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

故事發生在明朝。有個15歲的少年為“避仇流落江湖”一日,他流浪到安徽敬亭山下,又困又乏,就躺下睡著了。朦朧中,少年似乎覺得有人在追趕他,又似乎感到母親在輕撫他的雙頰,他頓時驚醒,卻原來是幾枝柳條隨風飄拂著他的臉,再細看周圍,是滿眼的綠柳。他突發奇想:“為擺脫仇人的追捕,我何不更名改姓呢?就姓這遍地柳樹的柳吧。”于是,少年慨然長嘆一聲:“咳,從今天開始我改姓柳了,號就叫敬亭山的敬亭吧!”后來,這個改名叫柳敬亭的少年為了謀生,向藝人學習說書技藝,再后來,他成了著名的說書藝人。

柳敬亭,本姓曹,名逢春,江蘇蘇北泰州人,生于明神宗萬歷十五年(1587年),18歲學習說書,先后到過揚州、蘇州、杭州、南京、北京等地。擅長說《隋唐》、《水滸》等,有很高的聲望。曾同明末復社中的人相往來,后為左良玉幕客,明亡后,隨清漕運總督蔡士英北上。

柳敬亭的說書生涯開始于江北的一個叫盱眙(xùyí續宜)的小鎮(今江蘇省)。那時他從家鄉逃出來已有三年。盱眙這地方雖小,但還算熱鬧,當時已有藝人在這里說書,柳敬亭對此很感興趣,只要有藝人作場獻藝,他都要在旁邊聚精會神地聽,專心致志地看,并用心揣摩書中人物的刻畫及藝人的表演。看的時間長了,他也能照貓畫虎地說上一兩段。對說書藝術的愛好,也是為了生存而謀得一技之長,柳敬亭暗下決心做個說書藝人。

開始時,柳敬亭只是自己偷偷地練,自己說給自己聽,到后來,他就硬著頭皮到市面上去說,沒想到竟贏得了許多聽眾。他說書不僅繪聲繪色,更主要的是內容新穎不落俗套。

初步的成功使他有了信心,因而越說越好,但他已不滿足盱眙這個小地方了,他渴望有名師指點。于是,他跨過長江,到了江南。在這里,他邂逅了一位老先生名叫莫后光。

莫后光是云間(今江蘇松江)的一個儒者,他雖然不是說書藝人,但卻對說書藝術有獨到的見解,對說書理論有較深的研究。興趣來了也能說段《西游記》、《水滸傳》之類。有一次他無意間聽柳敬亭說書,被他妙趣橫生、新鮮別致的表演所吸引。莫后光暗忖:“這個后生是個難得的說書人才,儒子可教啊。”于是就主動收了柳敬亭這個學生。柳敬亭運氣不錯,他能結識莫老先生,也實在是他一生中的重大轉折。

莫后光諄諄告誡柳敬亭:如果想把說書技藝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首先要熟悉各地的方言、風俗、習慣,并要對它們進行認真觀察,細心揣摩。其次是把觀察搜集到的資料進行分析研究,選擇適用的,扔掉不適用的,選好題材。

說書藝人最重要的是如何把故事說得動聽吸引人。說書技藝多種多樣,有時可以從容鋪敘,一路引來,直達勝境;有時可以說得簡捷明快,穿插恰到好處;有時則不妨故意露出點破綻,讓聽眾恍恍惚惚,直盼最后結局。總體說來,說書要掌握輕重、緩急,件件事都有交待,使聽眾首尾了然,歡喜贊嘆而去。

莫后光還教導柳敬亭,說書藝人最理想的境界應達到。獻藝時要忘記自己的事,忘記自己的貌,忘記座上的賓客,忘記時在今日,忘記自己姓甚名誰,做到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古人笑,我也笑,古人哭,我也哭。要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使聽眾也忘記自己是誰,忘記是在書場聽書,也和書中人物打成一片。

柳敬亭是個異常聰明的人,老師的教誨,他一一記住,又經過勤學苦練,他的說書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但老先生唯恐柳敬亭滿足現狀,達不到藝術上的最高境界,就經常批評他,找他的毛病,令他不斷改進,終于使柳敬亭的說書技藝達到了精湛圓熟出神入化的境界。

告別了恩師,柳敬亭先到揚州發展,以后又到過蘇州、杭州等地,最后落腳南京。在南京他有了一個固定的說書場所,聽眾如云。當地的公卿顯宦們也爭相邀請他應堂會,人多時還要預先排隊。

有記載說,柳敬亭“長身方額,面著黑子,須眉蒼然,詞辯鋒出。”“居常喜著火浣布,醉后頻欹綠絲幘。”百姓們親切地稱柳敬亭為柳麻子,說他雖麻子臉黧黑,但口眼波俏,眼目流麗,衣服整潔,不為人討厭。清末揚州畫家王素臨本柳敬亭畫像的形象是:手執一把折扇,頭上帶一方巾,白發飄然,一身明人裝束。

柳敬亭說書技藝精湛。無論是什么樣的書,一到了他的嘴里定能被說得活靈活現。他最拿手的是《西漢演義》、《隋唐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等。

在《水滸傳》中,柳敬亭為武松塑造了一個全新的英雄形象,他憑借豐富想象力作出合乎情理的夸張,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十分注意烘托武松這一主角的戲劇性,時常迭起,張岱形容柳敬亭說書是“叱咤叫喊,洶洶崩屋。武松到店沽酒,店內無人,驀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甕甕有聲。閑中著色,細微至此”。柳敬亭把自己變成了武松,使整個情感都融入到了情景之中,書場一片“縱橫撼動,聲震屋瓦,俯仰離合,皆出已意”。

柳敬亭說書灰諧幽默,妙趣橫生,表現人物十分生動,“以滑稽說古人事,掉頭搖舌,灰諧雜出”。如說三國《當陽長板坡》一回,當說到張飛大吼一聲,嚇退曹軍時,柳敬亭右手拿矛,指著聽眾張大嘴巴,半天不說一字也不閉上。有的聽眾問他這是為什么?柳敬亭幽默地說:“張飛大吼一聲就把曹營的人馬全部嚇退了,如果我真的學張飛大吼,那你們在座的人還不從座位上掉下來。”

柳敬亭說英雄好漢時就“危坐掀髯,音節頓挫”,說到戰斗場面就“咤叱作戰之聲”,把疆場上兩軍戰斗描述得淋漓盡致,大家說他“英雄盜賊最傳神”。當說到閨閣兒女脂粉香時,他又能把小兒女們的切切私語,一顰一笑,嚶嚶啜泣之情,表現得溫柔細膩,生動感人。

柳敬亭說書“能令千古事長新,一往從何辨假真”,達到了出神入化、隨心所欲的最高境界。正如當時詩人朱一是《聽柳敬亭詞話》詩云:“突兀一聲震云霄,明珠萬斟錯落搖,似斷忽續勢縹緲,才歌轉泣氣蕭條。檐下猝聽風雨入,眼前又睹鬼泣立。蕩蕩波濤瀚海廻,林林兵甲昆陽集。座客驚聞色無生,欲為贊嘆詞莫吐。”明末遺老閻爾梅對柳敬亭的說書技藝也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在詩中寫道:“發言近俚入人情,吐音悲壯轉舌輕。唇帶血香目瞪棱,精華射注九光燈。獅吼深崖蛟舞潭,江北一聲徹江南。忽聞田間父老籌桑麻,村社雞豚酒簾斜。忽聞三峽湍迥十二峰,峰嵐明滅亂流中。忽如六月雨驟四滂廻沱,傾檐破地能漩渦。忽如他鄉嫠婦(寡婦)哭松墳,忽聞兒女號饑索鐸娼,忽如秋霄天狗叫長空,忽如華陰士拭太阿鋒,忽如嫖姚伐鼓賀蘭山,忽聞王嬙琵琶弄蕭關。忽如重曈臨陣叱樓煩,弓不敢張馬倒翻。忽如越石吹笳向北斗,胡兒垂涕連營走。忽如西江老禪逗消息,一喝百丈聾三日,既有漁郎樵叟伐薪欸乃之冷冷,亦有忠臣孝子抑郁無聊之啾唧。”

柳敬亭說書技藝高,人品也十分好。詩人吳梅村說他:“只有敬亭,依然此柳,雨打風吹絮滿頭。”柳敬亭自己經常處于貧困之中,可他仍不忘時時接濟比他還困難的人。有一年中秋節,詩人杜溶窮困得沒飯吃,柳敬亭聽說后就省下些自己的酒食委托別人送去,還附一短箋:“不要給來人腳力錢。”杜溶很是感動,后來寫詩云:“中秋無食戶雙扃,叩戶為誰柳敬亭;亟送酒錢乃送酒,真教明夜也休醒。封題凜凜太周祥,醉后重看笑一場;多少同仁稱厚道,來伻未免詈商鞅。”

柳敬亭喜好交往,朋友很多,如大文學家錢謙益、詩人龔鼎孳、杜睿、閻爾梅等都和他往來密切。

柳敬亭一生說書獻藝不止,從18歲一直說到80多歲,不斷追尋著藝術的崇高境界。但他仍難以逃脫藝人們晚景凄涼的結局。他晚年貧困交加,“老病蕭條薊北回”,從北京回到南方后再也沒有力氣說書了,臨終前身無分文。還是著名文人、他的好友錢謙益為他發起了墓葬,許多好心人為他料理了后事(他兒子先他死去)。據說柳敬亭死后葬于蘇州一帶。

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15章 醫圣張仲景第55章 吳起事跡與兵法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于一身的鄭觀應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55章 吳起事跡與兵法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章 后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么回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15章 醫圣張仲景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歷法和數學成就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煙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6章 思想啟蒙的先驅龔自珍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
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209章 海陵王遷都燕京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26章 宋楚之戰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230章 多才多藝的吳承恩第26章 宋楚之戰第75章 商鞅南門立木第22章 烽火戲諸侯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115章 醫圣張仲景第55章 吳起事跡與兵法第252章 四重身份集于一身的鄭觀應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208章 司馬光寫《資治通鑒》第145章 聞雞起舞第245章 羅貫中敷演三國史第55章 吳起事跡與兵法第212章 北宋文壇巨擘——蘇軾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3章 倉頡造字第223章 政治家耶律楚材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4章 外戚宦官爭權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14章 后世臣子的楷模——伊尹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3章 夏朝的滅亡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78章 田單大擺“火牛陣”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5章 神農氏嘗百草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279章 護國運動主將蔡鍔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28章 城濮之戰第105章 蔡倫發明造紙術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248章 說書藝人柳敬亭第95章 大澤鄉起義第140章 周處剛直取禍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174章 玄武門之變第107章 昭君出塞和親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75章 愛國華僑陳嘉庚第178章 “藥王”孫思邈第41章 費無忌亂國伍子胥報仇第46章 “向戌弭兵”是怎么回事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126章 文姬父女美名傳第56章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第74章 奇貨可居第180章 玄奘與《大唐西域記》第160章 伶人做官第115章 醫圣張仲景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103章 平定七國之亂第171章 儒、道、佛“三教論衡”第97章 先秦時代天文歷法和數學成就第149章 狂放不羈的大書法家——王獻之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02章 冒頓單于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1章 少康中興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41章 八王之亂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82章 “竊符救趙”的故事第113章 張衡發明地動儀第244章 袁崇煥蒙冤第190章 張說不做偽證第84章 荊軻刺秦王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煙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40章 史可法死守揚州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256章 思想啟蒙的先驅龔自珍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31章 弦高犒師退秦兵第127章 文人政治家曹丕第264章 鄭成功收復臺灣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雄县| 繁峙县| 京山县| 普陀区| 宝山区| 南郑县| 汝南县| 柏乡县| 三台县| 鱼台县| 双辽市| 新兴县| 平顺县| 镇康县| 滁州市| 武山县| 威海市| 南雄市| 金塔县| 蛟河市| 慈利县| 玉门市| 富宁县| 留坝县| 昭觉县| 伊吾县| 郸城县| 确山县| 东宁县| 新昌县| 阿鲁科尔沁旗| 邻水| 甘孜县| 赤壁市| 通榆县| 大英县| 松江区| 宁强县| 光泽县| 呼伦贝尔市| 台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