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延儒能這么快爬到首輔的位置,迎合皇帝的想法是很重要的,至于替天子、替朝廷、替國家多做一點事情,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在能迎合崇禎的心意的同事做一些好事,他是不會介意的,但如果兩者沖突,他會毫不遲疑的為了保住自己的權位,選擇前者。
所以,后來史料中對他的評價:“懷私植黨,罔恤國事”
“陛下,不知這折子是何人所上的?”周延儒開始試探性高的詢問道,這份奏折是抄件,他無法判斷出是何人能所寫,只能套取一些信息,在做判斷了。
崇禎有些猶豫,想到剛剛還跟畢自嚴所說不能讓第三人知道,這要是說出來豈不是打了自己的臉么,但看著眼前自己最信任的周延儒,還是決定說實話“這份折子乃是畢尚書所上!”
聽到是畢自嚴所上的折子,周延儒不由得松了口氣,他很清楚畢自嚴雖然頗得崇禎的信重,但在朝中卻沒有多少奧援,像放棄寧遠諸堡壘,遷徙數十萬遼民兵將入關以節省軍費這么大的舉措,也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豈是區區一個畢自嚴就能搞定的?
也不想想當初毛文龍是怎么死的,明面上是袁崇煥矯詔斬殺的,但真正的原因可是有很多的,要弄死毛文龍的并不單單是一個袁崇煥。
袁崇煥的確是心高氣傲,他短短五年時間就從正七品的知縣,坐飛機一般連升十二級,做到正二品薊遼督師,說他小人得志可能有些過了,但肯定有這樣的心態,第一次召見東江諸將的時候,毛文龍不給他面子,加上毛文龍對他的命令一直都是陽奉陰違,未免會讓他心生怨恨。
但這些不足以讓袁崇煥冒險私自斬殺毛文龍這么一位手握重兵的正一品武將,如果他沒有足夠的后援,根本不敢這么做,而他的后援,就是遼西將門以及部分文官集團。
從天啟末年開始,朝廷每年的遼餉都在四百萬兩以上,大部分用于遼西的防務,但是真正用到防務上面的連一半都沒有,甚至只有三分之一,其他的當然是被各級官員瓜分了,這部分文官就和遼西將門組成了利益集團,這叫有福同享。
但東江不一樣啊,這里完全是毛文龍一個人說了算,毛文龍又完全不鳥他們,他們無法從中獲取利益,吃獨食可不是個好習慣,偏偏怎么示意著毛文龍都不搭理他們,這讓他們如何能人。
既然你毛文龍不愿意做一條聽話的狗,那你還是當一條死狗好了,能把你毛文龍解決掉,然后換條聽話的好狗坐鎮東江,我們這些大明的棟梁自然又可利益可分了,至于東江會不會亂起來,這么一座重鎮會不會因此土崩瓦解,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之內。
于是,就是這種多方因素的作用下,毛文龍被殺了,他被殺的原因最重要的不是什么子虛烏有的‘與后金議和’,而是‘爾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一當斬;人臣無將,將則必誅,二當斬。’
從袁崇煥給毛文龍編的罪名排序都能看出來,你不孝敬我們,還不愿意當條聽話的狗,該殺。
對于毛文龍的死,周延儒沒什么同情的,因為當初他也有參與,死了一個毛文龍對大家都有好處,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就目前這個折子而言,他當然是反對,得罪一個人總比得罪一群人好,而且每年的遼餉他也有份子,犯不著和自己過不去不是。
不過他還是選了一個連畢自嚴都不得罪的說法“陛下,微臣果然是畢老先生,微臣方才看這份折子,一顆拳拳報國之心溢于言表,畢老先生忠貞之心值得贊揚啊!”
本就有些心動的崇禎,聽到周延儒這么說,急忙問道“那周先生是贊同這個他提議?”
周延儒卻笑道“陛下!畢尚書上雖然一心為了朝廷,但從這份折子來看,仍有一些問題尚未考慮周全。
遼西兵將不下十萬,眷屬百姓加起來部下六十萬,若要盡數遷回關內,田土廬舍皆捐棄于東虜,關內短時間很難獲取如此多的土地用于安置他們,一旦這些眷屬心生怨恨,對士氣打擊極大。”
“這倒也是!”崇禎點了點頭,正如周延儒所說的,假如真像畢自嚴所說的收縮防線,放棄寧遠等突出的城池,那么隨之入關的七十萬遼西百姓就是個大問題了。
這些人基本和遼兵都有親屬關系,在遼西都有田產房屋,可以自耕自食,但回到關內后就成為了一無所有的流民,若不他妥善安置,稍有不慎便會激起一場大規模的民變。
這些遼民若是發生民變,就不是陜西那種級別的民變了,而且也不是陜西那種遠離京輜的地區。
“陛下,眼下西北民變尚未平定,若是遼西再鬧出些事情來,那后果可不堪設想,以微臣所見還是持之以靜吧!”
崇禎有些心動的念頭還是被周延儒打消了“那就依周先生所言吧”
頓了頓,又問道“周先生,還有一件事,徐從治的那份奏折,朕看了你的草擬,不甚明了,還請周先生為朕解惑!”
一般的奏折最先是送到內閣的,隨后才呈遞給皇帝,身為大明朝的內閣首輔,周延儒自然知道這份關乎西北大局的奏折,他甚至還記得上面的票擬。
票擬就是內閣成員在奏折上的初步批復,隨奏本一同進呈上去,供皇帝參考,若是皇帝覺得沒問題,就會按照這個票擬,批復上奏之人,事實上,在大多數情況下,內閣的票擬都會通過,這種方式也能給皇帝減輕不少負擔。
此時崇禎再次單獨提出來發問,顯然是希望得到進一步的回答,或者有存疑的地方。
“陛下,微臣的看法還是如票擬一般,單純的剿或撫都不宜用,應當剿撫并用,才能順利解決山東亂局!”
崇禎還有有些疑惑,于是問道“這剿撫并用是個什么章程?周先生但說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