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陽縣,程立所主持名為‘劈柴院’的情報刺探組織經(jīng)過半年多的休養(yǎng)生息,可謂是大有進境。
如今再司州之地,七個縣城中的酒肆易主,無論是洛陽的金市、長安的馬市都有程立手下間使的身影,這其中的功勞,自有程立一份,更多的卻是來自曾經(jīng)的北軍長水營老卒們的意氣相投。
中平六年,先帝大喪,出任輔國的馬越為緩和朝中矛盾,減輕士大夫對武夫當國的危機感下令裁去滿編三千六百有余的長水軍士,三個月的時間里兩千余追隨其南征北戰(zhàn)的長水老卒被遣散回鄉(xiāng),給當時司州境內各縣長吏添了不少麻煩。
這些摸慣了刀槍劍戟的廝殺漢回到故地,盡管長水軍律嚴整,卻仍舊有不少與鄉(xiāng)人發(fā)生沖突的,私斗殺人也好,作奸犯科也罷……那次安置太過倉促,士卒心中多有不滿者。
而程立招募人手最先想到的就是這批人,這一批長水老卒多是洛陽近畿人士,回鄉(xiāng)后生活普遍不如意,作為輔國將軍馬越麾下首號雄兵他們風光了太多時日,一朝裁軍對很多人而言便意味著要與最光輝的往日作別。而隨著馬越兵敗遠走涼州,他們心中感同身受,皆為馬輔國心有不甘。并且多有武藝在身,熟悉各式槍矛弓弩運用,幾乎不用訓練便能完成作為死士的必備條件。
忠心與武藝,是一名武士最重要的能力。這些長水老卒,無論是對馬越的忠心,還是武藝的純熟,皆屬上佳。
隨著美陽方面派出的間使將他們一一收攏,劈柴院的實力大漲,操著兗州口音行走在司隸之地的漢子越來越多,再加上投入訓練的千余長水老卒,程立手中可動用的力量很快就達到了兩千人之巨。
這幾乎就是一支軍隊,一支忠于將領的私兵部曲。
程立可一直沒閑著,越來越多的信息源源不斷地從司州各地被裝入小竹筒里傳送至美陽,他做事的難度越來越大,時間越來越長。長水老卒的訓練他現(xiàn)在已經(jīng)完全不參與了,終日將自己關在房中接收各地傳送的情報,一一探查,酌情向涼州傳送。
但是一直持續(xù)到昨日,他都沒有可用的、值得向隴縣傳送的消息。
這些日子唯一可稱得上大事的鮮卑攻漢,他知道的并不比涼州早多久。
這結果不禁令程立感到氣餒,但他并未有片刻停頓,他堅信著只要不放棄,情報在將來就會擁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馬越的幫助也會越來越大。
程立的毛筆在獸皮上暈開了墨色,毫無意識地畫了個壯士手臂上弓著的輪廓,思慮片刻,在旁邊寫上一字,涼。
這便是涼州的輪廓。
邊境之所以是邊境,只有一個可能,其民眾多秉承著長久以來操習弓馬的軍事傳統(tǒng),但也意味著少耕種,或者說因為土地貧瘠,耕地不能滿足百姓生存需要,轉而以其他的經(jīng)濟形態(tài)富足生活。并且邊境往往有著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類似于涼州的漢人、羌胡、鮮卑人三方關系,并州的漢人、匈奴人、鮮卑人,幽州的漢人、烏桓人、鮮卑人等等,這種特殊的文化環(huán)境決定了邊境是個矛盾多發(fā)的位置,難得安定。
這也幾乎是程立的想法,他認為當今天下大勢必然要朝著分崩離析類似春秋戰(zhàn)國天下大亂的局勢發(fā)展,馬越想力保涼州一地,偏安一隅地讓涼州在即將到來的戰(zhàn)亂中變成一塊百姓富足人民安樂的土地盡管浪漫,確實不切實際的妄想。
馬氏一族需要關中這塊地方!
本來以馬越的才力,總督朝廷引涼州兵勢為援,是天下將傾之前唯一可以避免戰(zhàn)亂的方式,至少,有馬越坐鎮(zhèn)朝中,一可對韓遂等叛軍造成震懾,二則馬騰等將領心向大漢,涼地局勢形成微妙的平衡。這么一來,涼州兵力盡數(shù)可為大漢所用。
可惜,兵無常勢,水無常形。馬越之升勢如平地起樓觀,頹勢亦如白蟻腐高墻。
在程立眼中,洛陽城那班達官貴人、尤其是起兵的袁術和內應的袁紹,簡直蠢到了無可救藥,盡管他們兄弟一個政治手腕無可挑剔,一個領兵作戰(zhàn)可圈可點,可說到底,難不成他們還能做的比馬越更好嗎?現(xiàn)在的一切情形都證明了,馬越坐鎮(zhèn)洛陽時朝廷統(tǒng)領涼、并、司、幽、揚、青、兗、徐八州。現(xiàn)在呢,一下子各地太守紛紛或起兵自守,或心懷異志,算是徹底亂了,名義上冀、幽、青、徐、司五州還在掌握,可朝廷的詔令只能在司州內部奔走,入了別州使者立刻便會被突然出現(xiàn)的刺客盜匪斬殺。
說趕走馬越是為國為民程立第一個不信!
但同樣的,內心里倔老頭對馬越的表現(xiàn)也是恨鐵不成鋼,就差跳著腳指鼻子罵蠢了。
盡管是因為馬越心頭的那些正義感、以匡扶天下蒼生為己任的大義凜然將程立聚攏在旗下,但程立內心里反而矛盾的希望馬越能丟到那點仁義道德,以詐力奪取地盤,便是奪取漢家天下倔老頭也覺得無所謂。畢竟他們生在這個時代,真正的大爭之世!
馬越太想做個圣人了,可程立明白真正的圣人是根本不存在這個世上的。活在這世上若為了些許禮義廉恥束手束腳,無法自衛(wèi)的唯一下場便是被人殺死,死路一條者只能為他人讓道。但程立不想讓馬越為他人讓道。弓刀鐵馬與強權統(tǒng)治著天下是亙古不變的唯一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