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小說

第四十八章 過河拆橋

裴通說你們就是一羣廢物點心,白白頂著個裴姓,在胡朝治下,瑟縮如同麻雀,唯求自保;等到國家收復河東之後,也將不出一兩個才傑之士來,只能供輸些糧秣,等若普通平民。你們有什麼功勞可言了?如今大司馬雄霸天下,你們倒跳出來想要雞犬升天了,世間哪有這般美事!

裴碩真是有苦說不出……裴氏一族的精華,都在裴茂子孫,自從喪亂以來,是死的死(如裴盾、裴苞、裴邵等),逃的逃(如裴該、裴嶷、裴粹等),留居聞喜本家的,本來就是些疏族子弟,歷來教育資源是絕不會向他們傾斜的,怎可能再出什麼才傑之士?就好比農夫辛苦耕織以供養官吏,完了官吏指斥農夫不肯向學,幫不上忙,這也太過分了吧!

只是裴通雖然仍稱其爲“叔祖”或者“公”,語氣卻咄咄逼人,加上本身就在逃亡的那羣人中間,是既得利益者,裴碩就不便直言辯駁啊。那要怎樣才能打消對方收拾族人的妄心呢?老頭兒不禁面露哀慼之色。

裴該之所以派裴通過來,而非同姓他人,自然是經過反覆考量的。換了旁人,手段如何暫且不論,說話就未必能比裴行之更衝。

一則,裴通才具中平,但實爲能言善辯之士,這點裴該於徐州初會這個從弟的時候,就已然有所瞭解了;二則,裴通少歸聞喜,對族人都很生疏,裴碩就打不出什麼感情牌來;更重要的,裴通與關中其他裴氏子弟不同,他是庶出,向來爲其父兄所輕,但並沒有因此而變得畏畏縮縮,反倒極有野心,甚至於好爲大言。

說白了,裴行之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爆發戶嘴臉,這路貨對上桀驁,對下蠻橫,最擅長暗中圖謀尊貴者,而明著狂踩底下人啦。則把他放到一羣名位遠遠不如,血緣比他還疏的族人中間,他有可能在裴碩的親情攻勢下心軟麼?

於是裴碩的哀告,反倒更激發了裴通的倨傲之氣,當即明言道:“我既守牧聞喜,必當梳理戶口,重整田賦。自永安(指晉惠帝永安年號,劉淵於永安元年起兵、僭號,進而奪取河東)以來,縣中編戶、田土,多入裴氏私門,今既承平,總應當吐出來了吧?!”

裴碩苦笑道:“不敢欺瞞,這十餘年間,裴氏確實收聚了不少的饑民,充爲奴婢、佃客,也因此而購得一些田土。然而在在皆有文契,合乎律法,還望縣尊明察……”我們是合法蓄奴,合法買田的,怎麼可能平白無故地吐出來呢?

裴通冷笑道:“胡寇治下的文契,豈可算數?”

裴碩反駁道:“此乃朝廷棄河東,非我等自迎胡寇,其間文契,豈可一概作廢?且止河東一郡,大族數十,多有此事,難道縣尊皆欲橫奪其田產、奴婢麼?”你就不怕因此而鬧出亂事來?!

裴通咧嘴道:“別縣之事,自然不論,我今守聞喜,則縣中之事,由我而斷!”

這年月墨授長吏的權力是很大的,只要不違背朝廷基本法度,也不違背常情、常理,自然可以出臺各種地方性臨時措施,而一般情況下,朝廷只看結果——要是因此鬧出事兒來,哪怕你一板一眼執行朝廷法令,也要受責;倘若太平無事,隨便你在地方上怎麼搞,朝廷是懶得理會的。

那麼裴通說在胡漢統治時期的所有文契一概作廢,甚至於這段時間內所新佔的土地、奴婢都算“逆產”,理當加以沒收,在理論上是說得通的啊。至於如此施政的結果如何……聞喜縣內勢大的只有裴家,此令不涉及別縣,則河東其他家門正當初復之際,不會有誰敢站出來爲裴家站腳助威吧?

裴家單獨鬧事?恐怕大司馬就等著你鬧事好收拾呢!至於裴通,他是大司馬的從弟,又姓裴,說不定事後不但不會受到指責,反倒會留下“大義滅親”的美名。

更要命的,原本被裴碩引爲奧援的汾陰薛氏,早已執恭順之態,再難指望……

……

此前,裴該任命李容爲河東郡守,要他設謀打壓和削弱境內豪強,李仲思主要的手段,就是分化瓦解,利用各家族內部的矛盾,使其主要支系分爨。雖然僅僅半年多的時間,收效已然頗爲顯著了。

然而有兩個家族,李容暫時還不敢觸碰,一是裴該出身的聞喜裴氏,二就是汾陰的薛氏。薛氏武力之強,爲河東各家之首,李容唯恐一招不慎,會逼得薛寧造反,由此境內再起波盪。而只要薛、裴兩家不動,其它家族就沒有膽量鬧事。

薛寧此前跟從甄隨北上平陽,參與了平陽城下大戰,戰後即被裴該帶回長安。由此將他與薛氏本族隔離開來,趁機就暗示薛寧:薛氏強盛,於國家非福也。

地方豪族必會侵奪官家權柄,甚至於割據稱雄,此乃自然之理,從前漢開始,地方官打壓豪族,乃至於破家滅門,就屬於政治正確的舉措,只要不引發大的動亂,朝廷必然支持。唯自東漢以來,經學世家勃興,往往在朝佔據要職,倚爲靠山,在鄉則僞裝溫文爾雅的嘴臉,不再明著對抗官府,而慣於暗中拆牆角,地方官無奈之下,才只得聽之任之。

這就是世家政治的由來。說白了,若不靠儒學興家,並以此求仕,純粹的地方豪門是沒有前途的。正如汾陰薛氏,族無儒者,朝無顯宦,純靠武力起家,就更類似於前漢的那些地方豪強,由此遭到現政權的打壓,其他什麼裴氏、呂氏、柳氏等等,必無兔死狐悲之嘆,是絕不肯爲其喊冤啊。

故而裴該一暗示,說薛氏過盛,行臺內部常有壓制之言,而且如今薛濤未死,已落我手,你要是不聽話,我可以問問他是否肯聽話……薛寧身在裴營,任人魚肉,當場就慫了,急忙痛哭流涕地向裴該表忠心,懇請指點薛氏一條活路。

裴該就此說了,你既入我麾下,大可建功立業,青雲直上,還有必要私掌那麼強大的武力麼?即命拆除包括薛強壁在內的所有塢堡,並將薛氏強兵三百餘人納入大司馬三軍體系,遷其妻孥入於關中,入籍並給授田土。如此一來,等於基本上把薛家的武力給收編了。作爲酬答,則授薛寧上尉銜,給號虎牙將軍。

留居汾陰本籍的薛家就此勢衰,再難作爲裴氏的奧援,因而如今裴通說要沒收裴氏十數年間所得田地、奴婢等,威逼之下,裴碩才無計可施,只得一個猛子紮在地上,連連叩拜:“此事萬萬不可,還望縣尊手下留情啊!”

裴通就看著對方磕頭,一連磕滿三個,這才裝模作樣伸手拉扯:“叔祖何以如此啊,豈不要折殺孫兒麼?”隨即便道:“新佔田土,必沒於官,否則我無法治理一縣;至於奴婢、佃客……倒還有可商議處。孫兒有一計,未知叔祖肯聽從否?”

裴碩心說來了,就等你這句話呢。

他也知道裴該、裴通圖謀本族權柄,蓄勢已久,肯定不會分家、沒收財產這麼簡單粗暴。對方必定要先以暴烈之政來恐嚇、壓逼自己,最後纔會圖窮匕見……

“願聞縣尊之教。”

裴通面色略霽,又再一副推心置腹的表情,緩緩說道:“我之所願,自裴氏析出田土、民人,使縣政可爲;公之所願,使裴氏仍據良田、美宅,族人皆得溫飽,家業由是而復興。可以這樣說麼?”

裴碩微微頷首:“大致如此。”

裴通說好——“新收田土,必須歸之於縣,但可易以別處。所養奴婢、佃客,可少數歸之於縣爲編民,其餘仍爲裴氏族人所有,隨之徙往別土……”

裴碩聞言,不禁微微一愕:“縣尊所言別土,是指……”

“大司馬行臺長安,總統雍、秦、涼、樑四州,及河東、平陽二郡事。河東、平陽,戶口稍繁,關中之地則徒餘千里沃土,百姓存者寥寥。大司馬常以之爲憾,不便耕織積聚,以大募兵,東定羯患。則不妨將族人之半,遷於關中,授以田土,常拱衛大司馬之側,可使裴氏東西兩旺。

“叔祖,從來國家愈大,邊遠難制,必須分封子弟;宗族亦然,唯有枝繁葉茂,其根方始能深。試問,若裴氏唯居聞喜一地,則胡寇之來,大司馬與我等必將罹難,安有復興之望啊?或昔日胡寇悍然發兵,滅我族而伐我柏,裴氏又何在啊?”

裴碩沉吟良久,默然不語。

他基本上明白了,裴該是想在關中自己根基最牢固的區域,別立一家裴氏,則聞喜雖然是祖宗廬墓所在,最終繁盛的卻會是關中之裴。這倒也並非不能考慮的建議……而且估計對方不是建議,是命令。

裴碩擔心的是裴氏敗落,但理論上只要裴該權柄不墮,就算聞喜本家全都死絕了,裴氏亦遲早復興。那麼你裴該覺得聞喜本家不可靠,既難以把控,又派不上什麼用場,光留個祠堂、祖墳就足夠了,還不如別立裴氏,由此直接篡奪……不對,是復取宗族之權柄,也在情理之中啊。

只是其實,我是打算拱手交權的……奈何你們不信……

——當然啦,裴該並非不信,他的主要目的是弱化裴氏宗族,起碼將之析分,分而使弱,對此,無論裴碩還是裴通,全都猜不到點兒上。

於是裴碩反覆思忖之後,就理論上認可了裴通的說法,但仍然哀求道:“故土難離,關中雖有沃土千里,奈何並非祖宗產業……實不知當命何人遷往關中,且欲遷其半,未免太過……”

二人商談良久,討價還價,最終決定分三成裴氏族人——大概連男帶女加老弱是一千多人——及相應奴婢、佃客,遷往關中去安置。至於具體落實到哪些人頭上,裴通說了:“叔祖久執族政,自然由叔祖判定,我是不便越俎代庖的。”

裴碩又有點兒瞧不明白了。他心說遷徙是件苦事——雖說貼近大司馬,將來有望興盛,終究不知道是猴年馬月的事情了,有幾人目光能夠如此長遠啊——我還以爲你們會把我和親近我的門戶西遷呢,結果你們把權力又交回到我手上……那我當然把不對付的那些人給轟走啦,比方說這幾天跑去找你告刁狀的,我雖然不加攔阻,但別以爲我不知道都有誰!

再一琢磨,或許這正是大司馬之本意,就是要讓那些跟我不對付的傢伙入居關中,成爲其基本盤;至於跟我親近的同族,他大概並不怎麼放心……

裴通與裴碩商議既定,便即返回了縣署,數日後遣小吏來,把官府想要收回的田土,開列一單,還要求釋放奴婢、佃客近千人,限定開春前必須交割完畢。而裴氏族人,也須在臘月中啓程上道,這樣到了關中,才能夠趕得上春播。

裴碩不敢怠慢,果然挑選了三分之一的族人,並相應佃客、奴婢,以財物收取他們的房屋,然後勒逼上道。衆人扶老攜幼,坎坷而行,於路慟哭,個個恨裴碩切齒,自不必論。

這些裴姓子弟來到關中後,即在雍州刺史裴粹的主持下,各按丁分給土地一百到二百畝不等,奴婢釋放其半,及佃客也皆按丁授予五十到百畝不等的土地;但不使聚居,而散處於京兆、扶風、馮翊、始平、北地五郡國之中。

這是裴該的吩咐,但裴粹並不明晰裴該真意,於是暗做手腳,將裴氏族人大半留居於渭水河谷,給予良田,以拱衛行臺所在的長安城。就此而歷十數年,京兆裴氏蔚然大興,其顯赫更凌駕於聞喜本家之上。

與此同時,關中釋放了第一批二百餘戶屯民,即於聞喜縣內分給田土,裴粹又趕著他們上道,去交給兒子裴通,以耕種從裴氏本家析出來的多餘耕地。

這一系列替換行動全都完成之後,裴通乃再次駕臨本家,即宣裴該之命,讓長老裴桐暫理族事,然後把裴碩也給趕到關中去了……是爲“過河拆橋”之計。

第二十三章 建康密信第四章 晉王和代王第四十四章 龍喉下有逆鱗第十七章 華軍的新谷第四十章 各有稻粱謀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十八章 鎮胡碑第二十五章 帛屍梨蜜多羅第十二章 新空氣第六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九章 排是啥咧?第五十一章 謀逆名單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六章 唯恐不能全身第七章 胡信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五十一章 謀逆名單第二十六章 接招第十二章 激鬥(下)第三十一章 馬後炮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七章 支屈六的最後奮戰第五十四章 天必佑自強者第二十五章 龍套的漂流奇遇(六)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十六章 病倒第二十九章 萬櫓千帆第十一章 許昌城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三十三章 朕爲解戰袍第十三章 河北之戰第二十四章 酒宴第四十二章 漏網之魚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五章 日心說第十七章 如雷如霆,徐方震驚第二十七章 扶危定傾第十二章 新空氣第三十二章 遊散第十六章 災星第二章 風調雨順?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三十二章 虎踞朝歌第十三章 試探第二章 猛虎脫柙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三十章 觀星第三十五章 大雪第五十四章 破裴氏而伐裴柏!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四十九章 舊奴第二章 運籌第四十章 頻陽軍議第三十八章 歿於未生之際第一章 迎駕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二十章 民不可輕也第五章 爆兵第九章 吉錢第六章 逃亡第八章 失策第五十七章 兄不友而弟不恭第十六章 敖倉不是烏巢第二十九章 前倨而後恭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五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四章 斷臂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第五十一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沉醉第三十五章 何以東向第四十四章 最好阿叔做天子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四章 繼嗣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第二十九章 風起於青蘋之末第三十二章 試探第三章 因商爲間第二十五章 十六字真言第十七章 大號和乳名第三十三章 裝慫不易第十六章 救難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四十九章 破賊第五十章 去摘鮮果兒第四十一章 司馬睿的哭訴第二十二章 遊山賞花之戰第三十八章 鴻門宴第二十一章 脫身第三十一章 馬後炮第四十四章 醫者第三章 竊書第二十一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
第二十三章 建康密信第四章 晉王和代王第四十四章 龍喉下有逆鱗第十七章 華軍的新谷第四十章 各有稻粱謀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十八章 鎮胡碑第二十五章 帛屍梨蜜多羅第十二章 新空氣第六十二章 勢如破竹第九章 排是啥咧?第五十一章 謀逆名單第三章 唯死而已!第二十章 運籌帷幄第六章 唯恐不能全身第七章 胡信第四十四章 軍謀第五十一章 謀逆名單第二十六章 接招第十二章 激鬥(下)第三十一章 馬後炮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二十七章 支屈六的最後奮戰第五十四章 天必佑自強者第二十五章 龍套的漂流奇遇(六)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十六章 病倒第二十九章 萬櫓千帆第十一章 許昌城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三十三章 朕爲解戰袍第十三章 河北之戰第二十四章 酒宴第四十二章 漏網之魚第二十三章 模棱兩可的情報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五章 日心說第十七章 如雷如霆,徐方震驚第二十七章 扶危定傾第十二章 新空氣第三十二章 遊散第十六章 災星第二章 風調雨順?第二十八章 君之視臣如土芥第三十二章 虎踞朝歌第十三章 試探第二章 猛虎脫柙第二十二章 被自盡第三十章 觀星第三十五章 大雪第五十四章 破裴氏而伐裴柏!第二章 剛硬的寡婦第十四章 分守河內第四十九章 舊奴第二章 運籌第四十章 頻陽軍議第三十八章 歿於未生之際第一章 迎駕第十六章 大荔奴第二十章 民不可輕也第五章 爆兵第九章 吉錢第六章 逃亡第八章 失策第五十七章 兄不友而弟不恭第十六章 敖倉不是烏巢第二十九章 前倨而後恭第二十八章 內應第五十一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四章 斷臂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第五十一章 南下第六十一章 沉醉第三十五章 何以東向第四十四章 最好阿叔做天子第三十四章 具裝甲騎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四章 繼嗣第四十一章 罪狀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第二十九章 風起於青蘋之末第三十二章 試探第三章 因商爲間第二十五章 十六字真言第十七章 大號和乳名第三十三章 裝慫不易第十六章 救難第五十三章 退避三舍第四十九章 破賊第五十章 去摘鮮果兒第四十一章 司馬睿的哭訴第二十二章 遊山賞花之戰第三十八章 鴻門宴第二十一章 脫身第三十一章 馬後炮第四十四章 醫者第三章 竊書第二十一章 巧婦難爲無米之炊第二十八章 是天災是人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