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傳來馬蹄聲和行人的說話聲,兩人才停止辯論。把各自馬喚過來,從包袱拿出烙餅和水袋,吃喝起來。
黑駒很聽話,聽到新主人的聲音,馬跑了過來。
方基石見黑駒身都是他抽的傷,很是心疼。吃過早餐,他并沒有急著走。而是!在小樹林的地面尋找起來。
初春的季節,有很多草藥都還沒有長出來。不過!憑著豐富地經驗,他還是找到多種治療傷科的草藥。把草藥洗凈后搗碎,敷在黑駒的傷口。小的傷口,只能用草藥的汁抹一下。
草藥抹在黑駒的傷口,黑駒渾身不由地顫抖著。可見!草藥是有藥性的,它感覺到了痛。
黑駒是一匹烈性馬,很通人性。它雖然被打得屈服了,很害怕這個新主人。可它心里明白,這個新主人對它的好。
端木賜見他的黑駒被方基石給馴服了,心里很是舍不得。見黑駒身的傷,心里很難過。真的!好馬跟真心朋友一樣,是很難得的。這樣地一匹烈馬,以后可能很難再遇到了。
有了端木賜這么一個伴,加黑駒的身有傷,方基石沒有快馬加鞭,與端木賜兩人正常地行走著。
今天的孔子,應該不在魯國了,應該在宋國的地盤了。只要出了魯國地界,孔子安全了。所以!兩人都不再為孔子擔心。
到了宋國境界,孔子不用再日夜趕路。所以!兩人判斷:出了魯國到宋國后,孔子下午可能要找一家客棧先住下來休息。季桓子給他的時間,他只能日夜不停地往宋國趕,趕了兩夜兩天的路,肯定是要休息的。
經過一天一晚的追趕,兩人第二天午出了魯國地界,到達宋國。進入宋國地界后,打聽起來。結果!讓兩人很失望,硬是沒有打聽到孔子一行人的下落。
這樣接連走了三天,都沒有打聽到孔子的消息。到了第四天,兩人也懶得打聽,直接往孔子的祖籍丘城奔去。
到了孔子的祖籍一打聽,兩人更是傻了。沒有孔子的消息是小,孔子祖籍的人還反過來向他們打聽:孔子到底怎么了?
孔子墮三都被貶的事,不知是誰傳過來了,家鄉的人都很關心。
方基石和端木賜兩人也說不清楚,也不方便說,只得含糊應付。最后!來到亓官氏的娘親。方基石以方勤的名義給亓官氏娘親人買了禮物,在這里住了一個晚。第二天,兩人匆匆地往回趕。
兩人商量了一下:白天分兩路走,晚在一起會合,互換信息,再商量一下明天的行程。
又接連走了幾天,硬是沒有半點關于孔子的消息。這四個大活人,到底到哪里去了呢?難道?他們沒有離開魯國?在魯國境內被季桓子派人暗殺了?
不可能啊?以子路的武功,最起碼是可以逃生的。孔子表面是個人,可他也不是純粹地人,也會一些武功的。
孔子的劍術很好,作為防身之用,還是可以的。孔子的拳腳功夫,雖然練出來樣子很難看,可他的個子大、力氣大,也不是一般兵士能收拾得了的。要是你把他當人對待,一定會吃虧。
兩人又回到宋國與魯國邊境,仍然是一點消息都沒有。方基石不放心,讓端木賜騎黑駒原路返回,到曲阜城去打聽一下,是不是季桓子派人把孔子四人給暗殺了?他不方便回去,擔心季桓子派人跟蹤他。
“我?我?”端木賜支吾道:“我的時間不多了,我要回家。家里還有一趟出遠門的生意。”
“你是害怕季桓子殺了你吧?”
“不是!真的不是!”
“那好吧!你有事你先回吧,我親自回去!我這不是?”方基石解釋道:“我怕是我們與孔子他們走錯過了路,我要是回去了,季桓子可能會疑心:是不是我與孔子有什么陰謀,才回來的。還有!要是季桓子真的殺了孔子,也一樣要對我的家人下手。所以!我不方便直接回去。”
要是真的那樣地話?他非得回去報仇。只是!不能這么大搖大擺地回去,而是!要私密地回去,神不知鬼不覺。要是季桓子對你下手了,你這樣回去等于是送死。
要怪怪,古代的信息太落后了。你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往往被別人暗殺了你都不知道。
沒有辦法,方基石與端木賜此分手。端木賜往老家去了,他偷偷地回來。為了防止意外,他沒有敢白天行走,都是晚才走官道,策馬狂奔。
回到曲阜城,并沒有打聽到有什么意外,方基石這才放心。
這天晚,他偷偷地來到孔子家,想看看亓官氏。結果!卻發現孔鯉和方勤都在家里。
這讓他感到意外:季桓子竟然把兩人給放了回來。
季桓子為了搞表面形勢,不得不把孔鯉放回來,讓孔家學堂恢復正常。不然!孔家學堂停課了,會遭受魯國輿論譴責的。
女兒、女婿都在家里,另外!家里還有學生。方基石頓時顯得很難為情,只得過來找女兒,讓女兒方勤去把亓官氏叫來。
雙方把信息溝通了一下,這才判斷:孔子沒有去祖籍那邊,很可能是去閔子騫家了。也有可能?去了子路妻子的娘家。
得知家里并沒有發生變故,方基石這才放心。為了不引起季桓子的懷疑,他連夜又出了城,再次往宋國去了。
子路的情況,方基石還知道一些。可自從子路跟隨孔子后,他很少與子路來往了。所以!現在的子路,他也不是太熟習。至于閔子騫,他更是不知道有這么個人。顏回,方基石也不熟習。
總之!孔子的學生太多,他哪里都認得。他與孔子在一起的時間,孔子的學生都是自覺地退到一邊去,不過來打擾的。所以!他對這些學生不了解。
經過這么一折騰,再次來到宋國,已經是一個月后的事了。也是說!他與孔子相差一個月的時間。
按照亓官氏提供的地址,方基石一路找了下來。很快!打聽到了孔子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