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姜童兒騎白鹿下山去,只管往東方走,朝那荒荒涼涼的地兒去,不覺有半月馀,一路無阻。
此教姜緣知個理兒,何為欺軟怕硬。
昔年他法力淺薄,魔障纏身,妖魔相害,怎讓他安寧。
今時他身有諸寶,座下白鹿,怎見魔障,妖魔現身,便是蹤跡不顯半分。
姜緣知那等魔障妖邪,知他有法,不敢侵他也,故只管趕路。
一日,姜緣騎上白鹿,重返舊地,正是寶梁國,他再見此國,與昔年怎有相像,但見此國里,巍巍城墻,自門中看,里有民眾,安于廛里,再往里些,層層殿閣,迭迭廊房,與昔年那小部落,果是不同。
姜童兒心中喜說,道:“那少年果是得悟不成?”
他方使白鹿向前,入國中去。
行至國門前,有人攔他,問道:“那來的是誰?”
姜緣下了白鹿,手拈拂塵,作禮道:“云游來的,路過此地,來討個茶飯,借宿一晚,待明日方走。”
那人是個漢子,一見姜緣隱有仙相,不敢怠慢,說道:“你與智者無異,我國仰慕智者,今我國主見你,定生歡喜,勞智者與我一道,見了國主,屆時奉上茶飯,將廊房掃開,供你住上。”
姜緣笑道:“甚好,甚好。”
那人上前:“智者,我為你牽鹿。”
姜緣輕撫白鹿,教白鹿任由那人牽著,不生反抗,他隨眾入國。
待入國里,走進好街大巷,他暗贊此國非與昔年能較。
姜緣指定前路,問道:“城中這般,該是歷代國主有道愛賢,故日久來,城中有此看不盡的繁華氣概。”
那漢子笑道:“非也,非也!智者錯哩,我寶梁國二百載前,尚是小國,乃有如你這般智者,方教有我國盛氣概,歷代國主雖賢,但無智者,斷不能成。”
姜緣再問:“我亦曾周游,見賢者,有人稱上師,稱先生,卻獨見你國稱智者。此二字有個甚來頭?”
漢子說道:“你不知,昔年我國曾有智者遠來,教化我國,使我國有此等繁華氣概,智者離去前,曾有言‘他年有智者,那即是他’,故‘智者’二字,乃我國尊敬之說,我方見你有智者相,自尊你一等,稱作智者。”
姜緣行禮笑道:“緣是如此,緣是如此!是我少見多怪。”
漢子不敢受禮,答禮道:“不敢當,不敢當!我怎受得你禮。”
姜緣笑而不語,管隨其走。
不消多時。
走至殿閣之中駐足,卻說有人進里通報,那國主聞說是個智者,心中甚喜,親出殿閣相迎。
那國主見得姜緣面容,心中暗嘆道:“果是風姿雍容,智者之相。”
他遂上前拜禮,尚未拜下,讓姜緣攔住。
姜緣笑道:“你是一國之主,國之脊梁也,斷不可如此。”
國主方才作罷,迎姜緣入殿閣中,不敢有誤。
待入殿閣,國主取一席請姜緣落座,說道:“智者此來,有何教我?”
姜緣搖頭笑道:“非也,我云游來罷,來討個茶飯,借宿一晚。”
國主聞說,喚人將茶飯遞上,再掃間廊房來,供姜緣住。
姜緣應下行禮謝過,將茶飯吃下,他說道:“國王,我曾云游多國,未見此前有國如寶梁國這般。我聞國人有言,蓋因智者教化,然我卻不知智者如何教化,方能使國這般。”
國主答道:“智者曾教我等,是以禮節衣食。”
姜緣道:“若是這般,此國能如此昌盛?”
國主搖頭道:“智者不知,昔年那智者教化臨行,曾留言‘覺悟’,有國人得言光陰數十載,死前有所得,教國人思慮,若糧不足,思法增糧,若民患難,思法解難,蓋有今之寶梁國。”
姜緣恍然,心中贊嘆,緣是那少年,臨終有悟,使國人‘見惑得思,見障得智’,故寶梁國強盛,他說道:“寶梁國該是強盛!”
國主道:“此非我之功也,不敢厚顏竊據。”
姜緣笑道:“你今有何問?我或可解你一二惑。”
國主說道:“智者在上,我有一惑。”
姜緣道:“你說說。”
國主問道:“智者,昔年那老智者教化我國,不愿留名,只道‘他年有智者,那即是他’,怎有此不沾世俗名利行徑,此如何所行?我仰慕此道,但教我放下王位,萬萬做不得。”
姜緣笑道:“國王可曾聽聞,人身中有五人,掌不同之事,其有掌欲者,名作‘木母’。若教不欲,必降木母。”
國主再問:“木母怎降?”
姜緣道:“你不修行,降之卻難,我贈你一言,卻是‘念起時斬’,若教如此,欲定少矣。”
國主記下,不敢再勞,請姜緣住廊房,好生歇歇。
姜緣自是應下,他進廊房盤坐,內觀元神溫養。
今時元神隨五人溫養鼎爐,其中藥氣尚未有變,元神亦未曾疲倦,不急調度。
姜童兒閉目靜修。
……
翌日。
姜緣騎上白鹿,離寶梁國去,教往萬壽山行,寶梁國主親自挽留,想請姜緣再留些時日,好與當年智者那般,教化國中。
姜緣婉拒寶梁國國主好意,只道‘今時寶梁國無需教化,不生人禍,定無恙也’,他便是離去。
寶梁國國主只得帶人相送姜緣離去,不敢有違。
姜緣騎白鹿東行,一路無詞,魔障不敢擾,妖邪不敢犯。
行良久后,至李興實當年拜師那高山處,童兒本欲拜訪李興實,他運氣雙目,見山中毫無真修蹤跡,只得山林草木,走獸飛鳥。
他問得一路人,聞說百載前,山中有位修行的老神仙,似功成圓滿,飛升去了,隨行其弟子一同飛升,不見蹤跡,自此,山中無痕,有人為其取名‘神仙山’。
這讓姜緣知得,李興實多半隨那位真修一同離去,不知去了天庭,亦是去了他處,雖不知李興實修行如何,但想有真修在,定有個門道可修,望其功成,他年可再見。
童兒拜訪不得舊人,只得往東行,一心朝萬壽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