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姜緣護李興實東行,不覺倏二三年,此間見山既拜,遇魔既處,見妖既掃,逢怪既打,掃出個靜路來。
姜童兒手拈玉拂塵,果有神力顯,妖魔鬼怪遇他,只教拂塵一掃,落個干凈,全無抵抗。
李興實見仙童神威,再不敢言說換兵器一說,只道手中降妖杖不作凡兵,豈料仙童拂塵更勝一籌。
一日,姜緣行道上,手拈拂塵,李興實持定降妖杖隨行。
姜緣回首問道:“李興實,此番走二三載,拜過多少山?”
李興實站定,將降妖杖一杵,說道:“上師,有山二十八,算我走來路,我拜過一百零六山,不得門道,上師如若不然,領我回去,我教誠心,使老神仙收我入門。”
他看童兒神威,怎敢喚個‘童’,只教改口作‘上師’。
姜緣搖頭道:“家?guī)熡醒裕憔壏ㄔ跂|,回去作甚,管前走。”
李興實說道:“上師,需走多遠?”
姜緣說道:“你此來,見山既拜,有個誠心尋道,走這般年數(shù),到此處怎地不走?果不走便退,我回方寸山。”
李興實急道:“上師莫走,莫走!我果有誠心,上師護我走道!沿道妖魔,非我能敵。”
姜緣拂塵輕甩,笑道:“道常在,莫作泄氣說,管教前走,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李興實唱個諾,持定降妖杖,若有妖魔近身,他能相助,亦會助姜童兒一二。
二人一前一后,往前走去,道上黃沙近不得二人周身。
不消多時。
二人前路隱現(xiàn)個‘國’,二人不覺有奇,此一路走來,途徑多國,這等與其說個‘國’,不若說是部落罷,多則千人,少則百人,聚于一處。
姜緣朝國里走,他方進里,泥宮大震,元神來助,運氣雙目,前路張望。
他見得此國與沿途所見,更有不同,國人衣著得體,不似前國,衣多獸皮,此國人身中污泥,比之前國,少上許多,果有異也。
李興實見童兒駐足,抄起降妖杖,厲聲道:“上師前有魔障不成?上師少待!瞧我拿住妖魔,辨明邪正!”
姜緣搖頭道:“非是魔障,此國不凡,故我多看兩眼。”
李興實問道:“有何不凡?”
姜緣笑笑不語,拈著拂塵,朝國里走去。
李興實不解,卻也跟隨。
待走入方見孩童嬉鬧,男耕女織,風氣良善,有一老者上前來。
老者拜禮說道:“上師!”
姜緣回禮道:“老兄,你怎喚我作‘上師’?”
老者說道:“上師靈足,見之分明,知上師非等閑人,我雖年老,但雙目清明,錯不了。”
姜緣稱贊道:“老兄好本事,不瞞老兄,我二人游歷來,途徑你國,在此歇歇,吃些茶黍,不知老兄能否接待?”
老者笑著迎上,說道:“上師臨我國,是我國幸也。”
老者遂將姜緣,李興實迎入國里,進個門樓,請到草床邊,取張有窟窿無漆水的舊桌安置,添些茶黍。
姜緣將玉拂塵安放,方捧起茶黍。
再瞧李興實餓得狼吞虎咽,大口吃著。
待飯畢。
姜緣問道:“勞你茶飯,敢問你國國名?”
老者笑道:“上師,我國乃作‘寶梁’,我因年老,有些威望,添作國王,我名個‘甘姆’。”
姜緣聞說,站起再行禮說道:“緣是國王,倒是我走眼。”
老者扶起,說道:“小國罷,當不得上師禮,當不得上師禮!”
李興實站在旁邊,默不作聲,只管多吃兩碗。
姜緣將老者扶到草床上,同是坐下,問道:“國王,我與此人游歷來,沿途見多國,卻未有一國,有寶梁國這般景象,國王定是善治理。”
甘姆老者搖頭說道:“非我之功,怎敢竊據(jù)?”
姜緣聞說,問道:“非國王之功,那怎寶梁國得大治?”
甘姆說道:“上師初來,有所不知,上師聽我講,我國名作寶梁,本與他國似,人人不得飯食,蓋因長者東來,教我國怎個耕織,怎個穿衣,怎個禮節(jié),方教有寶梁國這般景象,國王之位,我不該竊據(jù),因長者需去往他國,故我厚顏居得國王位。”
姜緣一聽,頓覺驚奇,西牛賀洲竟有這般人物,他問道:“長者何人?今往何國去?”
甘姆搖頭說道:“不知長者何許人也,長者只道,在地撿本書,方知該怎教我等,長者何從,我卻不知,但有一國人來,曾說長者被國民教‘妖言惑眾’打殺,不知真假。”
姜緣知個因果,頓感驚奇,他忽是想起。當年他與老子西出函谷關,走得三十三載,未得進展。
后老子遇中年人,賜一書出世去。
長者莫非作中年人,得老子之書,行走西牛賀洲,行教化之道。
姜童兒心中有數(shù),只是未想,那長者被打殺,性命遭害。
長者作老子所賜生機,此長者教打殺,西牛賀洲生機豈非絕矣。
不然,寶梁國尚在。
火種尚在。
姜緣知得經(jīng)由,心中嘆息,說道:“國王亦是個良人,寶梁國有大治,非長者全功,亦作你之勞。”
甘姆慌忙拜禮道:“罪過,罪過!我一年老人,本是衣食不全,怎敢作長者比較。”
姜緣說道:“長者已去,你怎知,你非下個長者也?今寶梁國作‘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管教此行,寶梁國怎不大治,你怎不為長者?”
甘姆聞說,細細品味,深知此言有理,他倒身下拜,說道:“上師果非凡人,上師教我寶梁國!”
姜緣搖頭,他本作路客,途徑此地罷了,他剛欲拒絕,忽是見他身中脾宮,昏暗暗的黃沙少上良多。
他福至心靈,便是明白,五人余一黃婆,當作何請。
緣是黃婆本惡,卻作調和之功,需得磨去惡性,教化其身,準其有容人之量,方作請得黃婆。
需行‘教化’事,使黃婆去惡明善。
待有調和之功,黃婆方可于五人中,作個大效力,五人至此齊心,共修丹道,共抗二神。
姜緣心中喜說,未想此間,竟得請黃婆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