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天貴福已經帶著洪秀全的頭顱與李榮發和其他太平軍老戰士坐上了前往美洲的游輪,此時全世界都還在爭論大明會不會向美國選擇,敢不敢向美國宣戰的問題。
敢不敢在大明不是問題,但在西方,在歐洲,在美國卻是一個問題。
大明在越南擊退強大的法國,確實一時間震驚了整個世界,頓時黃禍之說乍起,但之后隨著時間的撫慰,西方人慢慢淡忘了,開始有一些馬后炮軍事專家站出來否認法國的失敗,因為法國的失敗,就是整個白人的失敗,其中尤以法國人否認的最為厲害。
他們將失敗的原因,完全歸結于地理劣勢和法國政局的混亂,法國人開始不承認他們在戰場上打了敗仗,他們拿出了大量的數據說話。
海戰的慘敗,他們說被大明擊沉的主要是法國的老舊巡洋艦,法國主力艦則基本完好無損,他們決口不提他們的海軍之所以主力尚存,是因為他們龜縮在峴港一步都不敢出來。
與海軍失敗洗地的蒼白理由相比,陸軍否認戰敗的證據則硬的多,因為他們發現,最后的戰損統計中,大明軍隊傷亡了三十萬人,其中十萬人戰死,二十萬負傷,又有五萬死于傷患,也就是說大明付出了十五萬人的生命;而法國只損失了二十萬人,戰死沙場不足七萬,被俘五萬,負傷八萬人,其中三萬死于傷患。法國總計才死了十萬人,卻讓大明付出了十五萬人的代價,而且這一切都是在法軍兵力遠少于大明的情況下取得的,所以法國陸軍不承認戰敗。
法國人的心態很容易理解,普法戰爭的失敗已經讓他們民族信心大受打擊,被自己壓著欺負了幾百年的德國擊敗,猶如滿清被日本擊敗后的民族心理震動,但現在又被一個東方國家打敗,承認這種失敗,已經是法蘭西民族不能承受之重了。
所以法國大量專家否認是這場失敗是戰爭本身的失敗,而歸因于政治和外交的失敗,猶如一戰之后的德國人始終不承認戰敗,二戰之后的日本人始終不承認敗給中國一樣。
而法國政府出于政治穩定考慮,也大肆鼓吹法蘭西沒有失敗的論調。
法國本身在歐洲的文化影響力就很大,在歐洲輿論話語權的控制中,僅僅不及英國,有強大的影響力,因此法國人的說法在歐洲很流行,那就是法國沒有失敗。
大明確實給了法國人洗地的空間,陸軍因為兵部顧及傷亡,朱敬倫出于外交考慮,不打算徹底把法國趕出交趾支那,他需要法國暫時給越南施加壓力,讓越南更加緊密的向大明靠攏,結果就是陸軍始終都沒有向包圍中的敵人發動總攻。
而海軍的勝利,也遠沒有日本打俄國海軍的勝利那么徹底,因此要讓歐洲人認可大明取得了絕對的勝利,還缺乏說服力。
加上白人至上的種族主義此時正處在上升階段,因此歐洲人普遍不承認大明的勝利。
所以他們盡管震驚了一回,卻也沒有將大明看成能夠跟歐洲工業強國正面抗衡的國家,就算有人認可法國的失敗,也不認可大明的強大,不過是一次失敗而已,英國去攻打阿富汗不也全軍覆沒嗎,比法軍敗的還慘,誰會認為阿富汗是一個強大的國家?
因此他們懷疑大明根本就不敢向美國宣戰。
第一次此時的美國,正處于發展最快的時代,在歐洲引起了強烈的沖擊,在大明之前,歐洲最流行的是美國威脅論。
由于美國受到美國發展速度的沖擊,歐洲輿論界大肆妖魔化美國,早在南北戰爭的時候,就已經十分盛行了。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歐洲出現了“文明沖突論”的理論,鼓吹盎格魯—薩克遜文明和羅馬拉丁文明的沖突。有一本《泛拉丁主義——南方邦聯和法國結盟的必要》小冊子,明確提出三種文明的沖突,“三種力量、勢力和文明在當今得以發展并試圖瓜分世界,這就是俄羅斯的斯拉夫主義,盎格魯薩克遜主義和高盧的拉丁主義”。法國是羅馬拉丁文明的代表,英國和美國是盎格魯—薩克遜文明,美國主要代表盎格魯薩克遜文明不良的方面。
此時還出現了“邪惡軸心論”理論,聲稱林肯跟俄國沙皇合作,形成了世界邪惡軸心,因為當時俄國支持林肯打南方,而這時期的歐洲主流輿論,認為沙皇俄國是世界上最邪惡的國家,與他結合就是邪惡的。
南北戰爭之后,美國飛速崛起。美國工業實力迅速超過了所有的歐洲國家,這時歐洲開始擔心美國的威脅。在美西戰爭之后,這股論調終于爆發了出來,1899年奧克塔夫·諾埃爾寫了一本《美國禍害》的書,認為美國“朝著全球干涉主義剛剛邁出了新的一步——在古巴的是一小步,在馬尼拉的則是一大步”,宣揚美國“對舊大陸一直懷有很深的敵意”,這種敵意如今終于爆發出來了。“在全球的各個地方,美國不久將必然與歐洲發生沖突”。
盡管美西戰爭還沒有爆發,但歐洲之前對歐洲之外的勢力的觀感,主要是擔心美國的威脅,大明還只是一個籍籍無名的古老國家,完全沒有進入普通人的視野中,只存在于專業外交官的檔案里。
同時美國至少是一個白人國家,是盎格魯撒克遜文明的代表,美國歷史上不但多次跟英國交戰而沒有被徹底擊敗,還通過一場南北戰爭證明了自身具有組織大規模軍隊的能力,加上美國多達六千萬的人口,強大的工業實力,歐洲覺得美國的力量遠超大明,所以很懷疑大明真的敢向美國宣戰。
美國同樣有這種懷疑,否則他們的總統不敢冒險簽那個字,哪怕選擇辭職都不會選擇戰爭。
因為在美國人看來,大明打敗法國,雖然證明了自己的實力,可大明是在家門口打敗法國的,美國可不會愚蠢的跑到東方去跟大明作戰,他們不相信大明有能力跨越大洋向美國進攻。
對于除了英國之外的其他國家來說,不管是太平洋還是大西洋,都是一道不可逾越的屏障。
法國跨越大洋去進攻大明,結果疲勞的海軍幾乎被大明摧毀,如果大明也跨越大洋來進攻美國,美國人認為他們有能力讓大明艦隊有來無回,況且他們實在是想不到大明艦隊如何在沒有中間基地的情況下,趕到美國海岸呢。
因此美國政治家們普遍認為,大明最大的手段無非是斷交、撤館,美國損失的最多是一些商業利益,然后他們可以通過跟大明談判,最后給予大明一定的補償,雙方重新恢復外交和貿易關系。
這就是他們的打算。
但距離真的是一個問題,法國海軍的巡洋艦之所以普遍安裝風帆,就是因為顧及到遠洋航行節省燃煤的考慮,事實上全世界的軍艦,除了英國完全拋棄了風帆之外,其他各國都保持著風帆的設計,美國軍艦有風帆,德國軍艦有風帆,俄國軍艦也有風帆,就是大明之前的軍艦也大多帶有風帆。
之所以在跟法國戰爭期間建造的新艦沒有風帆,第一因為大明海軍軍官主要出自英國的軍校,受英國海軍作戰理論影響,認為純蒸汽動力戰艦對風帆戰艦用夠更大的優勢,第二則是當時大明對于能否戰勝法國海軍嚴重缺乏信心,畢竟當時的法國海軍對大明來說,實在是太強大了,要對抗世界第二大海軍,大家都認為應該抓住任何一丁點微小的技術優勢,所以全面采用了英國軍艦的設計。
但純蒸汽動力的主力艦隊,大大影響了續航力,雖然大明的主力艦,在滿載裝煤,低速巡航情況下,理論上續航力高達5000海里,但依然無法跨越超過6000海里的太平航航道,而且這只是理論續航力,戰爭中不可能保證理論狀態,就是安全狀態下也不敢保證,因為軍艦一旦出港,就要對抗海上的風浪,不同風向都會對鍋爐的燃燒效率造成影響,因此大明艦隊開到美洲海岸,至少需要一次加煤,安全情況下最好能進行兩次加煤。
至于駛往美洲的航道,大明海軍倒是十分熟悉的,因為大明在美洲有一個阿拉斯加殖民地,海軍在哪里駐扎著一直小規模的分艦隊,冬季之前會南下過冬,另外救災期間,大明大量的商船也行駛過中美航線。
既然掌握了這條航線,那么浩瀚大洋也就不算什么障礙,只是麻煩一些罷了。比如需要在日本進行停靠一次。在東京進行加煤,或者在函館進行加煤更好,一次就能直達美洲。
可問題是,一旦戰爭爆發,日本會不會受迫于中立法,禁止大明艦隊進入日本港口呢。
就好像法國艦隊從歐洲趕往越南,當時英國港口都沒有允許法國海軍進駐。而大明卻在暹羅尋找到了港口的支持,取得了巨大的戰爭優勢。
因此取得日本的支持,允許大明艦隊利用日本的港口,對于這場戰爭來說,將會相當重要,這一切就需要外交手段來達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