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特種兵損失過半,漢主命三將軍張飛從軍中挑選矯健者補充特種兵陣營,漢主親自前往訓練場所觀閱。孝直建議擴大特種兵建制,將原本只有三千人的特種兵規模擴大到八千,由陳到負責總的訓練,漢主欣然允諾,讓云長也協助此事。
于是在渭河南面一偏僻處,開辟一一片地方作為訓練基地,設置投標槍,泅水,攀爬繩索,等眾多訓練項目。漢主常常慰問特種兵將士,關心他們的家庭生活狀況,特種兵自然全都效忠漢主。
時光似箭,轉眼便已經入冬,一夜北風過處,關中盡是玉樹瓊花。冬季各方休戰,堅守關隘,四海安定,世界倒顯得安靜許多。漢主在鳳凰樓與群臣宴飲,酒至半酣,漢主命鄧芝評價一番已故司徒王允。
鄧芝出列道:“王允出身名門望族,少年精通文武,中年位及刺史,斗張讓而辭官,謀董卓而隱忍,為大漢而捐軀,忠誠之人也。”漢主深以為然,又轉問孝直,孝直道:“當年王允與鳳凰樓頭慷慨赴死,高風亮節依舊感染后世。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董卓對王允比較敬重,朝政大小,悉委之于允。憑借自己的地位,王允保存了大量的宮廷的書籍資料和其他的用具,面對董卓,王允也是矯情屈意,每相承附,卓亦推心,不生乖疑,故得扶持王室于危亂之中,臣主內外,莫不倚恃焉。然而,王允能使美人計除去董卓,為大漢除去一大害。自此之后,大赦天下,唯獨李傕、郭汜、樊稠、李蒙不赦。四人上表求赦,王允不許,再加上王允頗為孤傲,導致群臣離心離德,李傕、郭汜起兵攻入長安,王允殞命。不得不讓人感慨惋惜。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王允雖有除亂臣于朝堂,緩危局于一時之壯舉,卻無挽狂瀾于傾倒,救百姓于水火之偉略,他剛烈的個性曾經讓人無比感慨,又令人無比嘆息。王允家族蒙受幾乎滅族之災的同時,長安,甚至整個華夏大地,也陷入到更大的社會動蕩和政局混亂之中,軍閥混亂的局面愈發不可收拾。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言及此,漢主垂淚,群臣也紛紛傷感不已。宴會氣氛變得哀傷起來。
兵士們有人抱怨,天氣寒冷,凍得難受。孝直前往大軍屯田住所查探。狂風虎嘯,雪花翻飛,天地茫茫,四野蕭瑟,來到了陜北的屯田駐地,見到兵士們全都縮手縮腳,有的凍得顫抖,有的牙齒咳咳直響,有的雙目無神呆呆地佇立在那里,有的就窩在被窩里,但是被子顯然不夠暖和。孝直看到這一切,眼中微微酸澀,心里十分憐惜這些兵士們。
孝直知道兵士沒有什么要求,你要能吃飽穿暖就行,沖鋒陷陣是他們的使命,投身軍旅,奉獻國家。孝直也不多說,返回長安后立即面見漢主,訴說兵士的寒冷問題,漢主不知如何是好,一時間不可能籌集道幾十萬件棉衣和厚棉被。孝直道:“此詩容易,如今正是寒冬,不需要在地里耕作,可以講屯田大軍全部遷到驪山,驪山有溫泉,稍加改造便可以提供最舒適的環境。再在兵營中像漢中一樣建造通達的管道,通到每個床鋪下面,里面通過熱氣,就解決了三十萬大軍的供暖問題。”漢主欣然答應,孝直立即與蔣琬商議此事,正好此時是管仁在驪山當縣令,管仁知曉此事之后早已將磚瓦齊備,又帶領數百人日夜在南山伐木,運來了大量的木材,足夠這個冬天之用。孝直見到管仁,稱贊其組織能力,孝直又將所有的泥瓦匠和方案交代給管仁處理。具體的辦事就需要鍛煉這些年輕人,否則后繼無人。
數十日后,孝直前往大軍在驪山的居處,已經完全改變,暖氣充足,溫泉里有了許多兵士在嬉戲,兵士們知曉后無不稱贊孝直。孝直對他們發表演說,稱贊他們是大漢的精銳,是大漢的支柱,他們的生活狀況是皇上最關心的事情,皇上希望他們生活的好,能建功立業。兵士們于是全都稱贊漢主仁德。
冬月,孝直西行至大散關看雪,去法門寺拜祭,去觀賞釣魚臺,去看看天臺山,拜拜周公廟。增長一下視野,開闊一下眼界后世的孫中山要見張之洞,張之洞問出身如何。孫中山寫上個紙條:行千里路,讀萬卷書,布衣亦可傲王侯。于是乎張之洞就見了孫中山。可是畢竟二人的觀點不同,后來孫中山一直致力于反清。從這件事可以說明,行路,看闊眼界是十分必要的,見識廣闊了,眼界才高,看事情才能透徹,才能有較高的智慧。
廢話不說,請允許介紹一下這幾個景點,這些地方或許聽說過,可是這里有最恰當的講解。法門寺因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原名阿育王寺。釋迦牟尼佛滅度后,遺體火化結成舍利。公元前三世紀,阿育王統一印度后,為弘揚佛法,將佛的舍利分成八萬四千份,使諸鬼神于南閻浮提,分送世界各國建塔供奉。中國有十九處,法門寺為第五處。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曾擴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開塔瞻禮舍利。隋文帝開皇三年(583)改稱“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門寺”。唐貞觀年間曾三次開塔就地瞻禮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級木塔。高宗顯慶年間修成瑰琳宮二十四院,建筑極為壯觀。
宋代法門寺承襲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闊氣勢,被恢復到最大規模,當時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即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金元之際,法門寺仍是關中名剎,“藏經碑”中有寺僧抄寫大藏經5000卷之記載。金人也刻“詩碑”盛贊其寺塔:“三級風檐壓魯地,九盤輪相壯秦川”。明清以后,法門寺逐漸衰落。明隆慶三年(1569),歷經數百年歷史的唐代四級木**塌。明神宗萬歷七年(1579),地方紳士楊禹臣、黨萬良等捐資修塔,歷時30年建成八棱十三級磚塔,高四十七米,極為壯觀。清順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體傾斜裂縫。民國二十八年(1939)在愛國志士朱子橋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來最大規模的維修。**期間,紅衛兵欲挖地開塔,良卿法師點火,用自己的生命保護了塔下珍寶。
1981年8月24日,寶塔半邊倒塌。1986年**決定重建,87年2月底重修寶塔。適逢四月初八佛誕日,“從地涌出多寶龕,照古騰今無與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多件大唐國寶重器,簇擁著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間!地宮內出土的稀世珍寶,不論在中國社會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術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
炎帝故里,是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之一。遠在5000年前的上古時期,以炎帝神農為首領的姜姓部落就生活在這里。炎帝陵,位于寶雞市渭濱區神龍鎮境內的常羊山之上,為炎黃子孫尋根祭祖的主要的場所。如果按照“八世炎帝”的說法,第一世和第二世炎帝都生與此,葬與此,第八世炎帝葬與湖南酃縣,后改名為炎陵縣。估計姜尚,姜維都可能是炎帝部落的后代。
釣魚臺在蟠潘河上,南依秦嶺,北望渭水,山清水秀,古柏疊翠,景色綺麗,歷史久遠,釣魚臺因西周名士姜子牙在此隱居十載,滋泉釣干遇文王而聞名于世,史料典籍均有記載。唐貞觀年間:“太公兵家者流,始令蟠溪立廟。”并植柏四株,至今猶存。
太白山橫臥在眉縣、太白、西安周至3縣境內。因山頂終年積雪,銀光四射,故稱太白。從北坡到南坡,可概括為八景:紅河丹崖、斜峪雄關、古楓幽境、桃川曲流、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太白明珠、拔仙絕頂。花崗片麻巖傲然挺立,千姿百態,堪稱奇絕。大爺海、二爺海、三爺海及玉皇池、明星池等,池水清澈可鑒毫發,是我國較高的高山湖泊。池面常被云霧籠罩,霧開則微風波動,霞光異彩,別有一種不可言狀的景象。
關山草原享有“小天山”之美譽。這里的地貌與中歐阿爾卑斯山相似,幽澗水澤兼具,草原森林相間,地勢廣闊,水肥草美,牧馬成群,景色秀麗,是一個有著獨特自然風景和悠久歷史文化的地方。群山競秀,溪壑密布,林木參天,草場綿延不絕。森林沿圓潤柔和的山體從上到下呈放射狀分布,與廣闊肥腴的草原相間,形成了獨特的地理形態。組成牧場的山巒重重疊疊,蜿蜒起伏,和舒緩寬闊的山谷坡地密切銜接,延綿不斷。幽澗水澤穿行于腹地,或囤積成片分布在大大小小的草坡上,或森林間,使得牧場地面表層常年濕潤無比。春秋季節,游人絡繹不絕的蜂擁而至,踩在青翠碧綠的草面上,常會為被地表的柔軟和從鞋子周圍緩緩溢出的水感到驚訝。由于受垂直地帶性地理條件的影響,終年氣溫較低,春秋相連,冬長無夏,素有“關山六月猶凝霜”的寫照。地貌酷似中歐的阿爾卑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