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思邈(約公元581—682年),是唐代最著名的醫學家,京北華原(今陝西耀縣)人。他自幼體弱多病,經常請醫生診治,由此他從小立志要從事醫學。由於他刻苦努力,很快成爲一位學識淵博,具有豐富醫學知識和高超醫療技術的醫生。隋文帝召他入朝爲“國子博土”,給百官看病,他藉口有病推辭了。唐太宗初年,請他作諫議大夫,也被他婉言謝絕了。孫思邈一生堅持行醫,爲百姓看病;致力於研究醫學,爲我國的醫學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醫療學方面,針對當時存在的頭痛治頭,腳痛治腳的醫術,孫思邈提出了綜合治療的方法。他認爲一個好醫生的醫療經驗是必先摸其脈,再開藥方;其次是鍼灸,內外相扶,各種病如循此法治療必能治好。這種觀點就是綜合療法。他不僅宣傳這種方法,而且還親自實踐。有一天,一位患腿疼的患者請孫思邈治療,他先給他服藥,沒有治好。於是他決定用鍼灸療法。可是,一連紮了幾個穴位,病人還是說痛。孫思邈想,人身上有365個穴位,是不是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穴位沒有發現呢?他決定細心尋找一下。他一邊用手在病人身上輕輕地按掐,一邊問這兒是否疼痛?他按掐了許多部位,病人總是搖頭。他繼續耐心地尋找著。當他按到一個部位時,病人忽然大叫起來:“啊!就是這兒!”孫思邈隨即在病人說痛的地方,紮了一針,病人很快就不痛了。
這個穴位在醫書上是沒有記載的,孫思邈根據病人說的“啊……是!”就把這個穴位定名爲“啊是穴”。於是,這種疼點在哪兒就在哪兒鍼灸的方法,很快被推廣開來。
在醫療方面,他肯於動腦筋,不爲傳統治療方法所束縛。他不僅重視醫典,更注重向民間學習醫療經驗。
相傳,有個彪形大漢同人打架,左眼捱了重重一拳,腫得象個熟透了的桃子,捂著眼來找孫思邈,孫思邈見患處青腫,充滿瘀血,就決定先排瘀血而後用藥。可是他既不用針挑,也不用開刀,起身到池塘邊找來兩條小蟲,放在病人患處。只見兩條小蟲蜷曲了一下,便釘住瘀血的地方吮吸起來。圍觀的人都驚呆了。原來那是兩條水蛭,也叫螞蟥。過去人們在水中勞動時都怕被吸上,可是今天孫思邈卻用來治病。這時只見螞蟥的軀體越來越粗,病人患處的瘀血卻越來越少。孫思邈見瘀血被吸得差不多了,便把螞蟥拿掉,洗淨患處,敷上消腫的藥物。那位大漢立刻感到輕鬆。“醫生用螞蟥治病,真神!”圍觀的人無不噴噴稱讚,流露出欽佩的神情。孫思邈卻說;“這不是我的發明,我也是向鄉親們學來的啊!”
此外,孫思邈還從民間學習了不少藥方,如用穀糠,麥麩治療腳氣病,以動物的肝臟治療夜盲癥等等。
孫思邈治病,不僅用堵的方法,還善於導病,使病情很快好轉。一次,有個病人上門來,兩隻手捂著肚子,十分痛苦地說:“醫生,快給我想想辦法,我已經好幾天沒有小便了,小肚子快要脹破了。”孫思邈看了看病人的情狀,心想尿都快脹破肚子了,服藥已來不及,那怎麼讓尿排出來呢?他知道古代名醫張仲景治療便泌曾用過灌湯的方法,即用竹管插入肛門,然後灌以豬的膽汁。可是尿道不比腸道,極爲細小,用什麼方法疏導呢?他正在苦心思索,忽見一鄰居家小孩吹蔥葉玩。葉管烤過,頗有韌性。於是他有了主意,立即找一個蔥葉,切去葉尖,小心翼翼地插入病人的尿道,再用力一吹,尿道口被迫鼓開,尿也順著蔥葉管慢慢流出來,病人的小肚子漸漸癟了下去。孫思邈成功了,他成爲導尿方法的發明人。
孫思邈還創建了婦科。鑑於婦女具有胎、產、經、帶、前陰、乳疾等特殊病癥,主張婦女病應單獨設立一科。他對於婦女的妊娠、月經不調、赤白帶下、養胎禁食、臨牀注意、產後護理等都有深入的具體研究。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4個人擡著一口棺材,向野外走去,後面跟著一位哭得死去活來的老太太。突然,孫思邈看到從棺材底縫中滴出幾滴鮮血來,於是他上前仔細看了看滴在地上的鮮血,急忙趕上前去,問“棺材裡裝的是什麼人?死了多長時間了?”擡棺材的人告訴他,棺材裡裝的是老太太的女兒,因爲難產,剛死不久。孫思邈說:“打開棺材讓我看看好嗎?也許我還能救活她。”老太太一聽,忙拉住孫思邈的手說:“醫生,您行行好吧,我的獨生女因爲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孩子未生下來,大人也死了。您快點救活我的女兒啊!”孫思邈說:“可以試一試,看她流的血,可能還有希望。”棺材打開了,產婦的臉色臘黃,樣子十分可怕。孫思邈摸了摸產婦的脈,還在極其微弱地跳動著。他立即拿出針來,選定穴位,紮了一針,並使用特殊的捻鍼方法。不一會兒,一個胖娃娃“哇哇”地生了下來,產婦也甦醒過來。孫思邈又從自己隨身攜帶的藥囊中取出一些藥來,讓人找來一碗熱水,給產婦灌了下去。看到這情景,大家都驚呆了,一針救活了兩條生命,都驚奇地稱他爲“活神仙”。
在藥物學方面,由於他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山區,經常上山採藥,反覆實踐,總結出一些特殊藥的用途。例如用馬齒莧、白頭翁、黃蓮、苦蔘子治療痢疾,用檳榔治療絛蟲等。孫思邈踏遍了中國的幾大名山,積累了豐富的採藥和製藥經驗。他非常注意採藥的季節和藥材的處理方法,認爲採藥如果不按季節,處理上如果不分陰乾或陽幹,結果都會使藥物失去效用。
在藥劑學方面,孫思邈提出不僅要了解各種藥品的性能,還要掌握組成方劑的分配原則。例如醫生不瞭解藥物的特性,配方時又不分主次、輕重,以及藥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而隨意拚湊藥方,不僅不能治病,反而會使病情惡化。他在總結學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大膽地進行了創造。東漢名醫張仲景製出了“當歸生薑羊肉湯”,孫思邈把這個方變爲四個方,即羊肉當歸湯、羊肉杜仲湯、羊肉生地湯、羊肉湯,從而擴大了原方的治療範圍。
孫思邈在醫學上最大的貢獻就是博採諸家之長,總結自己多年臨牀經驗,從病理、治療、藥物、方劑等方面出發,對內、外、兒、婦、鍾灸等學科進行全面總結,在集當時和前代藥學的基礎上,用畢生的精力寫成兩部醫學鉅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合稱《千金方》,《千金要方》共30卷,總編232門,共載方論5300多首。《千金翼方》是《千金要方》的續編,也是30卷。
此書總結了唐代以前歷代醫學家的醫學理論和醫療經驗,也總結了他自己多年行醫的經驗和民間醫療經驗。兩書共收集了6500多個藥方,淘汰了古代醫書中一些不合理的藥方,而且還提出一方治多病和多方治一病的方法。在藥物的採集應用方面,全書共收載了800餘種藥物,對230多種藥物的採集季節、不同產地以及藥物的炮製方法作了詳盡記述。此外還介紹了常用藥材680餘種。後人爲了廣泛傳播孫思邈所收集的藥方,把其中最重要的方子刻在石碑上,立在人們經常來往的地方,稱之爲《千金寶要碑》。
總之,《千金方》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醫藥經驗的寶貴總結,也是孫思邈一生辛勤勞動的結晶,具有比較高的學術價值和使用價值。這部著作,不僅對唐以後醫學的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對推動周圍國家的醫學發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孫思邈的醫術至精,令人欽佩,而且他的醫德亦十分高尚,令人崇敬。他說,一個好的醫生治病,不能有絲毫貪求財物的念頭,應以解除病人痛苦爲志願。他不論貧富貴賤,也不分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都一視同仁。每遇到急診,他不論遠近,不畏山路險阻,嚴寒酷暑,哪怕三更半夜,他都從不遲疑。有些病人遠道來就醫,孫思邈就把自己的住房騰出來,親自煎湯熬藥,問寒問暖。凡是貧苦百姓,他分文不收,還常常提供藥草和飲食。據說一些貧苦患者,在孫思邈爲他們解除病痛之後,心懷感激之恩,無以報答,離去前,就在孫思邈的宅旁默默地種下一個杏核。天長地久,杏樹日多,茂密成林,繁花似錦,果實累累。這片杏林在他的家鄉陝西省耀縣孫家塬,至今仍繁茂不減當年。
孫思邈一生在醫藥學方面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後世尊稱他爲“藥王”,有的地方還建起了“藥王廟”,把他經常採藥的五臺山,叫做“藥王山”,以示對這位醫學家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