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面經文所講:“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當孝悌之心到了極點,“至”就是極點,就能夠通于“神明”,“神”就是天地之神,也是祖考之神。
邢昺《正義》解釋,“明”就是指神明,一切的圣賢。佛家講的佛菩薩,道家講的天地的眾神、神仙,儒家里面也承認有神明存在。如何跟神明感通?用孝悌至誠之心。孝悌到了至誠,心里只有父母,只有祖先,完全把自己給忘了,到了無我的境界,自己完全跟父母、跟祖先乃至跟天地鬼神合為一體,所謂跟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跟宇宙萬物融為一體,這是孝悌到了極點,當然他就能夠感通一切,也就能夠明察一切,宇宙萬事萬物都通達明了,佛家講明心見性,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他就成圣人了。
“光于四海”是講智慧。智慧用光明來代表,表示通達無礙,因為孝悌之心養到了極點,而孝悌之心就是與宇宙萬物合而為一的心,這樣就通到本性上了。如道家所講跟道合一,即跟宇宙本體合一,當然對宇宙萬事萬物都能夠通達,所謂“光于四海,無所不通”。
唐玄宗注解:“能敬宗廟,順長幼,以極孝悌之心,則至性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故曰:‘無所不通’。”這是講能夠敬事祖先,能夠長惠幼順,把孝悌之心推到極致,就“至性通于神明”,即通到了自性,自性是無所不通的。禪宗六祖開悟見性后,說“何期自性,能生萬法”。“生萬法”是指宇宙萬物,從我們自性生發出來,能通到自性,就能通達萬法,也就跟圣賢、跟天地相通,“通于神明,光于四海”,這就叫做無所不通。
所以能夠盡孝,從孝道入手,就能通到我們人的自性上來,一通到自性,宇宙所有維次空間都通了。我們現在不通是因為有很多的妄念、自私自利的念頭,很多的、煩惱,把自性給蒙蔽了,這樣不僅四海、宇宙不通,地球上的東西我們都不能通達。
現在科學盡管很發達,地球的種種事物,能不能全部通達?還不能,乃至人對自己身體的每一個部分,所有的構件、器官如何運作,這些都不能通達。對自己都通達不了,怎么能夠“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是不是我們努力發展科技,拼命鉆研,有朝一日就能通達了?圣人告訴我們,這種方法走到最后還是不通,因為它不是向心性里求的。我們要認識這個宇宙,就要從宇宙本體去求,本體抓住了,整個宇宙都能夠通達明了。
所以圣人教誨我們向心內求,不要心外求法,心或者說性,宇宙萬物都是同一個心性。“神明”是講不同維次空間中的生命,有情的眾生;“四海”是講無情眾生,就像植物、礦物。不管是有情、無情的生命,它們的性都是一個,同一個真性,同一個本源。我們能夠悟入這個本源,就能無所不通,到那時我們發現,其實宇宙整個就是自己,通達宇宙就是通達自己。整個宇宙除了一個自己以外,沒有他物,沒有他人,這就是跟天地合一。圣人都是這個境界,如何得到?極孝悌之心,把孝之心推到了極點,他就能做到。
六、引用《詩經》結束全章
本經最后引用《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的一句詩文做結:
【《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
《詩經》的這首詩贊美周文王的德行,感化了東南西北四方,所有的百姓都來歸服。
這句詩文實際上是解釋、呼應“無所不通”。圣人的德行“通于神明,光于四海”,其風范是天下百姓最好的榜樣,大家都敬佩他、敬仰他、效法他,都服從他的教化,服從他的領導,所以天下大治。因為人心都能像圣王那樣斷惡修善,所以天下人有福,感應得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調雨順,國泰民安,這真正是和諧世界!
唐玄宗《御注》:“義取德教流行,莫不服義從化也。”是講這句《詩經》取“德教流行”之意。圣人的德行,圣人的教育教化,能在世間推行,接受教化的大眾都佩服、敬服這位明王的道義。“服義”是服明王、天子之意,服周文王的德行。而“從化”,“從”就是服從、跟從,學習這位圣王,受到了轉化,原來的習氣毛病都改正過來,不再自私自利了,能夠大公無私了,也能夠以愛心對待所有的人,天下就真的是太平了。太平是果,因是天子到百姓從上而下,修養德行,修身慎行。修身慎行要通過教育,所以推廣圣賢教育就非常重要。
《大學》講:“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從天子到庶人,即從上到下,都要以修身為本,修身慎行,修養德行。自己修養德行,從而教化大眾,如《禮記·學記》所云“建國君民,教學為先”,教學、德行為先。這樣的政治,就是《孝經》講的圣治,以圣道治理天下,當然天下和諧,這都是孝道的感應,感應章所講的道理,就是因果。圣人以孝道來教化百姓,百姓能夠落實孝道,人人想到敬父母、敬祖先,修身慎行,自然感得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
感應章我們就學習到此地,若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指教,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