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甲午戰爭後,全球有一個輿論趨勢:以德國皇帝和俄國沙皇爲代表的歐洲國家,提出了**論,他們認爲,一個已經西化的日本,率領正在崛起的中國,將會產生比成吉思汗更爲可怕的影響。
德國皇帝還請人作畫《**圖》,題寫標語:“歐洲各民族聯合起來,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
1900年,中國爆發義和團運動,西方列強商量出兵鎮壓,這時候主要的列強除了俄國之外,都沒有足夠的軍隊在這裡,英國人提出來請日本派兵,日本人則迴應不出兵。
爲什麼?因爲他們意識到不能繼續刺激西方**論,選擇韜光養晦。
在德國、俄國多次相邀之後,日本纔派出了原來駐紮在廣島的、最精銳的主力師團,進入北京城後,很多史料都記載,八國軍隊當中,日本軍隊的軍紀相對是嚴明的。
日本軍隊進入北京後,還準備了一件最好的武器----幾萬面寫著--大日本國順民的日本旗,給家家戶戶發,北京城、包括別的國家的佔領區,一夜之間都掛滿了小太陽旗,又對世界做了一次成功的公關。
日俄戰爭臨戰前,日本得到情報,俄國的媒體策略就是發動歐洲的**論,日本就派人到歐洲建立了媒體戰進攻基地,派去的人叫末鬆謙澄,他就是高升號事件中日本外交部法制局的局長,精通英語和德語。
日本政府派他到歐洲作爲媒體戰的總指揮,並表態將傾全國之力支持他,當時的內閣會議上詳細到討論什麼媒體喜歡什麼東西,這個編輯喜歡什麼,要給他們送多少錢等等。
末鬆謙澄的任務,一是確保盟友英國完全明白日本的戰略意圖,英俄不是死敵嗎?
日本的說法就是我在阻擋俄國南下的腳步。
二是要阻止**論再次發生。
三是保持中國的中立,不能因爲中國的親日而刺激西方國家的**論。
四是在西方宣傳,日本對中國變化的介入及參與,有利於遠東的和平與發展。
這當然是胡扯,但他們知道西方喜歡聽什麼東西。
經過這樣的精心準備,日俄戰爭中,俄國果然沒有得到期待中的歐洲白種兄弟的支持,在日本人成功引導下,輿論走向了對他們有利的一面。
甲午戰爭中日本人爲什麼能夠打敗中國?除去戰場上的爭奪,日本很大程度就是得益於宣傳戰、媒體戰,在國家戰略上把媒體宣傳當做投槍匕首來用。
相形之下,當時清政府則太過保守落後,不僅輸在了槍桿子上,也輸在了筆桿子上。
反觀中國,官方和民間對國家形象的塑造、對媒體的運用均相當漠視和遲鈍。
在高升號事件中,中國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即提醒李鴻章,事件的解釋多出自日本人之口,這是危險的,中國應加強在海外的輿論宣傳。
但清廷的作風相當僵硬,自以爲正義在手,坐等英國對日興兵問罪,結果,眼看著日本人將原本親華的英國輿論徹底扭轉。
甚至在外交手段方面,中國的表現方式也相當老舊,史料記載,爲了與美國國務卿葛禮山搞好關係,中國公使楊儒總是想方設法接近葛禮山的夫人和孩子,從私情入手,而日本公使慄野慎一郎則天天去辦公室拜訪,互相交換信息,從公誼下工夫。
德國學者認爲,中國對西方媒體完全持排斥的態度,不允許任何一名記者隨軍,軍事顧問是僅有的隨軍西方人員,而日本則不遺餘力地抓住每一個能宣揚自己的機會,這導致兩國的國家形象出現了巨大落差。
中國不僅不允許西方記者隨軍採訪,也沒有爲任何一家中文媒體簽發採訪證,媒體的對外宣傳、對內動員功能被棄置,導致中文媒體的報道甚至比西方媒體更滯後、更不可靠,甚至出現錯誤報道,鉗制媒體的後果是不僅封住了自己的喉舌,也導致了對政府更爲反感的情緒蔓延。
而當時各口岸的中文報業,正處於高速起步階段,多在租界內辦公,有的本身就是西方人經辦的,清政府要控制新聞導向是相當困難的,其報道的自由空間遠高於日本同行。
但中文報紙依然自覺過濾新聞,熱衷於報喜不報憂,平壤之戰,清軍大敗,守將葉志超諱敗報捷,從官方到媒體一片聲地喝彩,成爲國際醜聞。
即使面對戰敗恥辱,中文報紙仍有本事找到嘲諷日本的新聞眼,北洋舊艦操江號被日軍俘獲後重新使用,《申報》、《字林滬報》等先後發文,嘲諷日本將既小且舊,爲中國所不甚愛惜的破船當作寶貝,還爲如此小事奉告先祖, 言詞夸誕欺及先人,先人泉下有知,當深恨子孫之國柞將傾,爲之痛哭流涕矣,祭告胡爲者?對日本的無謂嘲諷充斥中文報章,而在日本報紙上常見的紮實的社會調查報告,卻難覓蹤跡。
甲午戰爭後,受謗深重的李鴻章出訪歐美,在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坦陳:“中國辦有報紙,但遺憾的是中國的編輯們不願將真相告訴讀者,他們不像你們的報紙講真話,只講真話。中國的編輯們在講真話的時候十分吝嗇,他們只講部分的真實,而且他們的報紙也沒有你們報紙這麼大的發行量。由於不能誠實地說明真相,我們的報紙就失去了新聞本身的高貴價值,也就未能成爲廣泛傳播文明的方式了。”
在中國的精英---官員們無力干預媒體的時候,中國的另一批精英----報人卻自覺地開始擔負起輿論保姆的身份。
平壤戰役的假新聞,通過路透社傳往全球 ,給這家通訊社帶來相當大的影響,真相澄清後,美國媒體轉而更多地依賴合衆社供稿,假新聞對中國的形象造成進一步的傷害,美國《輿論》雜誌對從波士頓到舊金山的主要媒體的編輯們進行了誠實測驗,結果顯示日本贏得了普遍的尊重,並多被視爲平等的文明國家。
甲午戰爭後,中國掀起了向日本學習的高潮,其中,新聞學也如同軍事一樣,成爲熱門之一,隨著民國的建立, 現代 的國家形象塑造也開始蹣跚學步了。
“姐夫,到時,我們也可以現場直播。”葉振邦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