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字是什么字?”河蓮也湊熱鬧一般地湊過來,寫了一個字。
孔子只得解釋起來:這是什么字?什么意思?這個字的來源,以及歷代的各種寫法。
“還有這個字呢?”河蓮又寫了一個字。
孔子又解釋起來。
河蓮想不起來了,才罷休。
見河蓮不問了,子念又接著問了起來。
這樣!一直到天亮,三人這么過來了。兩個學生問,一個老師手把手地教。
天亮后,兩匹馬跑到院子門口來嘶叫,三人才停止。
孔子一個人燒了早飯吃了,然后睡覺。
河蓮與子念兩人,騎著馬回了曲阜城的客棧。吃了早餐后,兩人也是蒙頭大睡。
下午,肚子餓了,兩人才起來洗漱。然后收拾收拾自己的行李,退了客房。在曲阜城內(nèi)吃了飯,來孔子家了。
兩人決定!住到孔子家,跟隨老師。
孔子這么把“私學”辦起來了,收了兩個免費的、高級的學生。不!是“爺級”學生。
子念倒是沒有話說,他象一名軍人那樣,可以自律。一是一二是二,把孔子當老師看待,尊重老師。而河蓮不一樣了,不但不把孔子當老師看,還經(jīng)常尋老師的開心。
學費沒有,不過!自從子念與河蓮兩人住進“老師”家后,孔子沒有再花一分錢生活費。
子念身的錢不多,可他在軍營里的時候,有不少人巴結(jié)他,給了一些銀子給他,希望繼續(xù)做朋友。他們相信子念的為人,覺得值得與他做朋友。
河蓮是魯國的公主,河蓮公主,是個有錢的主。
搬到孔老師家后,她回了一次魯宮。魯昭公問她到哪里去了,她說她已經(jīng)拜孔丘為師,念書去了。魯昭公高興,給了她一筆錢,她自然是照單全收。
當有人來請孔子去辦喪事,孔子把子念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子念個子大,力氣大,腦子又靈活,很是得人喜歡。河蓮則留在家里,給孔子看家。
村子里的人開始時不知道,以為孔子成親了?住在他家的是他媳婦?都好地過來看望新人。
“不是!不是!不是!看什么看?看什么看?我是他的學生!學生!我是學生!”
河蓮沖著看熱鬧的人嚷嚷著,把這些人給轟走。
辦理完喪事回來,孔子除了教子念與河蓮兩人識字外,還教兩人其他方面的東東。如說彈琴。
后來孔子教學生“六藝”:禮、樂、詩、射、御、數(shù),其的射,還是子念、河蓮兩人教他的。
也不知是怎么回事,孔子的射箭術(shù)一直沒有長進。要知道!他的老師子念的箭術(shù),那是百步穿楊!
孔子的力氣很大,你讓他射箭,他是掌握不住那個分寸,不是用力大了是用力小了,箭射出去不是力道太大是輕飄飄地。反正!射不靶心。
“你笨啊!你?”河蓮氣得在一邊直罵。
可是!你越是說他,他越是射不!可能是自尊心過強的原由!人家是一個自律的人,所以!你越是說他他越是做不好。
孔子、子念、河蓮三人,是那種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表面!孔子是子念與河蓮的老師,可實際!孔子不僅向子念學習箭法,還討教武功。
河蓮經(jīng)常自告奮勇,反過來充當老師,指點一二。
子念見河蓮來了,笑嘻嘻退讓一邊,讓她當老師去。
孔子雖然不喜歡這個老師,可還是勉強接受了。河蓮這性格,你不依著她以后有你受的。只有依著她,把握好分寸別被她耍了行。
說真的!跟河蓮相處,能讓你學習到許多東東。
春祭的時候,因為河蓮公主的關(guān)系,孔子參加了春祭儀式。季平子等人出于河蓮公主的原因,也都對孔子禮遇有加。
春祭是新年,過了新年,天氣冷暖變化無常,生病和死亡的人增加,孔子又忙了起來。
在孔子的親自指導(dǎo)下,子念已經(jīng)學會“吹喇叭”了,完全變成了一個儒生,一個專門從事辦理喪事的人。
河蓮是個女人,大多時候都留守在家里。只有少數(shù)時候,才被孔老師叫過來幫忙。有的人家人手不多,需要貼心的幫手。所以!女人有時也能幫忙。
公元前533年,周景王十二年,魯昭公九年初夏,閑下來了,孔子才準備徹底地斷了過去,告別“儒生”吹喇叭的身份,做一個真正地士。
他決定去宋國尋祖了。
他決定去故鄉(xiāng)看看,如果有婚約的話?那么!成親吧!
這個時候的他,掙了一些錢,存了一些錢,有了改變命運的資本。
自從子念跟隨他后,子念的工資沒有要,都當成學費了。
按照當時的規(guī)矩,子念跟隨孔子學徒,是沒有工資的。但是!孔子作為老師,是可以從主家那里拿到兩份工資。
所以!這段時間,子念又幫他掙了一些錢。
還有!自從河蓮住進他家后,在生活費,他又省出了不少錢。
此時的孔子,算是一個很有錢的人了。雖然他的身份是儒生,不是真正地士。可他低級的士都有錢。
他是一個有錢而無資產(chǎn)的士,一個沒有固定產(chǎn)業(yè)的士,沒有封地的士,沒有薪水保障的士,一個不享受諸侯君王特別待遇的士。
一切準備緒,孔子去了一趟兄長孟皮那里,看望兄長以及才出生不久的侄兒。
看見侄兒那個可愛地樣子,他的感觸很深。
真的!他想成親了。他對親情有了一種寄托,想象著自己也將與兄長一樣,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家。
“丘!你真的要回宋國老家?”兄長孟皮問道。
“嗯!”
“我好像聽說了?當年你與宋國那邊是有婚約的?丘!”
“與誰家有婚約?”孔子急急地問道。
兄長孟皮搖了搖頭,他也不知道,只是隱隱約約地記得一些。
孟皮也是很早被趕出了家門,不知道家里的事。
根據(jù)判斷:應(yīng)該在以前,那邊的不少人都知道這事。
只是孟皮與孔母被趕出家門后,斷了那邊的消息。
聽兄長孟皮這么一說,孔子的心里更是有數(shù)了。
與宋國那邊,一定是有婚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