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章 0270【杭州是個好地方】
蔡京舉報朱銘的同時,也有無數官員舉報蔡京,因為洪災面積越來越廣,內外官員都把賬算在蔡京頭上。
兩浙、淮南、江南、荊湖、廣南、福建諸路,到了仲夏時節全在發大水!
由于賑濟不利,流民四處逃荒。
面對雪花般飛來的報災文書和彈劾奏疏,宋徽宗接連頒布兩道圣旨:
第一道,禁朋黨。
那些彈劾蔡京、王黼、朱勔、童貫、梁師成的奏疏,肯定是有人在結黨發難。如果不是有組織有計劃的行為,怎么可能短時間內,出現海量彈劾奏疏?
第二道,詔令南方各路監司,趕緊督促流民返鄉。
流民數量太多了,不驅散很容易出事。至于強行驅散之后,老百姓該怎么活,那不在宋徽宗的考慮范圍內。
因為,宋徽宗有更重要的事情——皇帝出書了。
朱銘改進的油墨和活字術,讓印刷成本變得更低。宋徽宗一口氣印了5000本《御注道德經》,由他親自注疏,勒令下發州縣、道學和道觀。
這還只是開始,接著又印刷3000本《道史》。
《道史》為紀志道家史書,蔡京掛名總編輯,由林靈素領銜編撰。
接下來,還要編《道典》(《道史》的姊妹篇)。
與此同時,在太學及預科學校,正式設立道學博士。又在林靈素的建議下重新調整道官、道職等級,道士的官職體系更加龐大。
……
“砰!”
冶鐵場的后山,朱銘親自開了一槍,彈丸飛得不知去向。
屠申笑著拿起另一支,填彈裝藥之后,仔細瞄準幾十米外的靶子。
嗯……居然沒有脫靶。
鳥銃跟火銃不一樣,這玩意兒槍管更長,且設置有瞄準星,射程更遠,精度更高。
鳥銃的名字來源,便是能擊中飛鳥。
屠申說道:“俺帶人反復測了填藥量,藥一彈二為宜。”
隨著火槍的氣密性增加,以及顆粒火藥的使用,配藥量也是不斷變化的。
初時,火藥和彈丸的重量幾乎相等。漸漸的,變成火藥是彈丸的三分之二、二分之一、三分之一。
最佳配藥量,可在保證威力的同時,節省火藥且不易炸膛。
“削竹管取藥,竹管容量恒定?!敝煦懛愿赖?。
屠申點頭:“這法子好,填藥也更快?!?
解決了固定填藥量的問題,屠申又說:“工匠已經熟練了,28天就能造一把鳥銃。固定銃管之時,現在用的是鉚接,如果換成銅箍,還能縮短制造時間?!?
朱銘問道:“二者各有什么優劣?”
屠申說道:“銅箍不便拆卸清洗,打造時容易;鉚接打造繁瑣,卻更易拆卸清洗?!?
“暫時就用鉚接吧?!敝煦懍F在不急,等大規模制作時,再采用銅箍固定方式。
其實還有更省事兒的法子,即清代學習土耳其,用細棉繩進行纏繞。清洗槍管的時候,解開繩子就能取下,比鉚接和銅箍都更省事。但缺點也很明顯,如果槍管過熱,可能在戰斗的時候,直接把細棉繩給烙斷。
朱銘已經很滿意了,他的預想是40天造一把,現在28天就能造一把。
朱銘又問:“最遠能打多遠?”
屠申說道:“俺們造了兩種鳥銃,一種銃管長兩尺兩寸(67.5厘米),一種銃管長三尺一寸(95.2厘米)。究竟能打多遠這個不好丈量,反正銃管越長、彈丸越重、填藥越多就打得越遠。最遠一顆彈丸,在八十丈(245米)外找到?!?
245米屬于動力射程,有效射程肯定超過100米,戚繼光讓士兵在百米開外放銃,看來是仔細測量過射程的。
但那太遠了,即便鳥銃射擊精度高,肉眼也跟不上距離啊。
一百米外瞄準,完全就是憑感覺。
朱銘又轉了一圈,便坐船返回州城。
今年的夏糧征收期已結束,依舊沒有完成額度,政績考核肯定不過關。
漢水流域的汛期更晚,南方諸路已遭水災,金州這邊還沒開始大規模降雨。
朱銘身為知州,竟然清閑下來。
各衙門運轉良好,不需要他過多插手。心思反而更多用于講學,每逢節假日,都有大量官吏、士子,甚至是百姓前來聽講。
《大學》偶爾會講,更多的是講解《道用策》。
今天從冶鐵場回來,剛踏入州衙大門,朱銘就感覺氣氛不對。
“太守,”郭文仲、王甲守在大堂,低聲說道,“朝廷有公文送達?!?
朱銘快步走進黃堂,黃珪、吳懋、錢琛、張鏜、李寶、范準等諸多親隨官吏,早就已經聚集在那里。
“出什么大事了?”朱銘笑道。
吳懋捧上來一份圣旨,還是詔書級別的圣旨。
朱銘接過來一看,內容無非禁書禁學,這在他的預料之內,且屬于最糟糕的狀況。
接著又看公文,寄祿官降了六等,再降就不是京官了。
“黎州漢源知縣?”朱銘對自己的新差遣有點意外,他還以為,皇帝要讓自己去收酒稅呢。
錢琛嘆息:“唉,太守就不該講學?!?
“怎不能講了?”張鏜極為憤怒,“三綱八目之說,承自圣賢學問,這都不能講,今后還能講些什么?”
朱銘安慰道:“我來金州已有一年半,即便沒遇到這種事,短則半年,長則一年,也是會離開的。諸君就不要多想了?!?
宋代知州的任期并不固定,有一年、兩年、三年、六年等好幾種情況。
一年、兩年任期的知州,基本就是鍍金混資歷的。
如果是在邊疆地區,甚至會讓武將做知州,十幾年不挪窩的都有。
朱銘就屬于下來鍍金的知州,再過半年時間,只要皇帝不把他忘了,必定會被調離金州的。現在搞出這種事,無非提前半年離開。
冶鐵場還會繼續開辦,這屬于他的私產。
“朱太守!”
得知朱銘回了州衙,李道沖聞訊趕來,幸災樂禍道:“聽聞太守即將離任,俺是來提前送行的。”
朱銘云淡風輕道:“不知李大判可曾高升?”
李道沖笑道:“在下僥幸,得朝中貴人薦舉,調往杭州做通判,寄祿官也升了一等。”
杭州?
朱銘的表情有些詭異,拱手說:“杭州繁華,富甲天下,恭喜李大判!”
“彼此彼此,我也恭喜朱太守,”李道沖笑容滿面,“黎州乃邊地,當今圣天子重武功,或許朱太守能夠拓土封侯呢?!?
朱銘說道:“借閣下吉言?!?
李道沖是來看熱鬧的,他很想看到朱銘沮喪痛苦的表情。可朱銘居然還笑得出來,似乎完全不受影響。
又故意譏諷了幾句,還是不能激得朱銘失態,李道沖很快感覺沒意思于是轉身闊步離去。
“真小人也!”黃珪唾罵道。
朱銘卻笑著說:“他調走了正好,免得我離開之后,這廝會遷怒諸君?!?
金州官吏確實是這樣想的,朱銘走不走無所謂,就怕李道沖留下給他們穿小鞋。
只要李道沖走了,無論是誰來做一二把手,金州官吏都有足夠的時間,把各個部門的權力給鞏固。新來的知州、通判不論是誰,不亂搞事兒他們就配合,若敢亂插手他們就合伙架空。
特別是胥吏,經過朱銘的洗牌,他們已經掌控金州城。
不多時,張根也來了。
眾官吏散去,朱銘單獨與張根說話。
“漢源知縣不好做?!睆埜娒婢驼f。
朱銘問道:“漢源究竟是怎情況?我一時之間還不清楚。”
張根解釋道:“黎州只有一縣,也只有一城,就是漢源縣城。漢人圍繞縣城居住,更外面是熟夷,再外面是生夷。生夷人口,是漢民的十倍有余。太祖執玉斧劃界,大渡河以南永不用兵。”
“玉斧劃界,永不用兵,這說法是真的?”朱銘不太相信。
張根說道:“或許是真的,至少朝臣們都這樣講?!?
朱銘又問:“黎州知州是誰?”
張根搖頭:“不知?!?
此時的黎州知州,是出自成都宇文家族的宇文常。
這貨的老家在成都,黎州又隸屬成都府路,按理說應該回避做官才對。只能解釋為,邊疆地區的知州任命不講究。
張根說道:“江西大水,小女的妝奩,恐怕要洪水過后才能送來。”
朱銘笑道:“大丈夫娶妻,何在乎妝奩?”
張根提議道:“那就完婚之后再去赴任?”
“就依泰山所言!”朱銘拱手說。
李道沖是真的著急去杭州,帶上財貨和親隨隔日便坐船出發。抵達江陵之時,正好洪水已退卻,高高興興順著長江而下。
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繁華富庶的杭州在等著他。
而且,他還是管財政的通判,杭州各種稅收都要經他之手。
什么朱銘,什么金州,李道沖早就忘光了。他寧愿在杭州做十年通判,也不愿調去別的地方做知州。
青溪縣有個叫方臘的漆園主,今年也遭了水災。
洪水稍退,收花石綱的就上門了。不但生漆列入花石綱,他還要交一批木材,官府倒是承諾要給錢,但那幾個臭錢,只夠伐木割漆的人工費。
睦州流行摩尼教,方臘前往州城學習教義,回鄉之后自己開壇傳法。
從目前來看,更像是互助組織,教徒之間約為兄弟,平時互幫互助報團取暖。
凝聚力極強,百姓踴躍入教。
(今天兒子生日,白天在陪他玩,本來寫了個單章說明情況,但發到最前面的免費章節去了,貌似都沒有讀者看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