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思維破解新常態中的難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必須從貫徹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高度,深刻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地位和重要作用,拿出勇氣和魄力,自覺運用改革思維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提高領導、謀劃、推動、落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切實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
1978年以來的中國,國民經濟體量快速增長,國家綜合實力不斷提高,國際影響力日益彰顯,無不得益于改革的持續深入。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問題倒逼改革,不進則退;不改革,社會的巨大變遷很可能誘發更尖銳的社會矛盾。
中國當下之處境同樣可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來形容,轟轟烈烈的改革開放正推動著煥發新生的中華文明沿著歷史發展的軌道前行。這一進程如何,既決定于改革開放領導者和推動者的膽識和胸懷,決定于廣大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向往而迸發的活力和創造力,同時也取決于文明的路徑依賴、制度的演化變遷、全球化的深入演進。在這一幕幕人類歷史所罕見的發展場景切換過程之中,會有怎樣的變數甚至中斷和迂回,能否把握歷史機遇,最大限度減少和降低前進中的各種風險,考驗著
執政黨的智慧。中國當代改革歷史進程其實質就是不斷用改革解決問題的過程,唯有時刻以改革思維解決現實問題特別是廣大人民所吁所求的問題,國家和民族才能夠不斷前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包括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金融體制、財稅體制、資本市場、戶籍制度、教育醫療、計生體制等各領域的改革,無一不是回應人民所呼所盼。
經濟新常態所帶來的挑戰不可謂不大,經濟持續下行暴露出的房地產市場系統性風險擴大、金融機構呆壞賬上升、地方債務風險加劇等一系列新問題新挑戰擺在我們面前。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須持續全面深化改革,舍此別無他途。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特別是重點強化民生領域投資,是提升新常態下經濟增長動力并為未來經濟發展提供支撐的重要抓手,也是為進一步深化改革爭取時間空間的重要舉措,是完全必要的。從長遠看,歸根結底還是要向改革要動力、向制度要紅利。
改革的目標和方向在哪里?很清楚,人民的吁求就是問題之所在,就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之所在,就是改革的目標和方向。正如總書記所說,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商事制度改革、政府負面清單管理等政府管理體制改革所帶來的“萬眾創新”“草根創業”之局
面蓬蓬勃勃,無不彰顯中國改革的動力在民間。
總書記之所以強調改革思維,之所以強調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就是要徹底破除陳舊的思維模式及其背后固化的利益藩籬,極其鮮明地昭示了改革的取向和目標。一直以來,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可謂根深蒂固,各色各樣適應計劃經濟體制的思維模式直到現在仍以種種變體存在于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之中。破除陳舊思維,就是要在經濟方面破除各種阻礙個人實現選擇自由的障礙,強調公平正義;強調改革思維,就是要強調為保障個人選擇自由創造條件,破除制度性約束。
市場經濟存在的前提是生產要素(勞動力、土地、資本)的自由流動。三十多年來的改革,在推動土地、資本自由流動從而實現資源最優配置的同時,也極大地拓展了個人選擇自由進而實現經濟自由的權利,促進了社會的生長發育。總書記講話中所強調的改革要回應人民所呼,其實質是我們黨以人為本理念在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的自然回響。
新常態伴隨新問題,解決新問題需要破除舊思維、樹立新思維,關鍵是要堅持改革思維。以改革思維引領新常態,創造新機遇,釋放新紅利,不斷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努力爬坡過坎邁向新高度,行穩致遠實現新目標。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