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野心有多大,他們顯然是想保證中國皇室直系后代身上,都帶上日本血統。
將三個年紀不一的的日本公主同時嫁給一個中國皇孫,大大提高了這些公主受孕的機會,幾年之后就能誕下皇子,將來繼承中國皇位,中國皇帝豈不是帶有一半日本血統。
朱敬倫突然發現,日本邀請中國皇室來日本訪問,這些都是早就計劃好的。
這讓朱敬倫面對了一個難題,接受的話,日本影響力將滲透進入中國,因為中國可沒有一個女人能嫁給日本皇室,不是朱敬倫沒有孫女,實際上他有兩個皇孫,三個皇孫女呢,問題是日本天皇皇太子是一個傻子,所以朱敬倫不考慮。
但如果不答應的話,在這個最需要穩住日本的時刻,如何取得日本的信任。日本盡管也想打這場戰爭,否則也不會積極回應,根據洋務司目前發來的情況,日本對聯合中國對抗俄國很有誠意。
可畢竟中國更需要日本一些,因為中國政府是收復舊版圖,日本不過是爭奪殖民地。日本的外交余量比中國要大,中國必須跟俄國開戰,而日本則可以通過其他方式。比如現在俄國就在拉攏日本,希望日本跟俄國聯合對抗中國,承諾的肯定是朝鮮。日本什么都不用做,就有可能得到朝鮮的情況下,為什么還要跟中國一起出兵呢。
所以以目前的局勢來看,朱敬倫沒有拒絕的余地,可又覺得被日本人坑了。
那么就只能在其他方面做手腳了,比如推遲婚姻,先定下婚約拉住日本。至于娶一個還是三個,這一點都不重要。中國皇太孫就是娶十個妃子,也沒人會說什么,當然該交的小妾稅是一定要交的。
讓高媛以皇太孫年紀太小為由,將婚約推遲到八年后,等皇太孫十八歲成人的時候。
日本貴婦則表示說,用不著成年啊,日本內親王可以先去中國皇宮適應,內親王年紀稍大,也可以在生活上照顧中國皇太孫。至于成婚可以先放放,等倆人都大一些在辦。
日本人看來是算準了時機。
多次交流之后,達成了一致意見,日本最大的富美宮允子內親王在中日達成協議之后,富美宮允子內親王以學習中國宮廷禮儀的名義先進入中國皇宮,其他兩個稍小的日本公主,則在中國皇太孫成年后迎娶。
果然這邊高媛裝作高興的接受了這份婚約,拜托日本貴婦代表中國皇室去向日本皇室提親,那邊日本外務省馬上就做出一些讓步,跟中國就主要條款達成了協議。
兩國共同承諾,兩國中的任何一國,一旦跟俄國發生戰爭,另一國將予以全力支援。
中國在戰爭中還將給予日本經濟和武器裝備上的援助,主要是提供優惠貸款,讓日本可以購買中國武器,對一個鋼鐵資源無法自給自足的國家,向外采購軍火是避免不了的。
日本則承諾,日本對俄作戰的兵力,為全部海軍以及最少三十萬陸軍。
再多就超過日本動員的極限了。
而兩國戰后對戰利品的分割上,日本十分明智的將自己的要求只局限在朝鮮半島。
接收所有俄國在朝特權,包括俄國在朝鮮修建的鐵路和經濟、政治上的特權,比如俄國幫助朝鮮訓練隊的權力都轉讓給日本。
不到一個月時間,中日協定簽署,而且馬上公之于眾。讓日本想反悔都不行,也打消俄國拉攏日本的圖謀,省的日本二三其德。
此時德國人已經做好了軍事準備,他們向中國洋務司發出了秘密照會,要求中國重申在德法戰爭中的態度,中國洋務司表示將無條件支持德國,一旦俄國對德國有任何軍事行動,中國將予以牽制,俄國進攻德國的話,中國將發動對俄國的戰爭。
接著德國跟中國商議之后,公開了兩國的秘密協定。
不出意料,英國表達了遺憾,向中國政府表示,這份協議對英國利益有所妨害,希望中國政府能解釋其中的某些條款。
中國政府馬上開始跟英國接觸,表達善意,解釋只針對俄國,不針對英國。此時拉攏英國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只有拉住英國,才有可能在戰爭中讓英國幫忙牽制美國。中國始終擔心美國會在戰爭中有所行動,借機再次對加州發動軍事行動,到時候中國兩線作戰,一線還要遠渡重洋,實在是超過了投放能力。
中國政府的解釋,英國不太能接受,他們強烈要求中國政府明確表態,保證中英太平洋協定的效力在中德同盟之上,借此保證中英兩國更緊密的關系。
這個保證不能給,此時不適合刺激德國人,所以中國政府一邊拖著英國,一邊催促德國盡快展開軍事行動。
德國表示軍事行動都在計劃之中,但是他們表示可以先進行外交行動,比如向法國發出通牒。
他們要求法國馬上撤走在摩洛哥的軍事顧問,向各國保證尊重摩洛哥的獨立和自由,并保證永久性放棄在摩洛哥取得任何特權的權力。
這簡直就是準備讓法國拒絕的一份通牒,果然法國強硬的拒絕了,其實法國也做好了軍事準備,就等著德國宣戰呢,他們要讓德國負擔挑起戰爭的責任,同時借此動員本國的民族情緒。
同時一場德國挑起的戰爭,也會讓俄國盟友沒有任何推脫責任的理由,必須已義無反顧的加入戰爭,否則俄國信用必定破產。
1904年8月,在準備了三個月后,德國以法國拒絕通牒為由,宣布進行戰爭動員,法國同時宣布進行動員,三天后兩國互相宣戰。
普法戰爭爆發三十年后,歐洲再次爆發了大國間的戰爭。
英國在三個月間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在德法之間進行協調,可是他們的調停沒有收到任何效果,反而讓德國人誤以為英國對法國的支持是虛假的,助長了德國發動戰爭的信心。
德國隊宣戰之后,并沒有第一時間進入法國境內,反而是轉向北,在眾人意料之外,侵入了比利時,前一天他們向比利時提出了借道的要求,比利時拒絕了。
英國向德國發出了強烈抗議,要求德國保證比利時的安全,中國則向英國提出了建議,建議英國保持中立,并且向英國保證,一旦戰爭結束之后,會與英國一起要求德國撤出比利時。
中國的建議讓英國人考慮了三天,三天之后他們放棄了立刻加入戰爭的打算,因為法俄同盟經受住了考驗,俄國在第二天以法俄同盟義務為由對德宣戰。
在德國的要求下,中國第三天向俄國宣戰,日本第四天向俄國選擇。
一場規模巨大的同盟戰爭,讓英國更加顧慮。中國則繼續游說英國保持中立,認為英國的中立有助于將來結束戰爭,為了戰后歐洲的平衡,英國必須站在一個有利的戰略位置上,一旦英國卷入戰爭,勢必成為戰爭的一方,很難起到平衡和調停作用。
英國接受了中國的建議,同時跟中國簽訂了保證比利時獨立的協議,一旦戰爭結束,德國必須恢復比利時的獨立,否則中國和英國有責任聯合向德國施壓。
讓英國保持中立的原因還有德國進軍的速度,他們三天內就攻陷了比利時首都,一周內占領比利時全境,第二周就攻入了法國。
施里芬親自主持的施里芬計劃,將德國七成兵力投入到了北線作戰,在南線只留下了一成兵力阻擋法軍正面進攻,在東線留下了一成兵力阻擋俄國進攻,一成兵力留作預備隊,其余七成兵力都用于向法國北部迂回,結果第一周就打垮了法國匆忙調到比利時邊境的隊,第二周、第三周連續追擊法國潰軍,俘虜了十余萬法國俘虜。
第四周德軍兵臨巴黎城下。
德軍的快速勝利,讓在布爾戰爭中對自己陸軍實力極不放心的英國不敢貿然加入陸戰,但他們的海軍已經開始撤回本土,英國海軍在全世界范圍內收縮,一個巨大的地緣權力真空出現了。
此時俄國還沒有完成動員呢,他們已經組建了兩百萬隊,但部署在前線的兵力還不足三十萬。
而且俄國開始面對兩線作戰,此時他們是將兵力投入東方,還是留在西方,這是俄國最難的一個選擇。
不給俄國留下選擇的余地,中國和日本隊已經在宣戰第二周,同時向俄軍發起了攻擊,日軍因為跟中國的盟約關系,現在可以利用德國的釜山港口,在釜山大規模登陸,然后向朝鮮內陸挺進,日本打算先占領整個朝鮮半島,然后向海參崴一帶的俄軍進攻。
中國隊則兵分三路,一路兵出張家口,向張家口俄軍發動攻擊。一路兵出山海關,進攻葫蘆島俄軍基地。一路進入吉林,在東北發動攻擊。
還有一路在哈密方向,暫時保持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