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大哥寫信,請朝廷助我。”劉琨頭也不回得走了。
如佳暗歎:“如果劉聰沒有遇上北宮純,而去鬧一鬧洛陽,朝廷或許會重視劉淵。”
如佳正要把桌上飯菜撤下,溫嶠卻蹦了進來。一看桌上佳餚,也不管是誰的筷子,拿起便吃。沒幾下,將一整盤烤肉吃淨。
如佳笑著說道:“慢點!”
溫嶠吃完,擦乾嘴,從懷中拿出一面古鏡,遞與如佳。歡喜的說道:“這古鏡是我從劉淵臥室中得到的,就爲送給姨母大人。”
如佳一邊接一邊說:“恐是掠來的吧?你姨丈不準掠奪敵人財物,你不知道嗎?”
溫嶠只是嘿嘿的笑。
如佳拿到手中觀賞一番。此鏡不但是玉鑲金做,做工還非常精緻。
“這是古董!”溫嶠猜如佳一定很喜歡。
如佳一聽古董,心中一驚,瞬間腦中想到很多事情。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硯秋,有齣戲叫《玉鏡緣》,內容正是溫嶠拿古玉鏡做聘禮,迎娶表姐的事。古代女人嫁了人都不知新郎是誰,溫嶠也有意瞞著本就屬意表哥的新娘子。進了洞房,掀開蓋頭,新娘大喜,哭著說:“我還以爲嫁個老頭,原來是你。”成就一段佳緣。
如佳想起這些,就又把玉鏡還與溫嶠。笑盈盈的說:“我的外甥也該娶親了吧?你還是把這古鏡送給你的心上人吧。”
漢朝人就有蒐集古董的興致。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漢武帝的叔叔樑王,曾得到一個古樽,好像就是一個遠古的酒樽。認爲是無價之寶,就立下規矩,珍藏不可示人。只有上一代死了才能傳給下一代。結果他的兒子死了,老太妃還沒死,還珍藏著不與子孫看。孫子劉襄當上樑王,很寵老婆。老婆非要看一眼這個小酒樽。軟磨硬泡之下,太妃拿出給她看。誰知小王妃竟拿了不還(何必,早晚是她的)。老太妃大怒,告到武帝那裡。武帝爲給叔母出氣。竟下令殺了小王妃。
五月,涼風習習,劉輿拿著劉琨的信,連看三遍之後,搖著頭將信扔到書桌一角。劉琨請與朝廷共同出兵討滅劉淵,可是石勒將河北鬧得雞犬不寧,剿滅石勒成了朝廷首要之事。
原來王彌大鬧中原,兵攻京師,使劉淵認爲天下有變。派劉聰南助王彌,劉景北攻劉琨。石勒東進冀州。前二路都已敗歸,可是石勒卻在冀州打開生面。
石勒再攻常山,果然非常順利。三月末,饑民又起,有很多都是石勒這兩年的老部下。石勒在常山很快就吸收了上萬流民。石勒的老上級公師藩和汲桑都已戰死,這次石勒終於熬成了頭領。
石勒總結幾年來的失敗經驗,認爲公師藩和汲桑敗在過於留戀城池,佔住鄴城就想留下來稱王稱霸,使晉室援軍可以很輕鬆的找流民武裝決戰。而流民就應流動起來,儘量避開大晉主力。
石勒攻下常山,殺死官員。將城毀去,搶走糧食,帶不走的糧食燒掉。轉而再攻黎陽,又是這一遍,再轉去進攻冀州治所信都,還是這一遍。
大晉在河北有王浚鮮卑騎兵。有乞活軍,但是都抓不到石勒。你來了,他走了。石勒在河北鬧得風生水起,震驚了所有“名家”。
如佳對劉琨說:“石勒比劉淵的危害還要大。其毀去城牆,使下次進攻更加方便;燒掉帶不走的糧食。使饑荒更加加重;到處流竄,使農業生產受到重大打擊。其以流竄爲方針,以破壞爲目的打法是農業社會的致命傷。”
她還舉漢初三將之一的彭越爲例說:“彭越並沒有多少精彩的仗例,但是其貴爲漢初三將,卻與韓信、英布並列。就是因爲其對中原巨大的騷擾作用。項羽一打他,他就跑,項羽一走,他就到處攻城拔寨,使整個中原混亂不堪,處處起火。”
必須說明一下,石勒這種以破壞爲目的的打法,一直到三年之後,想獨立爭霸天下時纔算結束。他使中原長期陷入民亂之中。
劉淵派出三軍,石勒一軍只是偏師,沒想到主力全敗,而石勒卻能大鬧河北。而且軍衆還越聚越多,真是大出意料。
劉淵敏銳得看到石勒這一戰法對大晉的破壞性,正好他身邊還有一支更猛的中原餓虎,那就是王彌。於是就毫不猶豫的贊助王彌,命其再闖中原。
石勒在鄴城一帶,鬥了四年,可他從來不是首領,可是王彌這三年來一直是中原匪首。三個月之前,還剛剛橫掃三千里,圍攻京師。再加上他又是漢人,其在流民中的聲威遠超石勒。就是在他沒有活動過的鄴城一帶,也有聲望。王彌來到鄴城與石勒共同作戰,很快他的部衆竟比石勒還多。
滅西晉者,王彌、石勒。當然這只是外因。
王彌、石勒流竄作案,瘋狂破壞,又躲避晉軍主力,流民吃喝多,打仗少,人數急速暴增,兩支匪徒部隊很快都有二、三萬人之多。到後來,圍剿他們的乞活軍都需要回避他們了。除了幽州王浚的數萬鮮卑騎兵,其它刺史、太守,包括人馬上萬的乞活軍,都不敢單獨與王彌、石勒接戰了。
劉琨夜襲匈奴劉淵左國城,使劉淵憂心重重。稱王三年,劉淵連個真正的都城都沒有。幸虧劉琨是自己來,要是帶上北邊拓跋騎軍一起來,豈不要將自己一鍋端了?要知從前司馬騰攻左國城,都是以拓跋騎兵爲主力。由於劉琨給予劉淵的壓力遠比司馬騰大得多,劉淵匈奴四部要站住腳,需要一個堅固的城池,而且這事還非常急,成爲劉淵的頭等大事。因爲漢民素來喜歡秋收之後,農民閒下來再打仗。所謂沙場秋主兵,劉淵認定劉琨到九月之後還會來攻打自己。壓力之下必須奪一雄城。劉淵暗下決心。
石勒和王彌在鄴城一帶的成功,大大刺激了劉淵的雄心,使他有了大幹一場的勇氣。劉淵召來劉聰、劉曜、劉景、陳元達,衆人商量方針對策。
鋼指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