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記》的《大學》篇,是《四書》之一。
《大學》有段話講得好:“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后求諸人;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边@與“愛敬盡于事親,德教加于百姓”相應,即愛敬之道,一個君子他首先要求自己。這個“有”和“無”是講道德,我們自己要先有道德,然后才可以要求別人來學著做。
假如我們自己對父母不能盡孝,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盡孝?假如我們自己不能行仁行義,不能夠遵守禮法,又怎么要求民眾做到道德仁義、知禮守法?所以我們學君子,先要求自己。特別是從事圣賢教育工作的人,要教導大眾,首先自己做到。
“無諸己而后非諸人”,是講缺點。自己沒有這個缺點了,才能夠去評論,要求別人改正缺點。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明白,要想別人改過,自己先得改過。就像很多父母抱怨兒女不聽話,晚上看電視不能夠及時完成學校的作業。問一問,家長有沒有自己首先不看電視?如果家長能夠做到,“無諸己而后非諸人”,自己不看電視,然后要求兒女不看電視,就順理成章,也就能夠服人。譬如,恩師教導大家要和諧,要“溫、良、恭、儉、讓”,內心不能夠有嗔恨不平的念頭,學著處處忍讓、禮讓,這些都是圣賢的品德,先要問一問自己有沒有做到,做到了,才能服眾。學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懂得“聽其言,觀其行”。說得很好,自己沒有先做到,學生也就不服你。乃至現在民主時代,選舉國家領導人,國家領導人也是要自己有德行,才會有威望。向民眾承諾的,自己必須要先做到,要不然必定會威信掃地。孝治章和圣治章這兩章,都為治理天下國家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