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條東西走向的河流和幾條南北走向的河流相互交錯,把中國的腹地劃分成了幾個相對獨立的地區。
中國地形的三個階梯大致上是按照東北—西南方向分布的。
其中位于東部邊緣的第二級階梯,是中國東西兩部分的重要分界線,它從燕山開始,沿著太行山一路向南,穿過嵩山和方城山,越過桐柏山和大洪山,再向鄂西和湘西山脈,與云貴高原相連,是中國東西兩個重要的分界線。
南北被分成了好幾層,以長江,黃河,淮河,秦巴山地為界,再加上中條山和大別山的輔助。
這幾條縱橫縱橫的山川河流,把中國腹地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地域單元。
這些地理單元的腹地往往具有一定的空間承載能力,外圍有險峻的山川河流作為屏障;大大小小的河流,在這些區域內形成了交通要道,也連接了不同的區域。
一座山,一條河,都有著不同的戰略意義。山之意在阻隔,貴在有通道可通;這條河的意義就在于它的流通,它的價值在于防守。
一般來說,山區的斷崖或河流穿過切山嶺而形成的山谷低地,是山區交通的必經之路。如關中四大關隘、太行八陘和橫穿秦巴山地的棧道就是其中之一。
河流主要起到運輸人力和物資的作用。以河為險,必須在重要的渡口、支流和主河交匯之處建立據點,才能保證控制。如黃河之孟津、蒲津,長江之瓜洲渡、采石渡,淮河之穎口、渦口、泗口等,皆有軍事重鎮之分。
有了這些地勢險要之地作為依托,就更容易在混亂的情況下建立自己的根據地,形成一種局部的秩序和力量,這也是當時劉澤在澄城等平原之地非要往馬家寨這種山區交界地方跑,又更深入到宜君縣山區的原因。
而有了水路,就能更好地向外輸送力量,更容易向外擴張,更容易介入大局。
上面提到的九個重要的戰略要地,大都具備了這些條件。
這里要說明的是,這九處戰略要地并非都是以今天的省行政區劃來劃分的,主要是因為它們在軍事地理格局中因地形、地形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對獨立的地理單位,在歷次戰爭中,這些地區都表現出了各自獨立的個體特征。
關中地區以陜西省秦嶺以北為界;而漢中地區,由于其相對獨立,成為了一個獨立的戰略要地;東南以江蘇和安徽為中心,中以河南為中心,其他地方,基本上都是現在的省府。
無論是關中,還是中原,都沿用了古代的稱呼,因為這是一種戰略上的象征延續。
在以上所述戰略要地的邊緣地帶,某些特定的地理位置,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這些險要的地勢雖然保護了它,卻也限制了它與外界的聯系,使它無法全面地參與到全局之中,所以它在歷史上并沒有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當然,隨著近代中國國防格局的改變,國防格局也發生了改變,其在軍事地理格局中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但在大明這種落后的技術條件下還是遵循如此規律。
關中,河北,東南,四川,在這棋盤式的格局中,分別位于四個角落。
四個方向,各有各的優勢,一般來說,都是山川河流相對優越,后方相對穩定,地勢險要,可攻可守;具有優越的經濟條件,能夠支持龐大的軍政力量;它具有一定的社會基礎,容易在社會上形成某種政治勢力。
任何一方勢力,在剛剛崛起的時候,都會占據四個角落的地勢險要之地,以此為根基,發展壯大,為日后的擴張打下堅實的基礎。
而民眾聯盟所處的關中,就有著一統天下的硬件條件,關中境內有四大關隘,南有秦嶺,西有隴山,北有黃土高原,東有華山、崤山和晉西南的群山,還有黃河,可謂是山清水秀,氣勢恢宏。
從地形上看,關中向東平原地區有一種居高臨下的氣勢。
關中四面環山,地勢險要,幾條要道都有關隘把守。
重要的是,潼關、函谷關扼守著崤函山脈的咽喉,是關中通往中原的必經之路;
武關控秦嶺東段險要的地理位置,扼守關中東南門戶;散關扼秦嶺西端關隘,扼守關中和漢中及巴蜀的交通要道;蕭關扼隴山,扼守關中的西北要道,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此次第一階段的目標所在。
四塞險固,閉關可以自守,出則爭霸天下。在有利的情況下,向外擴張;遇事不順,就閉門不出以觀形勢。這樣就有了進退有據,能攻能守的態勢,這也是歷史上李自成攻下潼關,建立基本盤的原因,而在這種天下還未糜爛的時候,民眾聯盟所代表的力量更是降維打擊。
對關中而言,漢中與山西是其兩翼,尤其是經營山西是其關鍵;對河北而言,山西與山東是“兩翼”,也是經營山西的關鍵所在。
這是因為,北方之爭往往表現為關中和河北之爭,而山西則是楔入關中和河北之間的一塊楔子,山西之爭往往決定了雙方的勝負。
對東南而言,山東、湖北是其兩翼;北方據山東,固住淮泗上游,西守荊襄,固長江上游,這是固守東南最有利的戰略,尤其是湖北,由于地處長江上游,更是兵家必爭之地。
以四川為界,漢中與湖北為其兩翼;只有江陵在東邊,漢中在北邊,四川的險地才能穩固。
守住江陵,守住巫山,守住漢中,守住兇險的大巴山。其中,漢中因其地勢之險要而尤顯重要。
中原是整個大明的中心,可以將整個大明的力量都聚集在一起。中原四通八達,是連接四方的樞紐。從中原到周邊區域,再從周邊區域到中原,都十分方便。
它的情況與周邊地區有著密切的聯系,中原出了什么事,都會牽扯到四面八方。四方出了事,中原也會受到影響。只有中原穩定,四方才能穩定。
如果中原大亂,四方必然四分五裂。
不過,在自古亂世初期,中原四面受敵,內部分裂產生的離心力,足以將中原攪得天翻地覆,讓中原變成一個動蕩不安的地方。洶涌的洪水,足以沖垮中原的一切努力。
這時,占據四方地勢險要之地容易,占領中原卻是難上加難。
如果把中原比作一張棋盤,那么洛陽就是這張棋盤上的天元,歷史上很多朝代都以洛陽為都城。洛陽雖然號稱是四大中心之一,但實際上卻是在外圍。所謂洛陽的外圍,可以分為幾層,一層是三川河谷周邊的險地,如成皋、蕭函、孟津、龍門等;第二層是河南四境,南陽盆地,東南淮河上游,東北河內,三川河谷,西北,崤函,這四個區域,構成了中原與周邊四大區域的聯系。
如果把眼光放得更遠一些,他的邊界可以延伸到關中,河北,東南和荊襄這些重要的要地。洛陽就在這幾層的外圍,所處的地理位置對中原攻防態勢的特征有重要影響。
攻下洛陽、進占中原,是由外而內的一層一層進進;而中原的防御管理,則形成了一層又一層的從洛陽向外輻射的格局。
中原雖然是逐鹿之地,但真正有資格參與爭霸的,卻不是中原,而是四方。歷史上,那些一統天下的勢力,大多都是站在四個角落里的。
先占據一兩個犄角之地,積蓄實力,再向兩翼擴張,再進軍中原,一統天下。
秦西漢隋因襲等級可以追溯至西魏與北周、唐均以關中為基地統一天下。從關中開始,秦國統一天下,開創了大一統的先例,西漢、隋、唐三國的統一,都是沿襲了秦國的老路,關中為根基,兩翼為中原,最后一戰則是在中原展開。
不過此時大明隨著歷史發展,各地區其地位與戰略意義也在不斷變化,大明的政治中心在東的傾向,就是最好的例證。
當政治重心落在關中時,關中在關中的地位不言而喻;不過此時大明政權的重心逐漸轉移到河北。在此過程中,關中地位下降,河北地位上升。
這導致了湖北在政治重心集中于關中時,起著連接西北和東南的紐帶作用,其地位更為重要;政治重心轉移到河北后,關中的地位隨之下降,湖北的地位也隨之下降,山東成為連接南北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的樞紐,具有重要的地位。
這就是此時大明的大勢。
事實上,不論何時何地其地位與戰略意義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時代的政治軍事形勢而異,劉澤理所當然的也想復制這條道路,以在這種低技術條件下快速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