舉主,當河東系自己人,才愿與他商議。

“此役若能成,竇公能更進一步,我亦能拜將!”

那個想法一旦冒出來,就再也收不回去,張宗按捺不住心中的沖動,吐露了自己的大膽計劃。

“魏王只要吾等七月全取新函谷以西,以得山河之險,方便以后進取,但我以為,實在是太過小心了。”

“如今綠林主力南調,士氣低落,非但弘農守不住,連河南都空了!只要竇公與鄭將軍虛張聲勢進攻新函谷,調動綠林大軍守備,我愿率精兵三千,走南崤道,跋山涉水,破雁翎關,取宜陽,下伊闕,然后……”

“直撲洛陽!”

……

PS:地圖待會放后面。

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454章 怎么是你第504章 飛天第297章 第五漢第4章 第五倫讓梨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521章 假民主第68章 我有一言第359章 七十三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97章 冀州亂成了一鍋粥第227章 起立第518章 辯經第187章 難民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云間第509章 斧頭第468章 祁山第236章 斧鉞!第452章 越塔第75章 地皇元年第563章 惡手第174章 雙贏第5章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第407章 皈依者狂熱第52章 左手畫圓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166章 前浪后浪第331章 釘子第376章 比爛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310章 七寸第443章 故事第375章 樂土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323章 豆粥第104章 封王第117章 打雁第283章 借劍第324章 汔可小休第190章 董王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190章 董王第368章 公平第225章 五第10章 鴿了第364章 這是什么樣的精神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132章 黃泥第669章 當陽第179章 為何而戰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10章 鴿了第562章 委屈第128章 護官符第395章 大公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506章 應龍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181章 守土長官第74章 公孫述第422章 北京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399章 周公營洛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289章 天兵第522章 殉道第613章 這不是和平第187章 難民第98章 匈奴漢第90章 喜迎王師第524章 老友第312章 上駟第153章 馬殺雞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175章 大腿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范一次第483章 禮物第575章 繩結第356章 逃婚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649章 兄弟第392章 銜環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505章 鹖鳥第350章 他年我若為青帝第124章 四殺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290章 會師第482章 有的人活著第579章 飛將
第144章 我到河北省來第454章 怎么是你第504章 飛天第297章 第五漢第4章 第五倫讓梨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521章 假民主第68章 我有一言第359章 七十三第472章 形勢一片大好第197章 冀州亂成了一鍋粥第227章 起立第518章 辯經第187章 難民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463章 若在此處埋伏一師第552章 朝辭白帝彩云間第509章 斧頭第468章 祁山第236章 斧鉞!第452章 越塔第75章 地皇元年第563章 惡手第174章 雙贏第5章 地主家也沒余糧啊第407章 皈依者狂熱第52章 左手畫圓第626章 天子守國門第166章 前浪后浪第331章 釘子第376章 比爛第571章 天要下雨第577章 違背祖宗的決定第130章 過去我沒得選第310章 七寸第443章 故事第375章 樂土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323章 豆粥第104章 封王第117章 打雁第283章 借劍第324章 汔可小休第190章 董王第605章 甩鍋大會第190章 董王第368章 公平第225章 五第10章 鴿了第364章 這是什么樣的精神第191章 安排上了第132章 黃泥第669章 當陽第179章 為何而戰第274章 政治正確第10章 鴿了第562章 委屈第128章 護官符第395章 大公第453章 天下第一第532章 氣得渾身發抖第150章 出來混遲早要還的第442章 先王不足法第506章 應龍第391章 推心置腹第181章 守土長官第74章 公孫述第422章 北京第173章 路線之爭第273章 棋逢對手第399章 周公營洛第367章 小鎮做題家第289章 天兵第522章 殉道第613章 這不是和平第187章 難民第98章 匈奴漢第90章 喜迎王師第524章 老友第312章 上駟第153章 馬殺雞第160章 大新龍脈第175章 大腿第528章 看好了,我只示范一次第483章 禮物第575章 繩結第356章 逃婚第33章 你也配叫劉秀?第649章 兄弟第392章 銜環第610章 紀昌學射第505章 鹖鳥第350章 他年我若為青帝第124章 四殺第325章 遠交近攻第96章 防不勝防啊第290章 會師第482章 有的人活著第579章 飛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边坝县| 奎屯市| 湾仔区| 黑水县| 怀远县| 九寨沟县| 洮南市| 汕头市| 历史| 临清市| 靖州| 阿图什市| 灯塔市| 大石桥市| 潜山县| 神农架林区| 五华县| 弥勒县| 东兴市| 资源县| 道孚县| 梧州市| 郯城县| 方城县| 蒙山县| 胶南市| 桦甸市| 灵武市| 怀集县| 禹州市| 苏尼特右旗| 赤壁市| 内乡县| 图木舒克市| 祁阳县| 晋城| 剑河县| 石城县| 共和县| 盱眙县| 习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