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到那時,末將將主公的意思傳達給呂布,說是主公愛惜人才,不願與呂布對決生死,有意招攬呂布,並許以高官厚祿,多管齊下,由不得呂布不動心,納頭就拜,投於主公麾下。”
李肅說得頭頭是道,十分篤定,董卓卻不敢茍同,畢竟李肅平時的表現差強人意,遠遠不如自家的女婿李儒,董卓拿捏不定,只好轉而問一直信任的首席軍師李儒,說道:
“文優,文才所說的,此計可行乎?”
李儒早已料到董卓會問,沒有人比李儒更瞭解董卓了,董卓雖表面看起來魯莽,實則多疑、優柔寡斷,尤其是什麼事情都要得到李儒的認可,才覺得踏實。
董卓自小沒讀過多少書,特別信服讀書人所說的每一句話,但董卓對於普通百姓,則視之如草芥,不值一提。李儒本來也在替董卓苦思如何設計呂布,卻是不想李肅比李儒還先要跳出來。
李儒只好先聽聽李肅有什麼高見,結果李肅無非就是憑著與呂布爲同鄉,弄了一個財帛動人心的下策,不過李儒一時之間也想不出什麼妙計,倒覺得李肅所提的不妨一試。畢竟李肅說呂布是一心求官,官欲極重,李儒不瞭解呂布,但對李肅多少還是瞭解的。
李肅這算是推己及人,明明是李肅一心求官,想借著呂布上位,升官加爵,卻是先給呂布扣上帽子,說呂布乃是重利忘義之人,既然李肅有心想搶李儒的謀士位置,那李儒自然不會放過李肅,已是準備給李肅設坑了。
無論李肅此去是什麼結果,都不會好結果,當然前提是董卓聽了李儒所說,同意派李肅前去勸降呂布,李儒朝著董卓點點頭,說道:
“主公,文才果真有大才,此計若可行,主公又得一大將,必將如虎添翼,如魚得水。依儒看來,主公志向遠大,氣吞萬里,既然我軍兵出涼州,實爲有意蕩平天下,如今爲了過呂布這一個坎,主公又何必在惜一匹好馬,若是有朝一日,主公席捲天下,廣建基業,到時何愁沒良馬錢財。”
李儒早已想好了,就當李肅李文才前去探探路,說不定萬一呂布也是和李肅同一貨色,那到時董卓還真的少了一大敵,況且哪怕李肅真的勸降了呂布,至於所承諾的官職,還不是董卓一句話的事,意念之間,給還是不給,很容易被左右,李儒再在旁邊吹吹風,必將讓李肅竹籃打水一場空。
要是呂布識相,並沒有中了李肅的拙計,那李儒更是大行方便,直接向董卓言明李肅辦事不力,且害董卓損失赤兔寶馬,錢財無數,到時董卓還不得憤怒的將李肅給撕了。
自從當了董卓的女婿兼幕僚之後,李儒的大腦就從沒停歇過,很多人都以爲李儒是憑著董卓的女婿身份,纔有如今的地位和權威,其實不然,董卓又不是隻有一個女婿,參照牛輔,無非就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大將罷了。
但李儒不同,李儒混出來了,董卓軍中李儒這個軍師差不多就如主公董卓一樣,擁有生死大權,一言定生死。董卓得到李儒的同意,既然李儒都覺得沒問題,在座的各人肯定更加提不出任何建設性的意見了。
於是,董卓假裝巡視一下四周,然後便大拍案板,一錘定音地說道:
“文才大善,今日方知文才居然胸懷大才,是老夫平日疏於挖掘,少於發現了,幸虧今日有呂布之事,我等方知文才也是老夫的子房也。”
“莫說是一匹赤兔寶馬,縱是再多的要求,老夫都會同意和贊成,文才且放心前往敵營勸說呂布來降,老夫再給文才以黃金一千兩、珍寶明珠一百顆、玉帶一條,以作文才便宜行事之需,還請文才用心,倘若事成,文才就是大功一件,到時歸來,老夫親自爲文才設宴慶功,痛飲一宿,不醉不歸。”
董卓還真的不太在意好馬和錢財,畢竟在西涼過習慣了,沒戰馬?容易,廣大的草原之上,那麼多部落,搶搶就有了。沒錢財?容易,攻下了草原上的部落,部落的財富自然充爲己有,且能將那些戰俘充當爲奴隸,賣到各個需要並且願意花錢購買的地方。
董卓能夠同意李肅的要求,李肅內心一喜,原本還以爲董卓最多隻願意讓出一匹赤兔好馬,畢竟西涼的戰馬並不少,赤兔再好,也只是一隻戰馬,對於缺少戰馬的荊州軍來說,是稀罕物,但對於西涼軍來說,倒不是什麼重要玩意了。
李肅知道赤兔馬是志在必得,但完全沒想到董卓這麼豪氣,居然也願意拿出大量的錢財,用來招攬呂布,這一點令李肅完全沒想到,西涼軍的吃相,李肅比誰都清楚,個個都恨不得將別人的財富掠奪走,化爲自己的。
李肅知道西涼軍在大草原居多的涼州,早就習慣了這種以搶奪爲主的狼性軍紀,要想從董卓身上摳出一大筆錢財,還真的不敢想,想不到董卓竟然會不顧心疼如割肉地給李肅這麼多東西。
有那麼一瞬間,李肅都想趁著董卓軍現在信任有加,騎上赤兔寶馬,帶上錢財,潛逃走算了,反正有這些東西,李肅去投靠任何一方勢力,都會得禮遇和重視,最不濟李肅憑著這些財物也能過好一個富足的下半生了。
不過,這種念頭很快就被李肅給打消了,畢竟李肅始終不如李儒,李儒早就算死了李肅,李肅纔是真正的官迷,只爲升官,寧願放棄大量的錢財,李肅只要感到有一絲絲往上爬的機會,就不會貪墨董卓的任何一點錢財,況且李肅可是寄希望於勸降呂布成功之後,能夠得到董卓的大肆封賞。
於是,主臣皆很爽快,董卓讓軍中將李肅所提的,並且董卓主動給的都速速準備好,李肅一臉喜色,拿了東西,牽著赤兔就直往呂布的軍營而去。
在巨大的誘惑之下,李肅倒也算是好漢膽色,以一介文人前去敵軍軍營之中,面對呂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