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鱼机如何接线

第115章 醫圣張仲景

一千七百多年前的東漢時代,有一位大醫學家叫張仲景。他單名叫機,仲景是他的字,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

張仲景自幼愛好醫學,并拜家鄉名醫張伯祖為師。張仲景在東漢靈帝時曾被舉為孝廉,到獻帝時做了長沙太守。當時正處在東漢末年,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互相進行殘酷的屠殺和傾軋。特別是建安年間,瘟疫流行,奪去了無數人的生命,“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hé)門而殪(yì),或覆族而亡。”整個中原地區“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張姓宗族大家庭有二百多人,竟在瘟疫中死去了三分之二,其中死于傷寒病者不下十分之七。此情此景,令張仲景非常痛心,他不愿在官場上角逐,便辭去官職,開始從事醫學研究。

張仲景認真研究前人的醫學著作,“勤求古訓”,吸取前人寶貴的醫學遺產。他反復研讀了《素問》、《九卷》、《八十一難》、《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醫學典籍,又廣泛搜集各種民間藥方,加以整理和比較,再做臨床檢驗。

有一年夏天,湖南一帶瘟疫大流行,正好張仲景游歷到這里。一天,有位姓李的病人請張仲景去看病,他已經病了三四天,頭痛發燒,解不出大便,肚子脹得難受,連吃了兩帖發汗藥也沒有好。張仲景問清病情,摸了摸脈,發現病人脈跳得快而有力;看看舌苔,又黃又厚;摸摸他肚子,肚子也比較硬,在下腹部還隱隱約約摸到一顆一顆的小硬塊。張仲景沉思了片刻,對病人的母親說:“老大娘,您兒子得的是傷寒癥。這種病是由病邪侵入體內引起的,起初病邪還在皮膚里的淺層,及時用點發汗藥就可以治好。現在病邪已經深入到腸胃里面去了,再用發汗藥,汗流得太多,身體吃不消,就不是對癥下藥了。我想,用涼藥通通大便,倒可能把病邪給瀉出去。”

老大娘一聽,連聲說:“您說得對,您說得對!”張仲景給病人開了藥方,病人吃了一劑,果然見輕,再吃一劑,就能坐起來了。

在治療方面,張仲景還提出了根據不同病情采用不同的方法的主張,他創立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八種治療方法,“隨癥而治”。有的病人渾身發熱,拉出來的大便里有膿有血,張仲景把它叫做“熱型”,治這種病要用涼藥,幫助病人退燒止瀉;有的病人不但不發燒,反而四肢發涼,大便稀水似的,張仲景把它叫“寒型”,治這種病不能用涼藥,而要用溫藥。

張仲景運用這種“辨證施治”的方法,洽好了無數得瘟疫病的人。從此名聲大震。在張仲景之前,一些醫生對頭痛、瀉肚之類的一般病癥還知道采用“辨證施治”,但是對瘟疫還缺少辦法,束手無策。因此,巫醫迷信泛濫,當時的儒者認為天和人之間存在著“相互感應”,地上的各種災異疾疫都與天的意志有關。他們以陰陽五行說來解釋各種疾病形成的原因,認為“迷木,則百姓流行疥癬、熱病;迷火,則百姓發生血壅(yōng)成腫、眼病……”張仲景針對這種巫醫妄說,指出:“千般災難,不越三條:一者,經絡受邪入臟腑,為內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竅、血脈相傳,壅塞不通,為外皮膚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蟲獸所傷。以此詳之,病由都盡”。正是在這種不斷探索和實踐的基礎上,張仲景創立了自己的傷寒學說。他認為傷寒是一切熱病的總稱,也就是說一切外感疾病都可以叫傷寒病。由于受寒,冬天發病就叫傷寒;春天發病叫溫病;夏天發病叫暑病。并著《傷寒論》二十二篇,其中包括三千九百一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是集古來湯藥醫方學的大成,被后人稱為方劑學之祖。

此外,張仲景還著有《金匱要略》二十五篇,敘述了許多慢性病的治療方法,包括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血液循環系統、新陳代謝等,包括了內、外、婦各科疾病四十余種,二百六十多個處方。現在中醫的許多方劑,都是從張仲景的方劑變化而來的。《傷寒論》與《金匱要略》被統稱為《傷寒雜病論》,是我國第一部理、法、方、藥全備的臨癥診療的專書。

第39章 孔子周游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9章 狄仁杰桃李滿門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94章 初唐四杰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章 堯舜讓位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92章 《左傳》是什么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煙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0章 勾踐臥薪嘗膽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么回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0章 勾踐臥薪嘗膽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3章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章 精衛填海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8章 “書圣”王羲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7章 鑒湖女俠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
第39章 孔子周游列國第25章 大將蒙恬、蒙毅第11章 少康中興第185章 歌妓女詩人薛濤第192章 貞觀明主——李世民第118章 雕版印刷術的發明與傳播第189章 狄仁杰桃李滿門第85章 李斯諫逐客第260章 康熙智除鰲拜第263章 清朝的始祖努爾哈赤第10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第37章 秦晉崤之戰第274章 偉大先行者孫中山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232章 靖難之役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17章 伯昌治岐第194章 初唐四杰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48章 老子及其主張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8章 城濮之戰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8章 堯舜讓位第33章 鮑叔牙讓賢第64章 韓、趙、魏三家分晉第271章 變法英雄譚嗣同第167章 瓦崗軍起義第229章 我國長篇章回小說的奠基人——羅貫中第96章 “都江堰”和“鄭國渠” 的興建第51章 戰國與“戰國七雄”第247章 宋應星與《天工開物》第136章 司馬昭的野心第92章 《左傳》是什么書第36章 曹劌指揮魯軍抗齊第233章 土木堡乏變第176章 鑒真東渡第23章 周厲王專營私利第59章 范蠡三遷第1章 盤古開天地的神話第144章 荀灌女搬兵解圍第4章 三皇世紀第219章 岳家軍大破兀術第30章 秦穆公任賢第129章 陳壽和《三國志》第87章 荀子著《天論》第249章 湯顯祖哭著《牡丹亭》第172章 文成公主進藏第54章 “西門豹治鄴”的故事第70章 蘇秦佩六國相印記(1)第139章 樂不思蜀第156章 “菩薩皇帝”梁武帝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24章 國人暴動第234章 于謙保衛北京第52章 墨子的墨家的學說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237章 三保太監下西洋第201章 中朝文化交流的使者崔致遠第258章 林則徐廣東禁煙第138章 赤壁之戰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40章 勾踐臥薪嘗膽第27章 齊桓公的雄圖霸業第134章 曹植七步成詩第206章 元昊建立西夏國第19章 武王伐紂是怎么回事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14章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第40章 勾踐臥薪嘗膽第195章 閻立本與繪畫第44章 曹劌論戰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213章 杰出的女詞人——李清照第6章 精衛填海第222章 黃天蕩大捷第35章 老子與《道德經》第83章 “毛遂自薦”的典故第148章 “書圣”王羲之第251章 幕僚中的改革家——魏源第158章 馮太后臨朝稱制第99章 敦煌莫高窟第29章 楚莊王一鳴驚人第277章 鑒湖女俠第65章 豫讓刺趙襄子第20章 周公輔成王第77章 馮驩和孟嘗君的故事第123章 光武中興第166章 隋文帝治國第236章 張居正改革第161章 “兒皇帝”石敬瑭第250章 徐霞客漫游神州第125章 創業之君——漢武帝劉徹第199章 韓愈諫迎佛骨第106章 蘇武牧羊第130章 劉徽著《算注》第73章 春申君移花接木第152章 李特的流民大營第131章 一代梟雄曹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贺州市| 清苑县| 通许县| 昌邑市| 乌审旗| 凤翔县| 当阳市| 五寨县| 什邡市| 河北区| 三台县| 海丰县| 大名县| 诸暨市| 重庆市| 屏东市| 三明市| 石渠县| 兰溪市| 木兰县| 石狮市| 佛学| 金湖县| 缙云县| 郸城县| 盐边县| 榕江县| 波密县| 洪雅县| 重庆市| 高雄县| 青铜峡市| 喀喇沁旗| 林甸县| 桐梓县| 乐昌市| 余干县| 固始县| 灵璧县| 陕西省| 桦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