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一日,第一混成旅的整訓正式拉開帷幕。
然而天公不作美,自從上個月月底一場瓢潑大雨過後,陰雨的天氣遲遲不去。連續數日一直有雨水,忽大忽小,整個天地之間彷佛再也沒有乾燥的時候。
整訓的第一天,各團各營的士兵全部冒著雨勢進行操練,絕大多數士兵心頭憋著一股怨氣。他們對整訓的本身已經感到很不痛快,萬沒料到連下雨的時候都還要繼續進行訓練,不僅讓人難以理解,更是身心皆遭受折磨。
袁肅從一大早開始,就在第一團各營的訓練場地來回巡視,他與所有參加訓練的士兵一樣,披著一件單薄的蓑衣,雨水透過斗笠的縫隙沿著脖子流進衣服裡。他能清楚的感受到士兵們所身處的困境,可是如果一支軍隊連這點挫折都沒有,還怎麼拉上戰場作戰?
到中午時,他帶著旅部衆軍官巡視各營,對士兵們進行鼓勵和慰問。與往常一樣,他只要來到軍營裡面,就與士兵們坐在一起吃飯,士兵們在哪裡吃自己就在哪裡吃,士兵們吃什麼自己也吃什麼。
好在一團的士兵大部分都是七十九標出身的舊部,他們都很清楚袁肅的作風,也自然而然對袁肅大感欽佩。也就是經過旅部軍官們三言兩語的鼓勵,很多人立刻恢復了士氣,決心咬緊牙關都要完成全部訓練。
至於孫德盛的第三營雖然與七十九標的舊部有格格不入的地方,可孫德盛本人卻是對袁肅效死忠。因此在訓練的過程中,他甚至連蓑衣都沒穿,就這樣在雨水裡來回走動,扯著嗓門敦促自己的部下走好口令。
整個七月上旬也就只有一、兩天裡沒有下雨,然而就連這一兩天裡也難得見到陽光。
袁肅每天都堅持到各營走動,風雨無阻,有時候還跟著士兵們晨跑。抽空的時候,他還會去預備役司令部看看,雖然自己現在的精力都放在第一混成旅的整訓上面,可民兵冒著大雨的訓練同樣是需要鼓舞。
趕在好不容易出了太陽,袁肅又忙不迭的帶著旅部衆官僚前往唐海、樂亭,視察第二團的整訓情況。一行人在唐海住了兩天,每天都到各營走動,鼓舞士兵們堅持訓練,還找了幾名優秀士兵做爲代表典範親自接見並誇獎。
本打算在第三天繼續前往昌黎縣,哪裡知道晴了沒幾天的天氣再次下起大雨。任誰都感覺到今年的夏天不尋常,如此這般的連續降雨,只怕許多地方又會鬧起洪澇災害。
只是這些自然災害不是人能所左右的,更不是袁肅現在所能關心的問題。
在唐海又住了兩日,趁著雨水消弱的時候旅部一行人又趕到了昌黎縣。
對於旅部高官頻頻奔走各縣視察整訓工作,期間與士兵們同甘共苦,還是贏的了不少基層士兵的感動。他們從來沒見過當大官的人能有這麼用心,可見袁護軍使絕非尋常之人。也正是這一股感動,帶動了全旅整訓的士氣和勁頭。
就在袁肅一行人抵達昌黎縣的第二天下午,灤州忽然緊急轉發來一封電報。
電報是發到第三團團部通訊處,通訊員在接到電報之後立刻送到了團長李勁夫手裡。
李勁夫先看了一遍電文的內容,當即臉色若有生變,繼而連屋外大雨都不顧,匆匆忙忙的奔出團部,冒雨騎馬趕往城中袁肅一行人的臨時居處。袁肅沒有住在第三團團部,而是暫時下榻在縣政府招待所,不過離第三團團部離的不算太遠。
當一身溼淋淋的李勁夫下馬跑進招待所大門時,幾名在大堂上值勤的旅部警衛員都露出詫異的神色,其中一人連忙跑去通知杜預。
“袁大人何在?袁大人何在?”李勁夫用袖子抹了一把臉上的雨水,聲音急促的嚷道。
“護軍大人剛剛從營裡回來,現在可能在換衣服。李大人這麼匆忙,可是爲了什麼事嗎?”一名警衛員拿了一條幹毛巾送到李勁夫面前,順便問道。
“出了一些狀況,是灤州轉發來的電文,還請袁大人儘快過目。”李勁夫一邊用乾毛巾繼續擦了一把臉,一邊快速的說道。
正說話時,杜預已經從後面小跑著趕了過來。之前警衛員將李勁夫的話簡單說了一遍,杜預意識到事態緊急,他讓李勁夫先在大堂這裡稍事休息,又吩咐招待所的侍從準備熱茶,自己又快步往後院去找袁肅通報去。
一大早袁肅就出門前往軍營視察,在軍營吃過中午飯,這才冒著雨趕過來。他已經把溼透了的外套和外褲全脫了,眼下只穿著一件短衫和夏褲。杜預敲響房門通報後,袁肅連臉都顧不上擦,即可跟著杜預快步趕到大堂。
李勁夫喝了幾口熱茶,遠遠看到後院走廊上袁肅走來,連忙擱下茶杯迎了上去。
二人見了面,袁肅正聲問道:“李團長,何事如此匆忙?”
李勁夫從口袋裡掏出溼了一半的電報單子交到袁肅手裡,說道:“這是今早山海關鎮守使署發來的電文,適才才由灤州轉發過來,卑職接到電報一刻未有停怠,第一時間送呈大人。”
袁肅沒有急著說話,他接過電文仔細看了一遍,眉宇間微微蹙了蹙。
在後院的陳文年、何其鞏二人聽聞到動靜,也在這個時候一前一後的趕了過來。見袁肅看完電報之後,陳文年迫不及待的上前問道:“袁大人,發生什麼事了?”
袁肅嘆了一口氣,神色憂慮的說道:“關外鬧饑荒,數萬難民涌向關內,山海關鎮守使吳承祿擔心難民入關會造成大亂,因而拒不開關。可是難民人數衆多,已經將鐵路都擁堵起來,導致關內關外的交通癱瘓。”
聽完袁肅的話,陳文年、何其鞏二人皆有變色。
陳文年深沉的說道:“去年咱們從關外開拔進關時,雖有聽說部分地區因爲各種災害而歉收,可是也不至於鬧到今天有幾萬人逃荒進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