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字子瞻、和仲,號東坡,眉山(今屬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蘇軾出身于書香門第,其父蘇洵和其弟蘇轍都是著名的文學家,父子三人都屬唐宋“八大家”,世人合稱“三蘇”。
蘇軾的母親程氏,賢惠多才。蘇軾從小就受著良好的家庭教育,與弟弟蘇轍一起誦習詩文,博覽經史。少年時的蘇軾才華過人,十來歲就寫出了“人能碎千金之璧,不能無失聲于破釜;能搏猛虎,不能無變色于蜂蠆”這樣的警句。
年輕時蘇軾更是才思敏捷,千言立就,隨物賦形,灑灑洋洋。嘉祜二年(1057年),與蘇轍同科進士及第。當時文壇領袖歐陽修對蘇軾的文章給予高度的評價,“驚喜以為異人”,蘇氏父子文名在京城廣為傳播。此后蘇軾歷任風翔府推官、開封府推官,正式步入仕途。
神宗初年,王安石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王安石變法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大臣的激烈反對。蘇軾雖然不像守舊派那樣以為新法概不可行,但在如何改革的具體問題上與王安石產生分歧,對變法做了全面批評。他寫了《上神宗皇帝書》以及《再上皇帝書》和《擬進士對御試策》,抨擊新黨求治太急,并借試進士策之機譏諷時政。因此,蘇軾被貶為杭州通判,以后又徙至密州、徐州、湖州等地。
豁達的蘇軾對匆匆人生早已看透,對于宦海浮沉,他寵辱不驚,瀟灑看待。他每到一地,不追求奢華的鋪張,只求寄情山水,陶冶性情。在任上,蘇軾嫉惡如仇,同情民間疾苦,民眾由此得享太平。
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一片赤誠寫《湖州謝表》,忠告神宗要親賢臣、遠小人,但是就是這種忠直之言也使他卷入了一場排斥和打擊異己的文禍之中。蘇軾被御史臺(又稱“烏臺”)誣陷為大不敬而被捕入獄,后經多方營救才免于一死,被貶為州團練副使,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獄“烏臺詩案”。
貶官黃州五年,蘇軾在文學史上獲得了極大豐收。他以如椽之筆,把自己憂郁與放達、人世與脫俗的矛盾心境一一寄于詩文,寫下前后《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酒仙歌》等千古奇文。
哲宗繼位后,舊黨上臺,蘇軾被重新起用,一直升至翰林學士。但是耿直的蘇軾認為王安石新法中也有一些合理部分,不同意司馬光盡廢新法,又一次開罪了舊黨。
蘇軾歷朝都在唱反調,既得罪新黨,也疏遠了舊黨,結果被排擠和打擊。蘇軾只得連上章疏,請求外放,終以龍圖閣學士出任杭州太守。
第二次任官杭州的蘇軾率領軍民修水利、掘水井,改善人民生活,他還治理西湖,將清理出的湖底淤泥筑成西湖岸邊的長堤,植柳其上,后人稱為“蘇堤”。
此后,蘇軾宦海浮沉,出京入京,十分頻繁。舊黨當權,他轉任穎州、揚州;新黨上臺,他為官英州、惠州,最后被貶到海南島儋耳。蘇軾遭到新舊兩黨排擠,但他達觀高雅,并不為之屈服。蘇軾貶官嶺南整七年,終獲準北歸,不幸在途中染病逝于常州,享年65歲。
蘇軾一生,飽經磨難而其心不改,鐘愛百姓且濤文豐富。他為后人留下詩作數千百,詞作三百余,散文近千篇,皆吐屬不凡,堪稱絕妙。他還工書、善畫,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并稱“四大家”。一代文豪蘇軾以其卓絕千古的詩、詞、散文、書法成就,對后世產生了極大影響,必將百世留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