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十二章 談經論法

隨著靈智深入淺出的講解《雜阿含經》,少林寺悟字輩高僧以及一些年歲較長的天字輩弟子臉色越來越凝重,而那些低輩弟子更是聽得如癡如醉。

心禪堂七老常年閉關參悟武學佛典,於佛理上的見識極爲不凡,原本他們對於靈智還有幾分小視之心,此時伴隨著一部《雜阿含經》的講解,七老心中只有傾服之意。數十年的佛經研究,常人根本無法指點他們,往常一些疑惑不解之處,只有通過幾人相互交流,共同參驗才能解決一二。此時偏偏遇上靈智這個怪胎,不僅多了上千年後世的見解,更是有摩羅柯老禪師數十年感悟在身,對於一部《雜阿含經》的理解早已達到了不可思議的境界,心中冒出怪異感之餘,更是逐個將心中的疑惑道出,以期解惑。

隨著心禪堂七老一個個問題拋出,靈智不緩不急的將見解道出,悟信更是一張老臉憋得通紅,顯然沒料到靈智不僅武功超出他們,便是於佛經上的感悟也真個甩開他們一大截,虧他先前還自認爲可以指點靈智呢!

一名身材幹瘦,鬚髮皆白的老僧緩緩開口:“敢問上人,彼時,摩訶拘絺羅尊者問舍利弗說:所謂無明,何謂無明?無明誰屬?今日老衲同樣有一問,你我二人,無明誰屬?”

聽到這個問題,靈智臉色一黑,機敏的他自然知道面前這個老和尚不地道,在給他挖坑。所謂無明者,在佛門當中,有智慧的喚作明。無明,即不明白道理,是愚蠢的別名。此時倘若靈智回答無明屬於自己,豈不是等於直接承認了自己蠢笨?但是倘若開口說無明屬老僧,緊跟著他勢必會問難道上人便沒有不明白的道理麼?如果有?那豈不是說也是無明?所以,無論回答屬於自己還是對方,都不妥。

靈智略一沉吟,緩緩答道:“無明緣行,‘謂諸愚夫於緣生法不知唯行’。正所謂: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老和尚無無明,小和尚亦無無明。”

聽到靈智的回答,老僧意味深長的忘了靈智一眼,連道:“善哉善哉!”隨即閉口不言。

其實靈智的回答是取了個巧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這句,乃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裡面的話語。無明屬於十二因緣之一,但是十二因緣互爲因果。而大乘菩薩以般若妙慧觀照這一境界,以爲其未必是實在之體,應視同大虛空一般,因此說到底,凡夫流轉於十二因緣中也屬一種假說,從根本上看,仍是虛妄。只要達到了悟真實,掃除一切執著,把握因緣起而性空的諦義,也就空除了十二因緣。這纔是大乘法門。達此境界,也便不再追求一己之私的解脫,不至於在“個人”的道德完善上下功夫,不會只追求了悟生死。因此纔會悲心大振,無意於擺脫個人的十二因緣桎梏,而是投入世間,上行下化。不度空地獄,誓不成佛。

既然大乘菩薩視十二因緣爲虛妄,那麼無明同樣也是虛妄,既然是虛妄,那麼屬於誰這類問題就沒有意義了,況且假如你想要推翻這種論斷,認爲無明不是虛妄,那豈不是等同於懷疑大乘菩薩?作爲佛門弟子你居然敢懷疑菩薩?接下來你是不是還要欺師滅祖?所以老和尚只有閉口不言,默認了靈智的回答。由此可見,靈智這貨也是相當陰險的。

悟緣老禪師境界同樣不低,不甘心少林寺在佛經典籍上的見解比不過靈智,雖然心知靈智的於佛學上的境界已極爲高深,但是礙於少林寺乃至禪宗的臉面,仍然想要爲難一下靈智,便拋出一個歷代高僧爭議不斷的問題,道:“自隋唐以來,緣起之說相互角逐,如此,老衲有一問,若萬法皆由阿賴耶緣起,阿賴耶源於何處?”

靈智心中一凜,暗道這老和尚問得好刁鑽古怪啊!身爲密宗宗主的他,自然在宗內密捲上見過類似的卷宗,隋唐二朝佛門各宗各派在此問題上的爭議,主要表現爲印度原版的阿賴耶緣起說與具有本土特色(或經改造過)的如來藏(真如)緣起、法界緣起以及“一念三千”等學說之間的相互角逐。說起來,密宗的教義更爲認同阿賴耶緣起說,主張一切萬法皆由阿賴耶識緣起。阿賴耶乃梵語,意譯爲“藏”,所藏者“種子”;此微細不可知的藏識,爲一切有情之根本所依;而一切千差萬別的現象,皆爲此藏識所執持做種子所現行,此稱“種子生現行”,於此同時,彼種子所現行的萬法,又於藏識中新薰其種子,此稱“現行薰種子”。如此,故知由本有種子、現行、新薰種子等三法之輾轉相生,而有“種子生現行,現行薰種子”的關係。賴耶緣起,謂由藏識所執持的本有種子遇緣生起現行,次由所現行的萬法新薰種子於藏識中,而後更遇緣,則自種子再生現行,自現行再薰種子,如此經由本有種子、現行、新薰種子三法輾轉輪迴、互爲因果而無窮始終,此即賴耶緣起。而悟緣禪師這一問,直指阿賴耶緣起的根本:不是說萬法皆由阿賴耶緣起,那麼阿賴耶又源於何處呢?阿賴耶也屬於萬法當中的一種,既然是其中一種,那麼就自身緣起於自身就說不通了,就好比任何東西都有一個來源,而非憑空生出一般。

靈智微微皺眉,腦子轉得飛快,在心中組織語言。約莫過了三分之一炷香的時間,少林寺諸僧見到靈智沉吟不語,大都露出一個意味深長的笑容,好似吃定了靈智一時之間回答不出一般。卻不想,靈智生在紅旗下,久經辯證主義唯物思想的薰陶,這個問題雖然刁鑽,但是對他來說並非答不上來,只是需要時間略微措詞,來更好的唬住這一幫大小和尚而已。

靈智侃侃而談:“阿賴耶識本是人之本性與妄心的和合體。由無明而起的妄想概稱之爲阿賴耶識的見分,再因這妄想概念而幻現一種對象的境界,稱爲阿賴耶識的相分。一切衆生,任一起心動念,亦或是言語行爲,都會造成一個業種,這種子在未受報前都藏在阿賴耶識中,所以此識有能藏的含義。前七識的作用是能薰能緣,第八識是前七識所薰所緣,所以有所藏義。第七識恆定執此識中的見分爲我,而爲它所愛,所以有我愛執藏義。”

這一圈繞下來,別說那些境界低微的小沙彌,便是悟緣等見識不凡的高僧都被靈智繞暈了,一個個眉頭大皺,靜待靈智下文。

靈智心頭微微得意,心道倘若不先把你等繞暈,接下來你們可沒那麼容易接受我的說辭。所以靈智先結合後世心理學中的一些觀念,先偷換概念,再夾著著自己的私貨先對阿賴耶這一名字從根本上解釋一遍,而後在對剛剛那個問題作出回答。

靈智接著道:“佛學,有小乘說,亦有大乘說。大乘,是菩薩乘。覺而有情,是爲菩薩。大覺心,又大慈悲心的衆生,方爲大乘。具有超脫出世,平等同仁,慈悲入世,而又行隨順世間之大方便的人。佛學所言,衆生皆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是爲六識。第七識的末那識,則是自我執著。所謂“阿賴耶識”,是輾轉生死,永不壞滅的無沒識。“我”的一切善惡業力寄託在阿賴耶識上,隨著生死轉世而在六道中流轉,是所謂爲“我”就是這個“我”,第七的“末那”要執著的,也就是這個“我”。”

這幾句,靈智先點出大乘小乘的主要不同,又解釋了一翻衆生八識,一些真正有大智慧的老僧如心禪堂七老,聽到這裡俱都是緩緩點頭,一臉沉思,隱隱明白了靈智的意思以及他接下來想要說的話。

只聽見靈智又道:“世人想要領悟第八識阿賴耶識,就要先放下那個“我”,達到所謂的‘無我相,無衆生相’的境界。無我相,皆因我已經被放下;無衆生相,皆因衆生萬相在我一念之間,固有萬法皆由阿賴耶緣起之說。至於阿賴耶源於何處?依小僧淺見,源於心也!”

聽到這裡,悟緣老禪師心知靈智的見識超過自身不知凡幾,他到也光棍,拿得起放得下,連道:“阿彌陀佛,善哉善哉,今日聽聞上人一翻講解,老衲茅舍頓開。”

靈智自然是連道不敢,說大家只是相互參研,倘若有說得不對的地方,還需衆位前輩高僧指教。見到靈智並不盛氣凌人,悟緣老禪師深深的看了靈智一眼,越發的覺得他心胸開闊,又將心底的擔憂放下一分,同時生出欣喜之情,暗道:到底大家都是佛門中人,禪宗密宗教義雖有不同,但各自自有獨到之處,正好相互取長補短,今日結下善緣,對於日後的交流大有好處。

隨著少林方丈悟緣老禪師的變相認輸,少林寺衆僧遂不再糾結禪宗密宗之分,一心一意聽靈智講經,場面登時一團和祥。

其實《阿含經》中已有“阿賴耶”一詞,意義專重心理學上的貪愛、執著,阿毘達磨時代的論書亦同。所以靈智的一翻見解雖然不同於禪宗,甚至也不同於密宗跟佛門各宗,但並非找不到出處。旁人只把其視爲靈智自身的見解而未想其他,對他只有欽佩敬仰之意而無任何別的心思,有些機敏不凡慧根深厚的弟子,更是大有所得,境界大有長進,所得好處不言而喻。

況且少林高僧精研佛法數十載,雖然於種種佛經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但是免不了的同樣有許多疑惑不解之處。尋常人不經意間給予他們些微靈感,讓他們想通了某處關要,他們心中的感激都無法言喻,更別說此時靈智隱隱當作上師,對他們挨個進行指點,其心中的感激自是如天高如海深。所以在座僧人,無論輩份高低,年紀長幼,盡皆凝神斂息,肅耳恭聽。或一邊對照靈智的講解一邊細細思索,或將心中的疑慮緩緩道出,以求解惑。.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於色愛喜者。則於苦愛喜。於苦愛喜者。則於苦不得解脫.不明.不離欲。如是受.想.行.識愛喜者。則愛喜苦。愛喜苦者。則於苦不得解脫?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色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色。云何有常。如是受.想.行.識無常。若因.若緣生諸識者。彼亦無常。無常因.無常緣所生諸識。云何有常。如是。諸比丘。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無常者則是苦。苦者則非我。非我者則非我所聖弟子?

接下來,靈智又講解了一下《雜阿含經》的一些微言大義,期間更是穿插講解了自身對於《金剛經》、《三慧經》、《大藏經》等佛門經典的理解,又趁機宣揚了一翻密宗的教義,場面越發的和諧。

一場法會,直到日落之時才謝幕。隨著少林弟子的齊齊宣揚佛號躬身行禮而結束,幾名老僧如悟信、悟德齊道:“多謝上人開示。”就要躬身行禮。

靈智連道:“諸位請起。小僧蒙少林寺諸位大師盛情以待,諸位行此大禮,如何克當?”悟信、悟德功力稍淺,只覺一股柔和的力道在手臂下輕輕一託,身不由己的便站將起來,再也拜不下去,都是驚異不置,心想這般潛運神功,心到力至,莫非這大和尚竟是菩薩化身,又或者是打孃胎裡便開始練功不成?否則怎能有如此深厚功力、無邊佛法?

這下,少林寺對於靈智的重視驟然上升一個臺階,直把他當成最重要的客人來招待,不僅安排了一間寬敞明亮的禪房當作休息之所,便是之前留在山腳客棧的那匹白馬,少林寺僧人也派人將其牽入寺內,由伙伕好生照料。

如此,靈智初步的目的便不費吹飛之力的達到了。

第十四章 五禽秘法第四章 齊齊突破第十九章 略作懲戒第一章 命如草芥第三十二章 騎兵對戰第二十八章 密宗狂刀第三十章 突飛猛進第三十一章 頑童爛漫第十六章 靈智無奈第五十五章 金剛伏魔第三十七章 三場比試2第十章 以何爲姓?第四十四章 八步純陽第十五章 赤練仙子第三十三章 光陰似箭第十三章 揚威少林第十三章 平分秋色第十八章 少林服輸第二十八章 慎重告誡第二章 黃河四鬼第九章 壓縮內力第十二章 談經論法第五十四章 羣雄之怒第三十二章 兵退如潮第四章 棒法精妙第五十二章 百歲誕辰第五十三章 大林之賀第三十四章 六派落敗5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十四章 怒不可遏第九章 明教崛起第四十九章 一場好戲第十四章 凝練竅穴第四章 傳授劍法第十九章 略作懲戒第一章 甫入中原第二十八章 悻然邀戰第三章 往哪裡逃?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四十章 精進不休第三十八章 懸空古寺第十三章 揚威少林第二十章 芷若變化第三十一章 頑童父子第四十四章 徒弟成親第二十一章 大漠風霜第二十二章 古墓傳人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三十七章 欣喜靈智第九章 重劍無鋒第十三章 谷中混戰第一章 密宗動亂第三十二章 一死一傷第二十七章 豈能輕辱?第四十章 精進不休第十四章 五禽秘法第三十六章 英俊瀟灑第三十五章 幾小論武第一章 湘西鐵掌第十六章 德高望重第二十七章 豈能輕辱?第七章 大德法王第四十五章 再會西毒第三十五章 神鵰俠侶第二十三章 風波突起第二十二章 三豐欣喜第四十五章 離島而去第三十一章 各有進步第二十八章 密宗狂刀第五十五章 金剛伏魔第二十九章 一場亂鬥第五十七章 曠世大戰1第十七章 龍爭虎鬥第二十五章 無計可施第五十四章 羣雄之怒第十七章 滿腔怨憤第三章 初見黃蓉第四十八章 海外歸來第二十二章 言辭機鋒第一章 密宗動亂第三章 盤點身家第十一章 靈智拜山第五十九章 曠世大戰3第三十四章 靈智大壽第十七章 龍爭虎鬥第二十一章 罪有應得第三十六章 英俊瀟灑第五十一章 無忌中掌第四章 傳授劍法第十四章 凝練竅穴第二十二章 劇鬥連連第四十二章 刀劍如夢第三十八章 劍拔弩張第四十七章 義軍四起第四十章 蒙哥死了第四十三章 拜見宗主第四十一章 明教內訌第二十八章 羊入虎口第十五章 故人重逢
第十四章 五禽秘法第四章 齊齊突破第十九章 略作懲戒第一章 命如草芥第三十二章 騎兵對戰第二十八章 密宗狂刀第三十章 突飛猛進第三十一章 頑童爛漫第十六章 靈智無奈第五十五章 金剛伏魔第三十七章 三場比試2第十章 以何爲姓?第四十四章 八步純陽第十五章 赤練仙子第三十三章 光陰似箭第十三章 揚威少林第十三章 平分秋色第十八章 少林服輸第二十八章 慎重告誡第二章 黃河四鬼第九章 壓縮內力第十二章 談經論法第五十四章 羣雄之怒第三十二章 兵退如潮第四章 棒法精妙第五十二章 百歲誕辰第五十三章 大林之賀第三十四章 六派落敗5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十四章 怒不可遏第九章 明教崛起第四十九章 一場好戲第十四章 凝練竅穴第四章 傳授劍法第十九章 略作懲戒第一章 甫入中原第二十八章 悻然邀戰第三章 往哪裡逃?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四十章 精進不休第三十八章 懸空古寺第十三章 揚威少林第二十章 芷若變化第三十一章 頑童父子第四十四章 徒弟成親第二十一章 大漠風霜第二十二章 古墓傳人第五十六章 滅絕失態第三十七章 欣喜靈智第九章 重劍無鋒第十三章 谷中混戰第一章 密宗動亂第三十二章 一死一傷第二十七章 豈能輕辱?第四十章 精進不休第十四章 五禽秘法第三十六章 英俊瀟灑第三十五章 幾小論武第一章 湘西鐵掌第十六章 德高望重第二十七章 豈能輕辱?第七章 大德法王第四十五章 再會西毒第三十五章 神鵰俠侶第二十三章 風波突起第二十二章 三豐欣喜第四十五章 離島而去第三十一章 各有進步第二十八章 密宗狂刀第五十五章 金剛伏魔第二十九章 一場亂鬥第五十七章 曠世大戰1第十七章 龍爭虎鬥第二十五章 無計可施第五十四章 羣雄之怒第十七章 滿腔怨憤第三章 初見黃蓉第四十八章 海外歸來第二十二章 言辭機鋒第一章 密宗動亂第三章 盤點身家第十一章 靈智拜山第五十九章 曠世大戰3第三十四章 靈智大壽第十七章 龍爭虎鬥第二十一章 罪有應得第三十六章 英俊瀟灑第五十一章 無忌中掌第四章 傳授劍法第十四章 凝練竅穴第二十二章 劇鬥連連第四十二章 刀劍如夢第三十八章 劍拔弩張第四十七章 義軍四起第四十章 蒙哥死了第四十三章 拜見宗主第四十一章 明教內訌第二十八章 羊入虎口第十五章 故人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