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三景不難,是因爲景色就在那裡,又不收費,只要你來,隨時都可以觀賞。
看三人不容易,是由於他們並不像風景一樣,總是佇立在那裡,等著你來瞧。
首先,葉先生出來的時間,嗯,不確定,不過,天氣好的清晨或者傍晚,先生會由學生陪著,到林中散步,或者在水畔垂釣。
先生路過的地方,人們都會停住腳步,跟先生打個招呼,先生會頷首回禮,偶爾的,會停下來和農人們說幾句話,聊一聊農事家常。如若先生不停下,農人們打完招呼,就不敢隨意打擾了,他們知道,先生乃德高望重之人,不能隨便擾先生清靜。
其次,另外兩位穿著素色書生袍的年輕先生——西遠和秋陽,他們七天裡只出來上兩日課,上完課,去向也不確定,或者回村,或者去先生的學館,或者去另外的地方,至於什麼地方,別人就不得而知了。
因此,要想遠遠瞧一瞧當世大儒葉先生,你要起早來到蓮花村或者一直留戀到傍晚,要想見另外兩位先生,得事先知道他們來蓮花學堂的日子,然後,在學堂門前,“守株待兔”。
三人中,能見一人已經屬於難得的機緣。若是三位一起見到,那可真是難上加難。當然,偶爾中的偶爾,來此地遊玩的人,會見到兩位年輕先生陪著葉先生在林中散步,或者漫步於楊柳萬條的蓮花渠,那可真是一飽眼福,回去立馬成爲跟別人吹噓的談資。
要說兩位先生穿的書生袍,也沒啥特色樣,不知道爲啥,穿在他們身上,卻別有韻味,給人一種超脫凡塵之感。
因此,看過的人紛紛效仿,竟然連顏色、布料都要一模一樣。
一時間,素色書生袍成爲彥綏乃至彥綏附近年輕一輩最流行的服裝款式。連剛進入學堂學習不久的小娃娃們,都爭相效仿。
不上課的時間,孩子們會拎起小籃子,去野地裡尋草藥,什麼婆婆丁(蒲公英)、車軲轆菜(車前子)、莧菜、鬼針草、蒼耳……總之,去野地裡轉一圈,將你見到的野菜野草,挑新鮮的挖回來,提到西家莊那裡,就能換來銀錢。
那裡,西家小神醫派了專門的人,收購人們採集來的,有藥用價值的藥草,要求比較嚴格,不過,人家事先會將什麼樣子的收購,什麼樣子的不要,都告訴你,只要照著做就好。
負責收購藥草的,是當初永寧關,跟著姜掌櫃的兩個小夥計。
前年,西遠去信召回姜掌櫃,並徵詢了姜掌櫃的意思,後來,轉派他到臨縣西記藥鋪做了掌櫃。
他在永寧關招的兩個夥計,一聽說少東家要召回姜掌櫃,死乞白賴地非得跟著,他們可是見過少東家的,覺得跟著這樣的主家,以後一定會有好日子過,因此,跟姜掌櫃求了又求,最後弄得姜掌櫃無法,只好寫信將情況跟東家講了,西遠同意後,將兩個小夥計一起帶了回來。
回來後,姜掌歸去西記藥鋪了,兩個小夥計西遠瞧著辦事麻利,手腳勤快,又粗通藥理,因此,便留下他們給長朔幫忙,歸李原管理。
他們倆主要幫主家七少爺伺候藥田,還有藥材的炮製。不會的,七少爺會手把手地教,兩個人學的很快,如今已經能夠上手了。所以,西家炮製出的藥草,多出於他們之手。
長朔本人也會動手炮製,不過,他炮製出的藥草,比別人弄的效果要好,西家輕易不對外發賣,留著自家用,或者相熟人家有人生病,從中取用,因此,如今想買到西家小神醫親手炮製的藥草,殊爲不易。
那兩個夥計,見長朔炮製的藥草效果比他們弄的好,一開始還不服氣,發誓要好好炮製,一定要弄的跟七少爺一樣,結果,不管他們怎麼努力,都達不到長朔的效果,最後,不得不徹底心服口服。
“哎哎,我說你倆,這回服氣了吧?想跟七少爺比,不是拿著雞蛋往石頭上碰嗎?連咱家大少爺都服氣七少爺,說沒有七少爺的手藝好,你倆還敢叫板,這回沒話了吧?七少爺那是天才!天才,你們懂嗎?”李原見那兩個蔫頭耷腦,認輸的樣子,嘚瑟道。
大少爺都說他自己炮製出來的藥草不如七少爺,你倆還不自量力!哼!
在李原心裡,家裡大少爺已經很厲害了,他說比不上的人,一定是不得了的人了,所以,七少爺,嗯,不是一般人可比的。這就是李原的邏輯。
倆夥計,一個叫高三,一個叫孟五,估計是按家裡排行叫的,如今,除了負責藥田、草藥炮製,同時,村裡人送來的草藥,也由他們幫主家收購。
聽說少東家將高三孟五留下幫七少爺的忙,姜掌櫃都爲他們高興,囑咐倆人一定要好好幹,這樣的主家,從來不虧待手底下的人,不過,前提是你不能起外心,沒看那些起外心的,早不知道去哪裡討生活了嗎?而且,跟著七少爺,一定能夠學到醫藥方面的本領,有一門手藝傍身,以後吃穿不愁。因此,要老老實實,好好做事。
倆夥計知道姜掌櫃說的話是爲他們好,連忙點頭。
所以,如今四下裡,農閒沒事可做的人們,只要去大野地,尋些以前在他們眼裡,最常見無比的野菜野草,拿到西家莊那裡,找高三孟五就能換些銀錢。
這可真是無本的買賣,有人家專門收集野菜野草的種籽,種在自家菜園的邊邊角角,等它們長得符合要求了,採摘下來,拿到西家莊去賣,在他們眼裡,這些物事再也不是平凡無用的了。
村裡的娃娃們,如果想要買點啥玩的東西,大人不給買,人家一點不氣餒,提個籃子去野地,幾天的時間,就能湊夠幾文或者十幾文錢,大人想給,哼,人家小脖子一梗,還不稀罕了呢。
所以,蓮花村,及其附近村莊,從小到老,只要能動彈的人,渾身都充滿了幹勁,自己動手豐衣足食的想法,已經深入人心,那些懶惰的,花錢張手跟家人要的,普遍成爲人們的嘲諷對象。
滿野地都能弄來銀錢,你還張手跟人要,那不是懶的,還是啥?這樣的人,一點都不值得可憐。
因此,對於小娃子們來講,勤奮一個春夏秋,就能攢夠自己上學堂的束脩,或者做一件大家都穿的白袍,並不是奢望。
人有了本事纔有底氣,小小年紀,自己就能養活自己,的確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情,所以,在蓮花學堂就讀的孩童,一個個腦袋仰得高高,跟院子裡嘎嘎叫的大白鵝有的一拼。
那些還沒有穿上書生袍的小孩童,正在努力攢錢,哼,有啥可吹噓的?你有的,我過一段時間也會有!
所以,這種只要你努力,就會有所收穫的觀念,從小就深深植入了這些孩子們的心間。這是從蓮花學堂出來的學生,即使出身平凡,也沒有卑躬屈膝之態的緣由,比起寄希望於他人,他們更相信自己。
蓮花學堂比其他學堂、私塾更有特色的是,這裡不僅教授孩童們書本知識,還有其他課業。
每日早晨,前半個時辰,是強身健體課,由先生領著教孩子們練習拳腳功夫。當然,擔任教習的,是西韋程南和王柱幾個,他們幾個分派了天數,到誰負責的那天,誰就來教授孩子們。
這幾個可是已經考中舉人的讀書人,本身往那一站,就具有無比的說服力。而且,他們手腳功夫絲毫不弱,從小練習,長大後一直保持著,當然不錯。
至於功夫最好的衛成衛長山,嗯,這些初級的功夫,還不用勞他大駕。
其實,最主要的是,衛成要在蓮花村塾裡,教授蓮花村自己的孩子,每日清晨,這些孩子們早早起來,到學堂隨衛成練習拳腳,練完半個時辰,再回家吃飯,然後來學堂上課。
這只是蓮花學堂的一個方面,最具有特色的,是蓮花學堂不僅招收蒙學的孩童,還招收已經長大的青少年。
那些孩子學習文章辭賦已經來不及,但是,因爲年紀還輕,仍然可以學習其他東西,所以,西遠留下的那些各行各業,如今在彥綏各地開著他們自己鋪子的手藝師傅,就有了用武之地。
這些手藝師傅,每個人負責一個行業的課業,想要學門手藝的青少年,只要有意向,交了束脩,便可前來學習。
一般情況下,三年時間,學藝即可結束,當然,如果你有這方面的天賦,能夠提前學完,學堂也不會強制性的,非得留你學到三年纔出師。
好吧,西遠實際上是想將蓮花學堂,建成一個包括基礎學科與職業技能,類似現代職業技術學校的學堂。
不過,不同的是,這裡的孩子,在讀書上如果有潛力,那麼蒙學課程結束,經過葉先生考覈,合格者可以進入隔著書館的蓮花學館;如果在功名上沒有指望,那麼,可以決定學一項技能,這樣,會於一項手藝傍身,不愁養家餬口。
比如,在這裡可以學到怎樣記賬算賬,以後可以做賬房先生;還可以學如何辨別草藥,以後可以種植草藥或者開藥鋪;以及可以學習木工,怎樣做出複雜而精美的傢俱門窗樑枋……總之,西遠將他能夠請到的藝人,都請來了,有年輕人想學,他們這裡有師傅,就會開展相應的課業。
前來學習技藝的學生,雖然要交束脩,不過,可比給人家當學徒好多了。
要知道,在大燕國,學徒的日子並不好過:一是,學徒期間,基本上沒有工錢,等於白給師傅家出力幹活;另外,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因此,碰到良心不好的師傅,不肯將看家本領真心相授,在師傅那學十年八年,不能夠學成的事情屢見不鮮。
蓮花學堂則不一樣,師傅毫無保留的教,只要你肯下功夫,認真學習,三年內,基本上能夠學成一門技藝。
因此,有些本來持觀望態度的年輕人,憑著一股子子闖勁兒,抱著試試看的念頭來學習,結果,發現自己做了一個很明智的決定。
而且,這裡不僅教授他們技藝,還有基本的識字課,算學課,以後自己有手藝了,如果發展的好,開起鋪子,不愁記賬算賬,這些人的算學,由張財、西陽、小林來講授,他們有理論,有實際經驗,所講知識,有的放矢,很受大家歡迎。
這真是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所以,那些不肯安分守著幾畝田地過生活的年輕仔,都蠢蠢欲動,來到了蓮花村。不過,因爲學堂規模還不大,現在只能招收彥綏縣境內的學子。
由此,蓮花村及整個彥綏,興起了一股子勞動熱、讀書熱、技能熱。那些身負高超技藝,卻苦於難以維持生計的能工巧匠,只要本事到家,來到蓮花村,考覈通過,即可被聘爲技能師傅,教授年輕人本領,不用再爲生活發愁。而且,蓮花學堂明確規定,那些在學堂教授技能達到二十年以上的師傅,年老後,蓮花學堂每年會支付相應數額的養老金。
這個規定一出,本來還猶豫,害怕自己吃飯的本領教給別人,以後會不會沒了生活來源的師傅,完全沒有了後顧之憂。
這些在此學習的年輕人,憑著一股子熱血進來,學到了足夠的知識和技能離開,他們將各自學到的手藝,帶到其他地方,其後的幾十年,彥綏的能工巧匠,將手藝鋪子開遍了整個濱江府乃至整個大燕國。
伴著朗朗的讀書聲,西遠邁步走在開滿鮮花的路上,嘴角不自覺的翹了起來,這纔是他想要的盛世田園,不禁物質富足,精神面貌也要發生改變。
爲啥非得請葉先生來?上輩子有那麼多成功的案例,比如英國的劍橋,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正確譯名應爲馬薩諸塞理工學院),均是一個人才輩出的學府,帶動一個地方聞名遐邇,如今,他們有這個資源,有這個機會,爲什麼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