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昺《正義》云:“經言孝無終始,謂難備終始,但不致毀傷,立身行道,安其親,忠于君,一事可稱,則行成名立,不必終始皆備也,此言行孝甚易,無不及之理。”這是在講《孝經》的“孝無終始”,實際上是講,行孝很難做到終和始都圓滿,因為一個人的身份是一定的。譬如說我是個平民,不可能真正像在天子的地位,而有一些事相上天子行的孝行,我們沒辦法做到,這是講的“難備終始”。“始”是天子,“終”于庶人,雖然在事相上不一定做到那么圓滿,但是心上是圓滿的,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以一顆至孝的心來做,那就是圓滿。所以,理上圓滿,事上也能稱為圓滿,理上沒有障礙,事上也就沒有障礙,所謂“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關鍵自己心上不要自設障礙,不要認為自己做不到就不做。
“但不致毀傷”,這是講的最初級的孝行,所謂“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講到始,最初下手愛護自己,因為自己的身體是父母所生,“身有傷,貽親憂”,不能讓父母憂慮,要愛護身體。不僅愛護身體,也愛護自己的品德,不能毀傷自己的名節,而讓父母憂慮、悲傷,這叫自愛,是不可毀傷的意思。“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這是“孝之終也”,始和終這里都講到了。
“安其親,忠于君”。“安其親”是在家里行孝,讓父母親能夠安樂,安享晚年。出外工作“忠于君”,忠于祖國。“君”在我們現在民主時代代表人民,過去是君主,現在是民主,所以主換了,我們把君換作是祖國和人民。八榮八恥前兩條:熱愛祖國,忠于人民。這是提升了一個層面。開宗明義章講到“始于事親”,就是“安其親”;“中于事君”,提升一級就是“事君”,這是忠于祖國、人民;“終于立身”,終極在立身,這也講到終始的問題。可是事無終始,“一事可稱,則行成名立”,不管你在哪一個角度上、角色上來行孝,真正盡心竭力的做到,哪怕做到一件事,一個孝行都能夠傳頌千古。“行成名立”也就是你的行圓滿,你的名也就會揚名后世。
《二十四孝》中的吳猛,是個孩子,家里很窮,都買不起蚊帳,夏天炎熱,蚊子很多,父母無法安睡。這個孩子想了個辦法,把自己的上衣脫掉,光著膀子,把蚊子吸引到自己身上,蚊子在身上叮,都不敢去趕它們,為了保證父母那邊沒有蚊子叮咬。這件事情,他做到了至孝,行成則名立,《二十四孝》傳頌千古,他也做到了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這就做到了“孝之終也”,他能夠在這一事一行上面做到圓滿,是因為他的孝心是圓滿的,所以說“不必終始皆備也”,不一定把天子的事情、諸侯的事情,卿大夫、士的事情都做出來,就一件事情,也足見真摯的孝心。
最后“此言行孝甚易”,行孝難不難?不難,很容易,沒有“不及之理”。只怕發心未到,就找出種種理由不肯真正行孝,真正發了孝心,他就沒有理由,不講條件,肯定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