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農業部制定的西北地區農牧業發展大綱,請皇上審閱。”岑天時將手中農業部製作的大綱遞給李玄清點點頭道:“總體的意思是農業部準備在西北開展大規模的屯墾以此來支撐西北的發展,未來西北人口的增加提供糧食基礎。而且民政部也參與了其中,楊秋他們制定的計劃就是將西北的人口比例稀釋,將陳凡那邊俘虜的大隊戰俘全部移送西北,然後將西北那邊的戰俘調到東北或者三韓,二者對調。”楊秋的辦法其實在前代也有,因爲西北人口成分複雜,加上也主要集中在各綠洲草原地帶,百姓也都過著遊牧的生活,人口追逐水草而居,多民族居住區域犬牙交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且還有不斷從東西兩面遷徙過來的部族加入其中,所以整個西北大小部族只怕不下兩百多個都不止,而其中較大的回鶻、葛邏祿、塞種人、慄特人還有來自遙遠的西方而來的泰西人,加上西北本地的大小各族昭武九姓、鐵勒九姓等等,幾乎就是一個各民族的大染缸,要想在這個區域豎立起大唐的統治,如果沒有屬於自己的民族基礎就算依靠武力取得一時的輝煌只怕只要中原王朝稍微一式微又會走回以前的老路。以前的漢代加上之前的唐代中原王朝在西北都成功的站住了腳,而且威風凜凜軍旗所致所向披靡,但是等到中原王朝陷入內亂,西北這邊很快就因爲得不到中原的支持而徹底喪失統治權。再聯想到後世此地的人口比例李玄清是下定主意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所以王靖宇和楊秋聯手製定的這份西北農牧業發展計劃與其說是農業的發展計劃還不如說是屯墾戌邊和人口遷徙的計劃,旨在爲大唐在西北的統治夯實基礎的一種措施。
“人口東西對調,這主意不錯啊,那些三韓人離開了自己的故土要想在西北生存只有緊緊依靠我們大唐在西北的政府,這樣一來等於變相給我們增加了自己的民衆,到時候舉政措施稍微傾斜就可以讓他們收心。反過來也是一樣,三韓那邊也必然得到快速穩定。”徐天翔對於岑天時所說的倒是很感興趣,這種類似於摻砂子的辦法就是要將其他部族的人口塞進原本統一穩定的民族構成之內然後通過不斷的分化瓦解取得統治基礎,最後通過同化政策達到自己的目的。
不過李玄清倒是沒有這麼樂觀,要想真正穩定住西北,就必須重新想西北遷徙漢民,否則的話永遠無法在西北取得優勢的統治權。但是漢民和其他民族不同,漢人基本上都是農耕文明,所以要想讓漢民在西北廣泛的生存下去就必須開闢穩固的屯墾區,只有有了穩定的糧食生產區域才能夠養活更多的人口,維護大唐在西域的統治基礎。
“還是要想辦法增加中原移民過去才行。這一點甚至沙洲那邊的漢民都無法取代中原移民對於西北的穩定作用。”李玄清放下農業部的這份發展大綱開始攤開自己之前製作的地圖道:“你們倆看看,西北舊有的農墾區域基本上都集中在這些絲綢之路沿線,比如南線的播仙鎮區域、于闐內部的幾個主要的區域,相對來說比較分散。但是對於北線而言卻情況比較好,依靠天山的雪水灌溉,北線焉耆、龜茲、莎車、鄯善、疏勒等地基本上都有大片的農田,成爲了西北產糧最多的區域。因此我覺得農業部的計劃應該首先確定在這裡,通過軍隊打擊過後民族整合,將這些農業區握在手中,或者是遷徙漢民過去開墾,或者移交給那些親善我們大唐的部族,這樣一來掌握了這裡等於就掌握了西北的糧食命脈。”李玄清的話裡還有一層意思沒有直接說出來,那就是這些地方如果全部交給漢人只怕不現實,但是最低限度是掌握在漢人手中,所以如果把這層意思加到農業部的計劃當中那麼整個計劃也就完整了,這些屯墾區域需要的人口缺口除了漢人之外,更多的還應該是從三韓地區遷徙的人口。
“皇上的意思臣明白,我會讓民政部今年擇機從中原和江南幾省當中抽調二十萬漢民前往西北安家。”岑天時對於李玄清的意思自然是瞬間了悟,所以點了點頭道:“西北那邊的農田什麼的今年的糧食作物已經基本上都種植過了,不過我想我們如果開始土地改革的話那麼還是很有機會將這些農作物連帶著土地都可以分給他們。”
“這樣也好,陳凡那邊的戰俘估計會源源不斷的,正好可以依靠鐵路直接送往西北,倒是省事不少。”徐天翔微微沉吟之後也明白過來了,所以藉著開口道:“農業部的計劃我看是可行的。掌控這些屯墾區,然後以此來梳理整個西北,倒也不錯。皇上我看可以將這份計劃傳給副首相讓他酌情開始了。至少高昌地區那邊可以啓動,焉耆那邊趁著剛剛拿下,周邊大小部族之前聯合回鶻對抗我軍的機會褫奪那些謀逆部族的土地,讓他們遷徙到沙洲,讓沙洲聚集的幾十萬漢民部分遷徙過去。”
“這件事拓跋思諫已經在做了,高昌那邊已經在著手和沙洲兌換人口。”岑天時笑道:“而且因爲高昌靠近沙洲較近,而且交河城地靠大澤,農業發達,境內有著大批量的漢人,所以高昌地區漢化的程度其實難度很小,而且經過哈穆德這一戰的清洗,回鶻人對於我們現在是又敬又畏,所以各項政策在高昌推行的速度和效果非常好。”高昌回鶻本身因爲統治地域比較小,而且靠近沙洲這個西北唯一的漢民族的地區政權,境內的漢人人數比起其他地區要多得多。這也是高昌回鶻不得不對於境內的其他各少數部族採取了一種拉攏和融合的政策,企圖依靠他們的不斷加入自己來壯大自己。不過在此時卻幫了李玄清大忙,這種已經開始自發融合的民族狀態讓大唐如今執行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此地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在其他少數部族已經開始融合的情況下,有了漢民族的加入等於讓這種民族融合有了新的內涵,也有了引導。所以這也是哈穆德等人歸降大唐之後能夠飛速找到歸屬感的原因所在,此時的漢民族創造的歷史和文明對於周邊的大小部族來說有著致命的吸引力,強盛的文明和發達的文化足夠讓這些在戰場上敗給對方的大小部族飛速主動的融合進來。
“這種辦法在高昌推行起來很快,但是在其他地方未必就有這麼好的效果。”岑天時見到徐天翔有點興奮忍不住苦笑道:“高昌地區是因爲本身就有基礎加上地靠沙洲。說起來張朝奉其實還是做了點貢獻的,至少保存了這塊西北漢人最後的希望。但是其他地方的漢人歷經百年的罹亂,不是被屠殺殆盡就是因爲迫於生計改頭換面變成了少數部族的模樣,改說其他部族的語言和文化,這麼多年三四代人持續不斷只怕他們的後代子孫未必都會覺得大唐纔是他們的源頭和母國了。”說起來這些岑天時就覺得有點憤懣,堂堂漢民後裔如今卻不記得自己的出生地,忘卻了唐言和漢字這讓他如何不心驚?前線拓跋思諫傳回來的彙報當中多有那些漢人血脈變得比起回鶻人還要頑固,堅持認爲大唐來西北是破壞了西北的民族平衡,甚至帶頭造亂。這些人甚至還不如昭武九姓後裔,他們雖然不是華夏血脈,但是在艱難困苦當中卻始終心向大唐,記得百年前那個封疆萬里的大帝國纔是這片廣袤土地的真正主人。所以在天策軍的旗號在西北亮明之後這些人反倒是成了大唐最堅實的擁護者,爲此不顧回鶻人的鎮壓抽調各部落子弟組成軍團不遠千里支援作戰。如今名震西北的安西兵團就是近乎全員昭武九姓後裔子弟組成,但是他們在於闐的所作所爲卻讓每一位大唐百姓刮目相看。
“讓教育部迅速制定西北地區普及唐言漢字的教育計劃,將此作爲一項國策在西北鋪開。我們就是要窮一代人之力徹底同化西北各部族。”後世不是說要想徹底消亡一個民族必須有三步嗎?先是軍事佔領,然後政治分化,最後纔是文化同流。如今在政治上李玄清已經決心推行遷徙人口和屯墾戌邊的計劃,那麼在文化上面自然不會忘記,西北那邊的教育比起中原都不遑多讓。
“三年內抽調至少三千名各級教師前往西北支援教育,要讓西北大小部族的精英子弟都學習大唐的文化,學習我們的語言和漢字。”李玄清將農業部的計劃大綱遞給岑天時繼續道:“另外正式通告西北各地,以後往來所有的政務公文必須全部使用唐言漢字,正式場合全部取締所有的少數部族語言和文字。”李玄清的話讓岑天時忽然感覺到一陣涼意,他本是文人出身自然明白李玄清的這一招的威力所在,這是不僅僅是斷絕其他各族的歷史,還要斷絕他們的文化傳承的根基,一旦唐言漢字在西北全面鋪開百年以後自然所有的部族都會變成漢人,這一招雖然見效緩慢,但是卻勝在長久,而且是真正的絕戶之計。
“皇上放心,這個交給天時,我會辦好的。此項國策以後還可以推廣到其他地區,舉凡所有非漢人區域都可以使用這個,百年之後都會只見漢人不見其他部族百姓了。”岑天時深吸一口氣肅然道。不管自己心裡是不是有些不忍,但是在種族大義面前岑天時飛速壓制了心頭的憐憫,認真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你也放心,到時候你讓元和組織一些人將這些人的文化和歷史詳細記錄下來然後送到史學館那裡,這樣他們的歷史就變成了我們的歷史的一部分,跟隨我們一起傳承下去,百年之後就算是有些人還會堅持也就無所謂了。也算是統一化和多樣性並存吧。”李玄清來自後世自然明白岑天時心裡的那種悲天憫人的情懷,所以擺擺手道。
“好了天翔,你馬上去通知陳凡和萬毅師兄吧,將兩邊的戰俘飛速對調。同時內閣也把這份計劃傳給副首相,讓他以此作爲今後西北地區農牧業發展的總綱,包括于闐在內。”李玄清拍了拍手吩咐徐天翔和岑天時二人。雖然自己心頭對於西北那個大難題依然沒有太好的辦法,但是在農業部的這個計劃實施之後至少能夠極大的緩解這種狀況。而且鐵路已經在不斷往前推進,多修築一里的鐵路就會減輕西北那邊一分的負擔。如果自己的鐵路線能夠和後世的西北大動脈一樣那麼這也就不是什麼問題了。可以說交通運輸的方式革新有時候就是契機。而且比起後世至少自己還有一件優勢,那就是手中掌握著數以十萬計的戰俘,這種幾乎免費的勞動力讓自己在西北修築鐵路的成本降低到極致,這纔是自己能夠將鐵路不斷往西北延伸的本錢所在。
不過李玄清此時還不清楚的是,被岑天時緊急傳送到西北的這份計劃大綱對於西北的深遠影響。在後面不斷推進的軍勢之後拓跋思諫很果斷的利用軍管這個難得的機會迅速掃平了焉耆本地的叛亂,而且因爲諸多部族參與回鶻人對抗天策軍,所以這些部族都被剝奪了大部分財產,部分甚至被驅逐出焉耆區域,移交到沙洲司馬道信那邊,而交換過來的漢民則飛速掌握了這些部族留下來的牲畜和田產。這樣一來在強橫的軍勢面前拓跋思諫飛速完成了整合,然後放心的頒佈其他的政策,而最讓整個焉耆地區產生振動的就是大唐的戶籍制度。
在西北那邊因爲大本營這邊制定的大綱而開始進入快速發展軌道的時候來自於闐的戰報也飛速朝焉耆而去,而往來於西北和關中的火車中萬毅等人的戰報也在逐步的朝大本營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