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三國演義》,羅彥在太極殿中講了整整有半個月。時不時熬到天黑,這些文武大臣都還尤不滿足地拉著羅彥要多講那么一兩回。
當(dāng)羅彥將最后一回講完,時間已經(jīng)到了九月初。望著殿外飄飛的黃葉,李世民長嘆一聲,說道:“常言讀史可以知興替,然以進(jìn)之所講,這興替之事,個中又是多少的血淚和磨難。這半月來,雖然知道你所言有真有假,但每每與《三國志》對比,反而更愿意聽你所言。”
“陛下謬贊了。”羅彥淡淡地說了一句,便不再多言。
倒是座下那些文武重臣,或是盯著羅彥沉思,或是低頭皺眉自語,不一而足。
但是到現(xiàn)在為止,沒有一個人能在談?wù)摮霰乱说臅r候扯上自己一句。羅彥感覺自己借著一本《三國演義》展現(xiàn)自己腹中韜略的辦法是沒啥作用,要想打動李世民,準(zhǔn)許自己隨軍出征,還需要另想辦法才是。
羅彥期盼著有這樣一個機(jī)會。而上天似乎是聽到了羅彥的祈禱,這樣的機(jī)會很快就到來了。
從當(dāng)初渭水之盟開始,李世民便抽調(diào)精銳在顯德殿前演武。經(jīng)過這幾年不斷的擴(kuò)充,已經(jīng)形成了一支相當(dāng)具有戰(zhàn)斗力的隊伍。李世民時不時會到顯德殿前教習(xí)騎射,雖然經(jīng)歷過許多朝臣,甚至是李世民心腹的勸阻,依舊我行我素。
這天,閑來無事的李世民又帶著自己的近臣們到了顯德殿前。
養(yǎng)兵千日用兵一時。李世民的這支軍隊可絕對符合這句話。在里頭投入了大量的銀錢不說,還耗費(fèi)了不少的精力。如今突厥戰(zhàn)事將起,李世民要是不來好生查驗一番效果,怎么對得起他這三年的付出呢。
莫要說什么檢閱軍隊是現(xiàn)代的專利。其實大唐已經(jīng)有了校場演武的說法。
當(dāng)李世民帶著羅彥他們走上顯德殿的臺階的時候,上千精兵已經(jīng)在校尉的指揮下列陣。并沒有嚴(yán)格按照一般的軍隊編制,而是分成了九個方陣,以九宮的樣式排列。
身著戎服,前三個方陣的士卒左手持半人高巨盾,右手緊握橫刀。那盾牌隔得遠(yuǎn),羅彥并未看清楚其材質(zhì),但是上邊畫著吞云虎頭,煞是威嚴(yán)。而手持的橫刀,此刻均刀尖往上,以示儀禮。但陽光反射過來的精光,似鋼針一樣扎著他們的眼睛。似羅彥身后幾個很少見行伍陣列的舍人,眼睛都微微一瞇。
中間那一列,則是腰胯長弓,背負(fù)箭支的弓箭手。
雖然一個個都不曾張弓拉箭,但是一個個目光緊鎖著李世民。正是這些人銳利的目光,讓李世民的親衛(wèi)在李世民身前又相互緊靠了幾分。他們可不像李世民一樣自信,認(rèn)為這些人不會對李世民產(chǎn)生什么歹意。
各有所司,親衛(wèi)干的就是拿身體擋兵刃的事情,在這種時候,絕對不能含糊。
至于最后的三個方陣,則最是威風(fēng)。
估計這最后的三百來人,一個個都是各衛(wèi)挑選出來的精銳小校。他們和前邊六個方陣的士卒衣著明顯不一樣,一個個身著鐵鎧,都是七品校尉才能夠有的待遇。整齊劃一的手持長槍,那槍尖上吐露的一點寒芒匯聚成一片,便似是有殺氣在其間流轉(zhuǎn)。
臺下那校尉的一聲令下,只是一聲大喝,便震耳欲聾。似乎整個太極宮都因此顫了兩下。
李世民對于眼前的樣子很是滿意。不過這才是剛剛開始。那校尉喊了一聲“變陣”,這九個陣列不過是幾個眨眼的功夫,就已經(jīng)掉了個。此刻站在李世民身前的就成了那些持槍小校。
再喊一聲“大軍回頭,后軍變前軍,準(zhǔn)備攻擊”,瞬間所有人身體向后轉(zhuǎn)過,持槍小校和弓箭手半蹲,最前邊的刀盾手斜支大盾。這個時候,便露出軍陣后邊那樹立起的上百草人。與此同時,中間的弓箭手開始快速張弓拉箭。
只聽一聲“射”,最前一排的弓箭手就快速起身將箭支向那些草人射去。箭支之快,隔了快五十步,羅彥依舊能夠聽到那與空氣摩擦產(chǎn)生的“嗖嗖”的聲音。
還不待羅彥回身,便又是一聲“再射”。第一列的弓箭手下蹲,第二列的起身射箭。如此經(jīng)歷了九次再射,弓箭手方陣這才射完一輪。而前邊那些草人上邊,已經(jīng)各個布滿了箭支。
“進(jìn)”。又是一個字,三個兵種一起往前,邊走那些弓箭手便后撤到持槍小校們的身后。等臨近草人的時候,刀盾手下蹲,便看到長槍從盾牌的間隙中刺了出去。一輪過去,便看到最前排的草人已經(jīng)被長槍給徹底刺倒。
雖然僅僅是在草人身上演示,但是羅彥也看清楚了這些士卒的戰(zhàn)斗力絕對不一般。
李世民拍手大聲叫好,還回過頭來問羅彥說道:“進(jìn)之,你看這個樣子,這些士卒對上突厥有幾分把握。”
撇撇嘴,羅彥無言可對。以這些人的戰(zhàn)斗力,要是遇到同樣數(shù)量的突厥騎兵,妥妥的找死。但是在正面戰(zhàn)場上,戰(zhàn)局膠著之時己方冒出來這么一支軍隊,那么取勝的把握就大增了。畢竟,突厥人能夠仰仗的就是他們的弓箭和快馬,真正進(jìn)行交鋒,其實大唐也并不會差太多。
這樣的心里話羅彥自然是不敢向李世民說的。
看羅彥一陣沉默,李世民不禁大笑起來。
接下來便是進(jìn)行單人弓馬的演示。這可是李世民相當(dāng)看重的一點,突厥的長處李世民也知道,所以這也是這支部隊成立的初衷。
那些弓箭手之中果然是有能人。固定的靶子上,羅彥看到最多有一個十中其九,還有三支是直中紅心。而騎射的部分雖然比這個差,但是演武的十人最少的一個也是十中其四。在這個時代,這樣的命中率已經(jīng)很不錯了。
略微有些得意。畢竟這支隊伍是他定著所有人的壓力培養(yǎng)出來的,此時有了這樣的成績,李世民怎么可能不開心。
這開心之下,便要鬧點事情。
作為一個馬上皇帝,李世民向來喜好向臣子炫耀武力。當(dāng)然了,這都是在尉遲恭那幫子武將不在場的情況下進(jìn)行的。他自己有幾斤幾兩,心里還是很清楚的。班門弄斧的事情堅決不做,這也成為李世民能夠拉攏大臣的一個重要因素。
而如今好心情也有了,尉遲恭那些武將也正好不在。一切裝逼的條件都已經(jīng)具備,李世民哪里能放過這樣大好的機(jī)會。
“拿弓箭來。”李世民大喝一聲,少時就有人將他的弓箭送了過來。
翻身上馬,取箭拉弓,一系列嫻熟的動作做完,正好馬匹快要經(jīng)過第一個靶子。只見箭支飛出,而李世民已經(jīng)又將第二支箭控在弦上,經(jīng)過第二個靶子的時候又是一個撒手。不過是眨眼功夫,李世民已經(jīng)駕馬踏過最后一個靶子。
抬腳下馬,將弓箭扔給前來迎接的親衛(wèi),李世民走上臺階,靜候士卒通報結(jié)果。
“十支皆中,三支命中靶心。陛下天威。”
在士卒們山呼般的恭賀聲中,李世民笑著對羅彥說道:“進(jìn)之,如何?前些時日你不是說要隨軍出征么?今日你要是能夠做的比我好,我便答允你前往。”李世民知道羅彥在橫刀的功夫上很厲害,但是從來沒有見過羅彥觸碰弓馬。正好想起羅彥前些時候吵嚷著要打突厥,便想借此徹底斷了羅彥的念頭。
“陛下此言當(dāng)真?”羅彥頓時驚喜道。
“你可問問起居舍人,我什么時候說話不算數(shù)過。”
點點頭,羅彥說道:“既然如此,那么就恕臣不敬之罪了。”比皇帝做的好,可不是一件好事情。也就遇上了李世民,要是遇上楊廣,別看他這會兒笑著,只要做的比他好,那絕對是死翹翹的節(jié)奏。
羅彥這會兒是不會弓馬。但是別忘了,羅彥是有作弊利器的啊。
旁人只以為他是在穩(wěn)定心緒,其實這會兒羅彥閉上眼睛,卻是在尋求系統(tǒng)的幫助。
遍尋系統(tǒng)中能夠兌換的東西,羅彥終于找到兩樣技能,一個是“弓馬嫻熟”,一個是“例無虛發(fā)”。弓馬嫻熟就不必多說,這例無虛發(fā)可絕對不是飛刀絕技。所謂的例無虛發(fā),在羅彥看來箭支就是逆天的神技。但凡箭支所及,盯在哪里,箭支就能射到哪里。
不過,這價格還真的是有點貴。弓馬嫻熟也才一百萬聲望,這例無虛發(fā)居然要求一千萬。心里滴著血兌換出兩樣技能,羅彥瞬間覺得自己手上就差一把硬弓。
弓憑人力,自然也分大小。羅彥睜開眼睛的那一刻,嘴角含笑說道:“給我來張三石弓。”要求不算出奇,三石弓正是方才那些士卒用的弓箭,最大射程也在一百五十步左右,這會兒射百步外的靶子正好合適。
接過士卒遞來的硬弓,翻身上了溫順的軍馬,一抖韁繩,右手自箭壺中拉出三支箭來。待馬匹越過第一個靶子的時候,略微轉(zhuǎn)身,第一支箭出手,隨后稍微回身,第二支箭出手,再回身,第三支箭出手。
如此動作早就驚得李世民和一眾士卒張大了嘴巴。但聽得靶子上相繼傳來“奪奪”的聲音。聲音剛落,羅彥也剛下馬。
身后,士卒顫巍巍的聲音響起:“十發(fā)全中,六支命中靶心。”
話音落后,再無余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