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來吧!你們兩個都起來吧!坐下說話,坐下說話。?你們兩人都是寡人最相信的人!起來!起來!小監!快扶……”
周景王本來是想叫小監前把老子與方基石兩人扶起來,但想想還是算了。
他站了起來,離開座位,親自前把老子扶了起來,再把方基石也扶了起來。
“太子是那個太子了!寡人哪里能怨得了別人呢?是不是?坐!坐!讓御廚那邊準備酒菜,在這里,寡人要與你們細談!這里是皇后的寢宮,正好!讓太子也過來。去!把太子叫來!”
在周景王的親自扶持下,老子、方基石兩人又坐到席位。
周景王回歸到君位,還原他那高高在的地位。
面對周景王的做法,方基石很感動。之前的所有想法,都拋到九霄云外去了。什么“挾天子以令諸侯”?他做不出來。
說真的!要是殺周景王的話,他是隨手來。可他做不出來,下不了這個手。
還有!他不是那種無腦的人,做事不顧后果。殺了周景王又如何呢?斬首了周景王又如何呢?你能當得了大周天子,你能掌控天下?
不能!你無法掌控天下,甚至!眼前的局面你都控制不住。
現在的大周朝,已經連諸侯都不如了。大周天子表面是天子,是眾諸侯之的人物。其實!他連一般地諸侯君王都不。
在大周勢微的情況下,一切是以自身的綜合實力說話的。大周朝的直屬領地沒有多少,還不一般的諸侯國,這還只是其一。其二!東周的直屬領地,還并非全部是大周天子的領地,還被劃分成若干小塊,被其他皇家直屬貴族占著。
所以!真正屬于大周天子的領地,是很有限的。甚至!連一般地小諸侯國的領地都沒有。
這樣地大周天子,他憑什么跟秦、楚、晉、齊、吳五大諸侯國抗衡。
方基石雖然是個歷史盲,對春秋時期的情況不熟習,可他手有手機,可以隨時手機百度。還有!穿越過來已經快一年半了,他也聽說了不少。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殺周景王奪大周天子之位是沒有意義了。
再則!周景王家里也不消停。
在周景王的縱容下,皇子的幕后勢力蠢蠢欲動,都在暗動作,攪和得東周的局勢很不穩定。他一個外人,沒有勢力依賴、依靠,算他把周景王殺了,也不一定能得到大周天子的位置。
不身臨其境,不了解實情,先前的一切計劃,都白搭了。
什么“挾天子以令諸侯”?說真的!能夠在大周朝皇家這里立下足,都不錯了。
要想在皇家這里立下足,你還必須先找一個依靠。你是依靠太子猛還是依靠公子朝,還是依靠其他哪位公子?
只有這樣!你才能慢慢地發展自己的勢力,才能控制東周的局面。然后!才能談“挾天子以令諸侯”。
現在的東周,也是大周朝,只是一個名字的存在,而無實權了。但是!有的時候,天下人還是需要一個名字、名分的。有很多時候,為了平息民憤,為了名正言順,諸侯君王們還是需要大周天子的一紙公,沒有大周天子的玉璽印,別人還不認賬。
好像夫妻感情不和鬧離婚一樣,在沒有正式離婚之前,還是名義的夫妻。所以!東周實質滅亡,還是需要時間的。
當然!如果有誰有那個能力,不!是有那么一個大周天子他有那個能力,他可以調動一兩個大的諸侯國和無數小諸侯國,來對付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國。征服他們,瓦解他們,跟諸侯之間相爭一樣,把那些不聽話的諸侯征服,重振大周威風,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試想:大諸侯國都可以征服其他諸侯,作為大周朝,又有什么不可呢?
天下都是大周的天下,以天子的名義還不是想怎樣怎樣?
可遺憾地是!大周皇族家里敗落了,一代不如一代,沒有出一個可以一統天下地大才。
說白了!沒有出一個真正地天子之才。沒有人有那個天子之德。
自從某一代開始,這些所謂的天子,眼光看到的不是大周天下,而是自身眼前的快樂生活。得過且過,享受自己的人生,他們甚至連兒孫的事都不顧了。
他們的后代也一樣,眼光長遠一些的,也只是盯著東周或者西周屬地的那一塊地盤。
其實質,皇族那一脈已經淪落為諸侯一般地境界了。而悲催地是!他們的地盤還沒有其他諸侯的地盤大。因此!他們漸漸地失去了話語權。
沒有實力,你沒有發言權!
沒有實力,你無法約束、制約別人!
沒有實力,你東周只能這樣繼續敗落下去。
要不是來東周找河蓮,方基石都后悔,不要來東周了。多好地機會,可以去晉國,“挾晉公而令晉臣”,是多好地一次機會?
現在的晉國,馬要進行新舊政權的交接了,是最好奪取的時候。反正!晉國也快走到歷史的盡頭了。因為!不久后趙、魏、韓三家分晉了。由此說明!我要是去晉國發展,也是大有前途的。
可世事難料,自己這么跑到洛邑了,還在周景王面前哭得鼻涕一把眼淚一把,真是!
“我這個科老師算是失職了,現在!看你這個武科老師了。”老子說著,朝著方基石拱了拱手,眼睛直視著,觀看著方基石臉的表情變化。
方基石趕緊朝著老子拱手還了一個禮,說道:“我?我?我何德何能?我?是個罪臣我?”
“哪里?哪里?你是你,河蓮是河蓮!”老子點頭道。
“寡人看在你的面子,赦免了她的死罪,還望你不要糾結這件事!既然太子一定要請你做他的武學老師,你也接受了,相信你能行?不會是?你不滿寡人對河蓮的處置?”大周天子周景王問道。
“不敢!罪臣不敢!”方基石趕緊離開席位,給周景王跪下,謝恩、承諾。
“皇恩浩蕩!罪臣肝腦涂地,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