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齊進。
三萬騎兵如同三根燒紅的鐵釺子,捅入了高句麗的兵營。
所謂馬踏連營,便是如此。
這種局面下,殺死殺傷的人並不多,騎兵挾帶著朔風,呼嘯而過。
除了幾個擋在前面的、正在左近的不開眼的倒黴鬼,一般人都死不了。
可三股洪流的穿插和驅趕,徹底斷送了高句麗將士的士氣。
他們開始潰逃。
可隨之而來,等著他們的是唐軍步兵。
步兵可就沒有騎兵那麼快速了,他們可以隨意地揮刀收割生命。
而他們在戰前得到的命令,就是儘可能地殺死敵人,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
所以,他們甚至連俘虜都不想要。
岸邊的高句麗前鋒迅速崩潰。
死傷者的鮮血慢慢融化了底下的冰層,然後又冰凍起來,在岸邊形成一窪窪鮮紅的小坑。
而此時,身在離岸十里的後營,淵蓋蘇文才剛剛披掛完畢。
他身邊是他的嫡系,八萬中軍精銳。
淵蓋蘇文有著多年的經驗,聽到雜亂的呼號聲,他就知道必定是敵軍進攻了。
他並不慌亂,對岸唐軍兵力只有己方的一半。
而部署在岸邊的是剛徵的新兵,做爲炮灰,發生崩潰並不意外。
這也是淵蓋蘇文消耗敵軍體力和箭矢的一種手段。
淵蓋蘇文隨即下令,率八萬中軍,向北發起了反衝鋒。
上天是公平的,沒有特別地眷顧誰。
淵蓋蘇文的八萬中軍,其中四萬騎兵,強硬地擋住了神機衛三萬騎兵的衝鋒。
兩軍陷入了膠著戰。
而撒腿向南狂奔的高句麗潰兵漸漸慢下腳步。
開始在將領的號令下聚集起來,重新向北壓回去。
唐軍步兵也開始進入肉搏戰了。
李沐和蘇定方都沒有預料到戰況會演變成這樣。
首先他們沒有想到南岸之敵會如此不堪一擊,其次沒有想到淵蓋蘇文竟然能力挽狂瀾,硬生生地將敗局扭轉。
前後三十里的戰場,唐軍騎兵、步兵都與敵人膠著在一起。
蘇定方的弓弩兵、擲彈兵都用不上了,只能在岸邊乾著急。
李沐見形勢不對,肉搏唐軍太吃虧。
神機衛體能的優勢無法直觀地表現出來。
但敵人數量的優勢卻能直接體現在戰場中。
就象一個強壯的人,被兩三個瘦弱的人圍攻一般。
由此,李沐做出了一個決定——率一萬騎兵繞過膠著的戰場,對淵蓋蘇文的中軍,發起突擊。
淵蓋蘇文的八萬中軍,都是百戰之兵。
但硬抗唐軍三萬騎兵、四萬步兵,確實已經到了極限。
關鍵是唐軍中許多不要命的士兵,敢於在近距離投擲手雷。
這種以一命換多命的方式,讓高句麗軍膽寒。
這不是怕不怕死,而是一種敢於拼命的決絕。
高句麗士兵也不怕死,他們也敢於與唐軍同歸於盡。
但他們無法阻擋唐軍士兵的引爆,因爲就算一刀砍中對方或者一箭射中對方,只要沒斷氣,一樣可以引爆。
從這一方面來說,人數多的就很吃虧了。
隨著一聲聲劇烈的爆炸聲響起,伴隨著一股股的濃煙。
往往就有數條生命消失。
這其中,一定是高句麗士兵佔多數。
所以,經過半天的迂迴,當李沐繞到淵蓋蘇文中軍西側,開始發起突擊時。
其實敵人的戰線已經被強悍的唐軍頂得開始鬆動了。
當李沐這支生力軍呼嘯著出現在高句麗軍眼前,將整個戰場一分爲二時,這如同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們崩潰了。
淵蓋蘇文明白今日敗局已定,他下令撤退。
但一半的高句麗軍已經被李沐的騎兵分割開來,他們與唐軍膠著,根本撤退不了。
淵蓋蘇文最後帶走的僅僅二萬餘騎。
席君買等人率騎兵追趕時,被李沐制止。
“殿下,爲何阻止我等追擊?淵蓋蘇文已經大勢已去,最多五十里,我就能將他攔截下來。”席君買有些鬱悶,如此大的功勞,從手中溜走,確實不甘心。
程名振、劉仁願雖然不說話,但神色與席君買一樣。
李沐看了一眼趕來的蘇定方,問道:“蘇將軍,我們的戰略目標是什麼?”
蘇定方答道:“平定高句麗。”
李沐點點頭道:“可如今高句麗朝堂不穩,君臣離心。高藏王有意歸降大唐,可淵蓋蘇文卻與大唐爲敵。高藏王一旦向朝廷請降,陛下一定會答應,並重新冊封高句麗王。這不符合愧對的戰略設想,也不符合大唐的利益。如今淵蓋蘇文已敗,領著殘部南返,諸位想過沒有,他回平壤會做什麼?”
席君買皺眉道:“高藏王雖然大權旁落,可終究是王,就算沒有官員擁戴,王族應該站在他那一邊……我明白了,殿下的意思是淵蓋蘇文很可能入不了平壤城?”
李沐不置可否,“淵蓋蘇文麾下還有二萬多騎兵,如果你們追擊,確實可將其擊殺,但他臨死一搏,神機衛的傷亡必不會少。既然他已經去無可去,何不讓他回平壤,讓他們君臣去拼個你死我活吧。”
蘇定方突然道:“以淵蓋蘇文麾下還有二萬多人,加上平壤城中必有他留下的內應,高藏王危險了。”
席君買突然笑道:“如此豈不正好?這高藏王繼位不足兩年,在國內並無聲望,如今一旦歸降大唐,我朝按律還得冊封他個郡王、都督什麼的,反倒令殿下難辦了,讓淵蓋蘇文除了高藏王,我們就省事了,不但高句麗王族會視淵蓋蘇文爲寇仇,我軍也能以此爲藉口,名正言順地入平壤,爲高藏王復仇了。殺了淵蓋蘇文,高句麗王族還得感謝唐軍。一舉兩得、一石二鳥,殿下高明。”
李沐瞪了席君買一眼,抽了抽嘴角,“立即打掃戰場,救治傷員,收攏俘虜。”
“是。殿下,這次俘虜衆多,我軍又要迅速南下……該如何處置?”
“傳孤命令,自此時起不準殺俘。這些俘虜,孤還有用。派人傳信新城,讓英國公派人前來接手俘虜。”
此戰之後,鴨綠江以北,已經沒有可以威脅到唐軍的敵人了。
讓李勣派軍隊來接手俘虜,不會有任何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