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大個兒這麼一說,我們倒也覺得合情合理。滑雪的地方肯定是經過安全係數確認的,肯定不會發生類似於雪崩這一類的災害。再說了,一般的滑雪場地也不會是選擇在海拔太高的地方。一般來說,海拔高、坡度大的積雪纔會發生大規模的雪崩。
大個兒將平時的滑雪場地和那些滑雪愛好者的選地前前後後、裡裡外外解釋了個清楚,生怕老鬼會不明白其中的道理。那種專業程度,儼然就是一個資深專家的模樣。
老鬼聽大個兒這樣說,就知道他誤會了自己的意思,連忙說:“我說的當然不是你說的那個意思,而是後者!是那些爲了尋求滑雪刺激而連命都可以不要的主兒,他們會不會引起大雪崩?”
“恩,你這個問題問得好!”大個兒點了點頭,說:“你說的這種情況倒還真是時有發生!而且,還不在少數。據科學統計,這樣的事例比比皆是。除了一些特定的自然因素外,一般就是他們造成的了。這些判斷本來是沒有根據的,可是後來,發現他們屍體和道具的時候,就基本能夠確定了。”
老鬼聽到大個兒這麼說,就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好像是明白了些什麼。
大個兒繼續給我們科普道:“在雪山上有兩種力量會導致雪崩:一種是重力!”
“重力?”老鬼問道。
大個兒點點頭說:“嗯,重力會將雪向下拉,而積雪的內聚力卻希望能把雪留在原地。當這種較量達到高潮的時候,哪怕是一點點外界的力量,比如動物的奔跑、滾落的石塊,颳風、輕微地震動。甚至在山谷中大喊一聲,只要壓力超過了將雪粒凝結成團的內聚力,就足以引發一場災難性的大雪崩。”
“我靠,你這麼一說還真是哎!”老鬼越聽越覺得驚異,“一般我們登上山頂由於心情激動,再加上看到美不勝收的美景。都會忍不住大喊的!你們有沒有這種心情?”
老鬼說完,就看向我。
我聽老鬼這麼說,覺得還真是!以前和多多每爬一座山,我們都會大吼大叫的,那是一種興奮,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成就感!換了誰,都會忍不住的。
多多和麗莎聽我這麼說,都贊同地點了點頭,表示由衷的贊成。
“那樣的話。就很有可能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災難!”大個兒接口說道,“很多專業和不專業的登山運動者就是這麼死的。可惜的是,他們就是到死的時候還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大個兒的一番話,說的我們都是連連點頭。其實更多的不是贊同,而是驚恐。
麗莎說:“幸虧你說的早!要不然,我到了山頂肯定會大喊一聲的!剛剛在這半山腰的地方,看到從沒見過的美景,我就想要大叫的。可是。想想還是等到了山頂再叫吧!於是,就忍住了。”
“哎呦喂。大姐,你能不能不要那麼土?”老鬼見有機會打擊麗莎,就“見縫插針”地說道:“你這一嗓子好嘛,沒準就要了我們的命。”
“我這不是還沒有叫出來嗎?就你怕死!就你的命金貴!”麗莎氣憤地說。
老鬼剛想要說點什麼還擊,我看大個兒似乎還沒有說完,就連忙打斷老鬼說:“好了。好了,沒什麼可爭論的。大哥話還沒說完呢,你們還是讓人家把話說完吧!省得到時候再因爲一個小小的舉措,就會引起不可收拾的災難。”
老鬼和麗莎聽我這麼說,就停下了爭論。一起看向大個兒。
大個兒說:“就像平常的颳風,也是引起雪崩最爲常見的自然因素。風不僅會造成雪的大量堆積,還會引起雪粒凝結,從而形成硬而脆的雪層。致使上面的雪層可以沿著下面的雪層滑動,發生大規模的雪崩。
除了山坡形態,雪崩在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人類活動。據專家估計,90%的雪崩都由受害者或者他們的隊友造成。這種人爲的雪崩,被稱爲‘人爲休閒雪崩’。滑雪、徒步旅行或其他冬季運動愛好者經常會在不經意間成爲雪崩的導火索。”
大個兒說的是讓我們所有人都心服口服,也說的我們是連連點頭。這種所謂的“人爲休閒雪崩”,也很好地呼應了大個兒之前說的那種情況。
大個兒繼續說:“雪崩分溼雪崩、幹雪崩兩種,它們的形成和發生有不同的地貌和氣候條件。
‘溼雪崩’又稱‘塊雪崩’,是雪崩中最危險的一種。一般發生於一場降水以後數天,因表面雪層融化又滲入下層雪中並重新凍結,形成了‘溼雪層’。
在冬季末或初春,下雪後溫度會持續升高。這使新的溼雪層,不能輕易就吸附於密度更小的原有冰雪上。於是便向下滑動,從而造成雪崩。溼雪崩一般都是塊狀,速度較慢,重量大、質地密,在雪坡上像墨漬似的,愈變愈大。因此,溼雪崩的摧毀力也更強。
這種塊雪崩的形成區,通常在坡度稍緩的雪坡上。因爲陡坡上的粉雪(鬆散的雪)要幾乎崩完了,纔會輪到相對的緩坡發生塊雪崩。它的下滑速度比空降雪崩更慢,沿途帶起樹木和巖石,產生更大的雪礫。
但一旦捲入塊狀的雪崩體中,就決不會有像遇到幹雪崩那樣幸運了。能夠倖存的可能性幾乎爲零。而且它一旦停止下來就會立即凝固,往往令搶救工作十分困難。也等於是給救援工作造成二次阻礙,從而使生還率大打折扣。”
大個兒的一番話,說的我們個個是嘖嘖稱奇、膽戰心驚。還沒等我們回過神來,就聽大個兒又說:“幹雪崩又稱粉雪崩,夾帶大量空氣,因此它會像流體一樣的雪霧。這種雪崩速度極高,它們從高山上飛騰而下,轉眼吞沒一切。它們甚至在衝下山坡後,會再衝上對面的高坡。
一般而言,大雪剛停之後不久,山上的雪還沒來得及融化。或是在融化的水又滲入下層雪中再形成凍結之前,這時的雪是‘幹’的,也是‘粉’的。當這種雪發生雪崩時,氣浪會很大,底層也容易生成氣墊層。
探險隊在遭遇此類雪崩時,人可以被裹入雪崩體中並隨雪崩飛瀉而下。 但是,幹雪崩或粉雪崩對探險者致命的威脅相對較小。一般而言,遭遇這樣雪崩的人員生還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除非一種情況……”
“什麼情況?”老鬼迫不及待地問道。
“就是被冰雪埋得太深,隊友或者同伴連找到找不著!”大個兒說,“遇上那樣的,也只能算他自己倒黴了。不過,如果你們要是遇到這樣的情況的時候,記得一定要讓自己的‘體積’變大。這樣,纔不會輕易被冰雪埋得太深。”
大個兒的一番話,說的我們是猶如“醍醐灌頂”。也讓我們好像是在剛剛這麼一小會兒的時間裡,親身經歷了一回雪崩一樣。
其實,在大個兒沒有說明雪崩的成因之前,我也知道它的危害性和嚴重性的:大型雪崩會掩埋山下居民的房屋,甚至活埋當地居民。更別說那些和雪崩比起來,本來就微不足道的孤零零的人類了。
雪崩的形成區大多在高山上部,積雪多而厚的部位。比如,高高的雪檐,坡度超過50-60度的雪坡,懸冰川的下端等地貌部位,都是雪崩的形成區。
雪崩的形成區下面,常是一條從上而下直直的U形溝槽。由於經常有雪崩通過,儘管被白雪覆蓋,槽內也仍然會非常平滑。如果沒有大的起伏或障礙物,長可達幾百米,寬二三十米或稍大一些。但不會太寬,否則滑下的冰雪就不會很集中,形成不了大的雪崩。
雪崩一般也只有遇到特殊地形纔會停下,比如在山腳處因坡度突然變緩而使雪崩體停下。或者是遇到了斷崖,讓所有的積雪飛散。從地貌形態上看,多半會呈錐體,所以也叫“雪崩錐”(或者“雪崩堆”)。
大多數的雪崩都發生在冬天,或者春天降雪非常大的時候。尤其是暴風雪爆發前後,那是雪崩發生的高峰期。
雖然現在的季節不是冬末初春,但是,我們眼前的天氣情況實在是不容樂觀啊!就看這天氣情況,發生暴風雪那是早晚的事兒!
一般剛下完暴風雪,這時的雪非常鬆軟,粘合力也比較小。一旦一小塊被破壞了,剩下的部分就會像一盤散沙或是“多米諾骨牌”一樣,產生連鎖反應而飛速下滑。
春季,由於解凍期長,氣溫升高時積雪表面融化,雪水就會一滴滴地滲透到雪層深處。這讓原本結實的雪變得鬆散起來,大大降低積雪之間的內聚力和抗斷強度,使雪層之間很容易產生滑動。
就中國高山而言,處在西南邊界的喜馬拉雅山、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橫斷山脈等高山地形,因其主要受印度洋季風控制,全年降水都比較豐富,高山上部得到的冬、春降雪和積雪也比較多,故易發生雪崩。(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