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事愛敬,死事哀戚”,這是生命之本。父母在世,我們要盡愛敬之道,養父母之身,養父母之心,養父母之志,“生事愛敬,死事哀戚”,喪禮不用非常的隆重排場,但是內心要真有這個孝心。家里如果經濟能力差的,簡單的有一些這樣的儀式,表達自己的哀戚之心,也比那種轟轟烈烈搞排場要好。所以夫子在《孝經》中不主張搞排場、轟轟烈烈。內心是否真有那種愛敬,為人子女的當捫心自問。喪禮也要“上循分,下稱家”,符合自己的身份,跟自己家境要相應,不能夠太勉強,更不能夠存心顯示自己在行孝道,存心顯示自己是孝子,那已經不是真誠的孝心了。
六、痛切哭泣哀送父母
經文:【擗踴哭泣,哀以送之。】
“擗”是捶胸,哭得太痛切,捶著自己的胸;“踴”就是往上跳;“哭”是放出聲音的哭;“泣”是已經沒聲音了,哭到最后沒聲音了。捶胸頓足嚎哭,最后泣不成聲,這是“擗踴哭泣”?!八椭本褪亲o送父母的遺體(靈柩、棺木)去安葬?!鞍б运椭保馑际呛鼙У淖o送父母的靈柩去安葬。唐玄宗注解:“男踴女擗,祖載送之?!蹦凶邮强薜锰饋?,女子跳起來不是很莊嚴,所以用捶胸。捶胸頓足就是形容哭得很厲害,這不是裝樣子,裝樣子會顯得很虛偽,是真的很哀痛,泣不成聲?!白孑d送之”的“祖”,邢昺《注疏》“始也”,就是開始。在什么時候開始?靈柩準備出行,要送去下葬了,臨行前要飲酒,“生人將行而飲酒曰祖”,這是有一個儀式,就像給活著的人飲酒送行一樣。“載”是有車,靈柩車載著靈柩(棺木),“送之”就是送他到墓地去安??。
七、占卜風水安葬父母
經文:【卜其宅兆,而安措之?!?
“宅”就是墓穴,唐玄宗講“墓穴也”,就是這塊墳墓。“兆”就是指“塋域”,“塋域”就是墓地。找一塊墓地,然后做一個墳墓?!安贰本褪侨?,去選擇。問卜,就是選擇一塊很好的墓地來安葬父母?!岸泊胫?,墓地要安葬父母,即給父母選擇永久棲身之地,父母靈魂永久所在的家園,所以要非常慎重,古代甚至講求問風水,看墓地放在哪里最好。實際上要不要去問風水?風水好不好是果,因是有沒有積德行善。一個孝子平時真正是積功累德,雖然他不懂得占卜風水的方法,但他自自然然選擇的墓地就是風水最好的,這是因果的感應。心好風水就好,心壞風水也跟著壞。尤其父母在世不孝,父母走后,找人看風水、選墓地,還是為了自己好,想著墓地風水好,自己的家業、事業就能夠很好了,還是自私自利,這樣能選擇到好風水?不能。即使選擇了風水寶地,等他葬了父母下去,風水也會變得不好了,因為相由心生,境由心造。有好心才有好命,才有好風水。所謂“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你真有福、有德行,所居的地方都是好風水(福地)。好心的人才有福,福地就是留給好心的福人來居的。這是講到占卜,問風水找墓地,而安葬父母。
唐玄宗講:“葬事大,故卜之?!薄安贰本褪钦疾?。所謂“事死者,如事生”,父母走了,要為他們選擇好安身之地,安葬父母是大事。一般來講,墓地選在陽光、水份、空氣都好的地方。現在人口眾多,建筑面積都不夠用,要找墓地是愈來愈困難了,甚至一般不用土葬,改為火葬了,燒成骨灰,有人把骨灰請回家,專門設置父母的靈位,平時祭祀用。有的送到固定安葬骨灰的場所,現在也有不少的墓園,安葬亡者的骨灰。也有些宗教的場所,像佛教的寺院,可能也會有供奉骨灰用的靈堂。這些地方都去問一問,即“卜之”。也有父母生前有遺愿,譬如把自己骨灰撒到江海中,或是撒到空中,都要按照父母的意愿來辦。
八、祭祀父母以時思之
經文:【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思之。】
“宗廟”就是祭祀父母的地方。古代從天子到諸侯到卿大夫到士都有宗廟。庶人、平常百姓沒有宗廟,一般就在自己家里安一個神位。實際上過去都講究祠堂,祠堂就是每一個家族祖先的宗廟。“以鬼享之”,鬼就是祖先的神靈,能夠享用我們的祭祀。
唐玄宗注解:“立廟祔祖之后,則以鬼禮享之?!绷⒘俗趶R,把祖先、父母的牌位立起來了,用春秋祭祀的禮節、禮儀,來繼續供養、祭祀祖先的神靈,所謂鬼禮。這是講究祭禮。
“春秋祭祀,以時思之。”春秋,一年的春天秋天,古人有一個說法,舉出春秋兩個季節,用它代表四時,一年四季都要祭祀。“以時思之”,四時通過祭祀來感念父母、感念祖先的恩德。
唐玄宗注解:“寒暑變移,益用增感,以時祭祀,展其孝思也。”“寒暑變移”是一年到頭?!耙嬗迷龈小?,都要去感念,增加對父母的感念?!耙詴r祭祀”,什么時候祭祀?一般春天清明節,夏天有七月十五(農歷)中元節,冬天還有冬至節,這都是祭祀的日子,都是要感念祖德、感念親恩的日子?!罢蛊湫⑺家病?,是懷著孝思、孝心去祭祀。祭祀儀式簡單而隆重,古禮它有一套成禮?,F在我們生活節奏很緊張,祭祀要因地制宜,譬如說設一些供品,以素食、蔬菜、水果、鮮花等供在父母靈位、或者牌位前,上香,然后自己可以讀經,譬如讀誦《孝經》、《弟子規》各一遍,或是讀儒釋道三家的任何經典,心要清凈,這一天要齋戒。古人祭祀前三天會齋戒沐浴,夫妻分房,以清凈的心去祭祀,這才能夠感通。用這種方式去禱告、去回向,也提醒自己不要忘記立志,不要忘記報答父母,永遠不要忘記祖德親恩。
九、生死義備事親為終
經文:【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父母在世時,能夠盡到愛敬之心去奉侍,父母去世了,以哀戚之情來奔喪、守孝、祭祀。“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吧瘛本褪且话闳恕⑻煜氯?,根本就在孝道,所謂返本報始之心,報恩之心,知恩報恩,不忘親恩祖德,這是生民之本。能夠做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算是盡到了人子的本分了?!八郎x”的“死”,是指已經過世的父母,“生”是在世的兒女,父母與兒女之間的義,情義、恩義、道義也算是完備了?!靶⒆又掠H終矣”,孝子對于父母侍奉能夠做到這樣,也就是圓滿了。
唐玄宗注解:“愛敬哀戚,孝行之始終也?!彼允加趷劬?,終于哀戚。行孝真的是始于愛敬,父母把我們生下來了,嬰兒對父母那種愛敬之心念念不舍,真的毫無障礙,完全是跟父母一體的心,這是始于愛敬。
人能夠保持這種愛敬之心,一生行孝,不僅對自己父母,也拓展到一切所有的人民,所謂“事諸父,如事父”。父母走了以后,哀戚之心真的溢于言表,這是孝行之終。哀戚之心表現在“喪盡禮,祭盡誠”,這也算盡到了孝道?!皞潢愃郎x,以盡孝子之情”,能夠做到死生之義,父母跟兒女的情義、道義、恩義也就圓備了,孝子之情也就盡到了。這是孝子喪親的做法、心態,夫子在此給我們加以說明。
◎夫子行門落實《孝經》
整部《孝經》研習下來,我們知道這是夫子的一部心傳?!缎⒔洝肥强桌戏蜃佑H口所述,他自己說“行在《孝經》”,他的整個行持、修為、圣賢風范,在《孝經》中能夠落實。
從孝親到事君到立身,夫子也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這就是圣賢人的風范。我們真正按照《孝經》的教誨去力行,對自己的父母能夠盡愛敬之道,對國家對人民,對世界所有的眾生,都盡到愛敬之道,把父母看成是自己一體,把眾生看成是自己一體,能夠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自己能夠認真的改過遷善,立身行道,學習圣賢,至少做一個正人君子,再進一步成圣成賢,而能夠為大眾,乃至為千秋萬代子孫,做一個好榜樣,揚名于后世,對父母盡到孝道,把孝道圓滿落實,真正成就圣賢之道。
我們總共用了四十個小時,今天把《孝經》研習心得報告分享圓滿。如有不妥之處,請各位朋友多多批評指正。感恩大家!
(本書由謙德工作室根據鐘茂森教授講記整理而成。)
后記
鐘茂森教授融儒釋道三家之教,綜歷代帝王、大儒之述,又援引古今中外之孝行案例,融合自己幾十年力行孝道之體悟,匯集成《孝經》研習報告。
研習《孝經》體解圣境
洋洋幾十萬字的文稿,讀來曉暢通達,理事圓融,于宇宙人生之真相中,深入淺出,領略圣人先哲慈悲之余,有緣讀者定有先祖與我同在之慨!
此前,筆者曾有緣淺解《孝經》,因德能淺陋,深感艱澀,圣賢之宏深義理未能釋之一二。而今鐘教授深解意趣,以金融教授身份,示現孝親尊師、悲天憫人、志在圣賢的情懷,不負師長與大眾的殷殷期待,慧開智顯、解法如如,其風范讓人油然而生欽敬,我們慚愧后學,惟有感念祖恩,以恭敬、惜緣之心學習本研習報告。
一個多月以來,徜徉于報告文稿,半之以聽看本報告之影音視頻,深覺受益終生,乃至此后生生世世……一個故事、一封書信,讀、聽多次,每一次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淚濕幾度不可自已!其間滋味,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于此不可說之真實利益,惟愿信受而行之。
誠然,本報告意非在請諸位同仁、同修,個個治經乃成教授,諸上善人但得略體圣賢義理,而對父母加意奉侍,對事業多盡忠誠,則身名俱存,亦“一事可稱,行成名立”,僅此一點心即為圣賢存心,所謂“不限高卑”,“孝無終始”,“我欲仁,斯仁至矣”。
若學人讀此報告,初得趣味,會覺天朗地清,即欲探得其妙,愿當深修細研。若諸位讀者有緣,因《孝經》研習報告而發慧、開智入道,力行孝道,則不負師長、教授一番苦心矣;有志于傳統文化教學之志士仁人,深入學習《孝經》研習,將悟后起修,修德證道,學儒作儒,學佛作佛,與圣賢同心同德,是謂學貴有志!
若教授講之諄諄,而我輩不能珍重學之,則枉費母慈子孝一番表演,師長之恩,圣賢教誨,祖宗之德,皆枉費矣,誠愿同仁眾等,當自專心、端心,如教授一樣,發殷重心,誠敬心,修學研習《孝經》。
當今案例感人至深
鐘教授還親自為本研習報告撰寫了綱要,條理清晰,各位學人一看即知全書脈絡。
值得一提的是,教授給現代故事精心配了插圖,與文字相輔相成,定會帶給讀者更深的心靈觸動。
九旬老人白芳禮,一生蹬三輪捐資助教35萬元,而自己生活清苦到最低限度。老人家表演不老、不病、不死,永遠活在人們心中。視頻中教授講的淚濕哽咽,而我們看到圖片,只是一眼,老人衣著簡陋、身體瘦弱,吃力蹬著三輪擦汗的景象,就讓筆者淚濕雙頰,再不忍卒視。心中默念著:這是我們博愛無私的長輩,正是千千萬萬這樣的長輩,用堅毅的腳步踏出了樸實無華的一生,也引領晚輩們踏上了一條堅實的幸福之路。望著這樣的身影,“感恩”二字已是那樣的蒼白無力,老人的行誼啟發了大眾的報國心,感通了更多的人契入一體的大孝之心,進而成為導引后學奉行大愛之心的永恒。
2009年汶川地震時,溫總理不顧個人安危,代表黨和政府,第一時間親臨現場,指揮救災,他安撫民眾的圖片,曾不止一次出現在網絡、電視中。而今于教授之《〈孝經〉研習報告》中幾度再見,又有入情入理與經典相應的開解,實是觸動尤甚。那一段上下同心、眾志成城、同胞一體的日子,仿佛昨日重現。災難無情人有情,總理忍淚的哀戚之容,與身邊依賴的眼神,又浮現在腦際,正如《孝經》所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報告中幾處文圖相得益彰,其妙異曲同工,愿有緣之人早得法味。
深研經教義理清晰
后學者常因修學日淺,或力行不夠,導致對許多經文、義理,無法詮釋,亦或解之乏味,《〈孝經〉研習報告》之學習,定無此等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