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乃是兩世為人,重生大漢,有了這種奇怪的經歷,諸葛亮再對比一下郭嘉以前的表現和能力,簡直是懷疑郭嘉也是重生而來。
聽完諸葛誕的介紹,曾經遺憾未能與郭嘉相見,在同一片天空互相爭雄,真實的比試下優劣,想不到這一次竟然能聯手,并肩作戰。諸葛亮也是感到緣份,簡直就是妙不可言。鑒于郭嘉對諸葛誕的幫助,諸葛亮趕緊向郭嘉見了一禮,言道:
“見過奉孝兄,多虧奉孝兄相助,才得已安然避過黃巾之亂這場浩劫,亮在此多謝了。”
諸葛亮向郭嘉行了一禮,別人諸葛亮不知道,但對郭嘉,諸葛亮是知道這人有真本事的,唯一不好確定的是郭嘉現在對諸葛氏的態度,有沒有什么引起郭嘉繼續輔助的資本,諸葛亮深知以前的郭嘉一開始是投奔四世三公的袁紹的,可惜并不能得到重用,才轉投了曹操。
若是可以的話,這一次諸葛亮愿意給郭嘉最大的信任和重用,只希望郭嘉能夠待在麾下,幫忙出謀畫策,尤其是郭嘉愿意認主的話,那諸葛亮可能還得為郭嘉四處求醫,以免英才早折,像以前一樣,早早就因病而逝。
“亮公子有禮,食君之祿,忠人之事,這些都是嘉應該做的,況且也是誕公子貴人自有天相,逢兇化吉,嘉也只是助推一番而已,舉手之勞,不敢居功,亮公子過獎了。”
郭嘉也是趕緊回了禮,雖然郭嘉是文人士子裝扮,然而郭嘉也自知出身寒門,能被以禮相待已是不易,哪怕身懷奇謀,擁有治世之能,胸藏百萬甲兵,可能也會不被世家望族所接受,畢竟這些東西對于人才輩出的世家望族來說,雖然有用,但他們并不缺少。
郭嘉回了一句之后,也就閉口不言,靜坐一邊,畢竟諸葛亮的年紀尚小,郭嘉并不是很在意,況且以諸葛亮的表現來說,雖然令人驚訝,但郭嘉對諸葛亮的印象還是一般,并不了解諸葛亮,也就不太熱情。
和郭嘉見禮之后,諸葛亮又接著和棗祗見了個禮,言道:
“見過益田兄,益田兄的精湛之技,方使一行人無后顧之憂,得以安居,賴以生存,實乃功不可沒。”
諸葛亮用詞十分細謹,對于郭嘉雖然也是答謝,卻是簡簡單單地只是表達謝意,而對于棗祗卻是大加褒詞,這也是仔細思考對比過后,才做出的決定。郭嘉是讀書人,符合大漢“天子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門檻,因此說得天花亂墜,若沒有真實的好處,實實在在的福利,郭嘉是不會動心的。
憑著一身的本領,給誰出力不是出力,能拿到手的功勞和賞賜才是最重要的,作為讀書人,郭嘉可不傻。而棗祗就不同了,士農工商,棗祗只是一個有一技之長的農民,說到底還是泥腿子,比黃巾反賊的出身好不到哪里去,因此諸葛亮反而待之甚厚,棗祗就更加容易認主歸心,果然看到諸葛亮如此重視,棗祗連忙表態,道:
“亮公子,萬萬不可如此說,祗只是一個泥腿子,長期與田地打交道,懂得一些莊稼的脾性罷了,不是什么能夠登大雅之堂的東西,承蒙誕公子看得起,祗自然是為之效勞,共度難關,這對祗來說,能夠將心中所懂、所學的有一地施展出來,已是十分幸運了,當不得亮公子如此重視和表揚。”
棗祗說白了,就是一個老實人,也不懂太多的彎彎曲曲,見諸葛亮身為世家望族之后,官家子弟竟然對自身一個泥腿子行禮答謝,內心已是慌張動亂,哪里還敢真的應承下來,忙于應付諸葛亮的恭維。
棗祗這人也是有真實本事的,當初要不是曹操幸虧得此人相助,實行屯田制,穩定了后方的糧草供應,數百萬的青州黃巾反賊俘虜才能順利轉化為安居樂業的良民,尤其是那些老弱婦孺得以安置,這些都為曹操提供源源不斷地國力,最后替曹操籌集了幾十萬的青州精兵,且是具有賊性,上過戰場的精兵。
其實,棗祗是比不上荀彧的,畢竟荀彧出身世家,又飽讀經書,深懂軍略兵法,且能最大限度地穩定后方,將后方治理的世無其右,而棗祗僅僅只是一個懂得如何大量增產糧食的偏才罷了,眼界不同,導致成就也天差地別。
但無論是什么樣的人才,諸葛亮都想收在麾下,萬一用得到呢。只要有用,諸葛亮打算統統都招入麾下再說,反正有一技之長,技不壓身,總會有機會派得上用場。
認識了郭嘉和棗祗之后,諸葛亮又為眾人引薦介紹了一下張飛和朱桓,并且表示行軍路途大多露營而居,現在好不容易尋到了諸葛誕,就暫時在山頂上駐扎一些時日,也好互相熟悉一下。由于諸葛亮的到來,糧草的緊張得到了緩解,諸葛亮軍的糧草輜重遠遠超過諸葛誕等人的預期,大量的糧草供應,令他們都欣喜不已,至少又可以撐多一個月,不用發愁了。
諸葛誕好武,以前是除了徐盛之外,苦于沒有武將在旁相伴,這下諸葛亮不但到來,解決了糧草之急,居然又發現諸葛亮新收了二個猛將,且看起來武力不弱,諸葛誕見獵心奇,也就主動折節相交,和張飛、朱桓他們混在一起,互相切磋武藝。
事實上,諸葛誕不太喜歡那些文官事務,只愛帶領打仗,可是獨領一軍,這些卻是無法避免的,一開始就不勝其煩,好在郭嘉分擔了不少,可諸葛誕和郭嘉雖有交情,但還是彼此有些生分和距離,總感覺聊不到一塊,郭嘉是有心通過胸中抱負,取得一些功名,入仕為官的。
這點諸葛誕也是心知肚明,但諸葛誕還是覺得男兒頂天立地,功名只在馬上,戰場廝殺,大獲戰功,才是最爽快的,因此諸葛誕佩服郭嘉,卻是難以與郭嘉形成真正的交情,相知莫逆,知己互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