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袁紹公孫戰磐河 趙雲荀彧皆定心
同樣在這一日,冀州袁紹軍營中來了一位十九歲的少年,他投軍後被安排於營中打掃雜物,三天皆是如此,少年心下嘆息,夜半離營而去,投現在北方兵力最精強的公孫瓚而去。他的名字是——趙雲!
爲什麼他直接來到袁紹營中呢?原因很簡單,韓馥接到袁紹暗下送來的密報,言及公孫瓚圖謀冀州,一下便慌了手腳,想公孫瓚何人也?早年便與孫堅,陶謙一道在張溫手下帶兵,參加征討羌族,邊章等數次叛亂,戰績彪炳,豈是他糧雖足然兵不強的冀州所能抵擋?
可憐韓馥又不聽沮授之“告劉幽州,請其約束公孫瓚”之計,取荀諶,辛評“迎袁紹,使其助之退敵”策。
沮授無奈之極,退下閉門不出,韓馥手下精明之士,十去七八,只有長史耿武,別駕關純兩人忠心,私下裡約兵伏於城門,欲待趁其不備,突襲殺死袁紹。孰料他們還是應了心中萬一想法,這時代的霸主們,沒有任何一個身邊防衛會不森嚴,兩人被大將顏良,文丑皆是一合斬殺,伏兵自潰。
直到韓馥被完全架空權勢,這才追悔莫及,怕袁紹覺察,竟然棄下家小,匹馬出城投張邈而去。看來這種習慣並非原先的劉玄德獨有,大難臨頭下獨善其身,如此自私自利之人,合該於後來張邈見袁紹使者時,以爲是爲他而來,遂憂鬱自殺。
此時正是八月初,得靠韓馥之配合,袁紹鳩佔鵲巢幾乎不費吹灰之力全面擁有了冀州,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趙雲前來投靠,卻終是失望而去。
與趙雲情況類似的卻還有一家人,正是荀彧勸說終於見效,舉家數百口北遷的穎川荀氏一族,孰料經過冀州,韓馥早知其大名,並且他的幕僚荀諶本就是荀彧之弟,故而攔下,將他們供在自己治所內,正待求教,就遇上袁紹這事,可見這韓馥的運氣實在太差,可僅憑他不聽沮授這等智謀之士良策,又有誰知道他能聽進去荀或這位“王佐之才”幾句呢?
袁紹得冀州,聞聽前事後,親自上門兩次,拜得沮授出仕,如此禮遇卻讓他手下逢紀,郭圖,審配等心裡不服,爲日後謀士分爲數派,各自拆臺埋下種子。
再有袁紹知荀家一族在此,更是大喜,備著厚禮上門,兼有歸降的荀諶相勸,終是讓荀彧推脫不過,應命出任從吏,心裡卻是暗想細觀其爲人如何,若其不可扶,便棄而離去。
整軍備戰的公孫瓚聞聽袁紹已據冀州消息,興沖沖地派其弟公孫越爲使者到來,要其兌現平分冀州諾言。此時的袁紹頗有梟雄氣概,吃進嘴裡的絕不吐出來,應付過公孫越,讓其回報公孫瓚,請其親來商議,暗下卻派親兵後數十人,於城外埋伏,待公孫越經過時,猛然暴起,口中自稱“董相家將”亂箭射死公孫越,卻故意留下幾個從人回去報信。
如此荒謬的藉口當然只要不是蠢得無藥可救,就能知道真假。聞聽回報,公孫瓚大怒下,命手下加緊籌備,同樣是要攻冀州,只不過敵人卻換了人而已。
這樣一來,於九月十日,公孫瓚正式與袁紹會兵磐河交戰。磐河一戰,公孫瓚大怒出兵,卻不想受袁紹一激,公孫瓚上前單挑文丑,被十餘合擊敗,跟在後面追殺得連軍陣都不得空進入,只得往山間奔逃,最後若非趙雲剛巧到得,與文丑大戰五六十合,文丑見公孫瓚部下亦漸趕來,便退馬迴轉,只怕世上再無公孫瓚其人矣!
公孫瓚見趙雲生得眉清目秀,俊朗無比卻不顯女子秀氣,自有一股威風氣勢,心下極是高興,起身謝過,再收入麾下。如此英雄人物,可嘆公孫瓚不知心腹,次日交戰竟然著其於後軍待命。這般救他性命之人都不能盡心安用,公孫瓚其人成就也就僅是一軍名將而已,終是當不得梟雄霸主。
第二日,兩軍再次交戰,公孫瓚不明敵方名將麴義佈陣,冒然衝突下被其弓弩手射住陣腳,無法正常排陣戰鬥,兵士一時大亂,連先鋒也是他的心腹嚴綱都被麴義迎上一合便斬於馬下,袁紹兵卒圍攏公孫瓚殘兵,眼看其是兇多吉少,幸得其手下一千兵卒之勇過袁紹兵士良多,集結成圓陣防守這才能多苦苦支持一會。
趙雲聞知後,只率後軍千人,衝突界橋,踏破數道連營,直趕到近前,將麴義一槍便刺死馬下,使其麾下兵將大亂,公孫瓚乘勢衝出,引兵迴轉。直看得袁紹大怒下再思及趙雲勢如破竹馬踏連營風采,心中自有幾分畏其勇猛,只教顏良,文丑二將至少有一人在身前方敢安心。安知趙雲前數日還在他營中,只是他無識人之明,手下亦不見得這方面有多在意而已,再加上他於冀州數日間施行策略,讓趙雲更將他無絲毫忠君愛民念頭摸個通透,這纔有夜半離營事來。
再敗之後,公孫瓚吸取教訓,整頓兵馬,不教趙雲領重兵,反使其留在身邊爲親衛之長。知人不用,此便是趙雲後來離去第一個原因了。
可公孫瓚畢竟手下多是精兵,兩敗皆是他輕敵冒進,受不得人家挑撥。如此一來,卻是形勢大變,先退守故安縣,袁紹久攻不下,兵士銳氣漸失,只得退兵。卻不料此時公孫瓚猛然出兵追擊,於新城縣拒馬河大破袁軍,殺死八千餘人,再繼續擴大戰果,最後殺到平原國,也就是原先劉備擔任平原相的地方,佔領了冀州,青州大片地方,並委任田楷爲青州刺史。
此時他卻已擴展到極限,兵力畢竟有限,便於十一月底,同意了袁紹請人入京求董卓發下調停詔書,兩家表面言和。
再過一月間,又有青州黃巾作亂,公孫瓚於東光縣大勝,殺三萬,收降七萬,手下兵馬再次充足,成爲當時實力最強的諸侯。
如此一來,公孫瓚卻有些得意忘形了,如劉備先前所評那般“日益驕矜,不恤百姓,記過善忘,睚眥必報。”
就連他自己屬下都漸漸隨意喝罵,再無先前半分體恤面貌,這一切被趙雲看在眼裡,深深失望之餘,剛好接得家中兄長急報,從小照料他們的伯父死去,便以守孝爲名,離開公孫瓚迴歸常山真定。
同樣,袁紹那裡的荀彧亦是有了決定,著家人佈置,只待合適時機便離開袁紹,北上欲投劉虞而去。
可嘆劉虞接到董卓再派人傳來詔命,不許他干涉公孫袁紹之“正常爭執”,只得眼睜睜看著這與他一直不對路的公孫瓚更加強大起來。後來採納戲志才輾轉經田裴傳上策略,派人交好袁紹,兩傢俬約同進退,只待時機得宜,便共伐公孫瓚。
時間就這麼到了十二月底,眼看便要進入新的一年,而此時身處江東的劉曄也開始收拾行裝,欲別過華佗回到幽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