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正好拭目以待看郭嘉等人是如何處理曾經諸葛亮面臨的困境。聽諸葛亮一提起,郭嘉就明白了諸葛亮的擔憂了,其實郭嘉隱隱也有些感覺,但郭嘉認為還不是什么大事,至少目前一切尚在苗頭,根本無須太過意。
現在被諸葛亮如此鄭重地擺出來說,郭嘉知道諸葛亮很重視這種現象,因此郭嘉心思略轉,就已是下了決定,準備回去之后,就開始展開措施,勢將這種苗頭給扼殺在萌芽之中。
一開始,郭嘉還以為應該永遠不會引起大問題,畢竟那些人極有可能會形成小圈子,小團體,郭嘉也心中有數。比如投靠諸葛亮的之前全都是當過黃巾反賊的,像程遠志、鄧茂、高升、嚴政等人,自然而然身上帶些屬性,比較容易聊得開來,也不會互相輕視。
而在投靠諸葛亮之前曾是當過官的,或者是讀書人出身的文人士子,甚至是良家子,像薛悌、高堂隆、徐奕、徐盛等人,這些人對雖說已是棄暗投明的黃巾降將確實是沒什么好感。相對來說,這些人往往聚在一起,也是討論一起讀書、禮儀之類的事情,而不像黃巾降將說的都是吃吃喝喝,娛樂至上。
郭嘉原本以為這些人身后都有像張寧之類的主母鎮壓著,肯定不會翻出什么風浪,不過看諸葛亮現在的樣子,應該也是不想通過女人來作為紐帶,而是想實實在在地把握每個人才。
那些能人志士若是乖乖地替諸葛亮辦事,那自然是榮華富貴,取之不盡,用之不完,萬一身懷異心,想團結軍中將領,或者是文官結黨,從而來左右諸葛亮的決定,估計將來在諸葛亮的統治之下,不會有什么好果子吃。
郭嘉覺得應該向諸葛亮表個態,免得諸葛亮以為郭嘉性子散漫,對這些也不太在意,會為以后的大事埋下禍根。郭嘉突然認真起來,回答諸葛亮說道:
“主公,嘉明白了。待嘉回去之后,就將那些平日里來往較近的將領或軍中文職調開,讓兵權互無交叉,這樣既不影響軍中官員的正常交流,培養感情,又能防止以后擁兵自重,私自勾結。主公放心,嘉保證在我軍之中,必定以主公的命令為準,意志為重,絕不可能會出現任何質疑或影響主公的聲音。”
“對了,主公,自從向大漢天下各地傳達了討董檄文以來,這幾天開始陸陸續續收到大漢割據一方的天下群雄發來通告,說是會響應我等,一起舉兵討董,共同約定于京師洛陽城外攻打董卓,誅殺叛逆?!?
“最先表態的是豫州陳留的曹操曹孟德,此人不止明確說定好討董的日期,還勸說我等立刻率兵西征,與之匯合,壯大聲威,舉頭齊進,同行討董。不過,嘉已是替主公拒絕了,我等乃是矯詔發起人,自然不可能自降身份,即時跑去曹操那兒,理應是曹操前來尋找我等匯合?!?
“不然這天下人還以為是曹操指使我等發起矯詔的,屬下認為曹操所說完全可不予理會,討董一事宜穩不宜躁,宜緩不宜急。不過曹操也算是響應了我等討董,不好得罪,嘉已是婉言回絕,說是剛剛發起矯詔,我青兗兩地準備尚且不足,正在招募兵勇,籌備軍資等物,待一切完善之后再談不遲,并沒與曹操發生任何沖突,撕破臉皮,彼此應該是君子之交淡如水?!?
諸葛亮還以為剛剛敲打了一下郭嘉,郭嘉應該會內心積怨,甚至是大發牢騷,諸葛亮都已做好了安撫郭嘉的心理準備,誰料郭嘉雖是出身寒門,竟然也如此通情達理,不止一下子猜到諸葛亮所說的弦外之音,還打算回去付諸實際,這讓諸葛亮感覺郭嘉此人的胸府的確很寬廣,能夠容人。
既然郭嘉對于手下的人是否有私心,刻意經營,不愿意多提,諸葛亮當然也識趣的揭過,畢竟這些事情現在來說還太早,前來投奔諸葛亮的人才雖有,但還不算多,根本沒必要將這種事情放在當務之急。
郭嘉提起了曹操居然是最先響應的,一時之間對于曹操這個人的感觀隱隱有些波動,諸葛亮一直認為曹操是大奸似忠,實乃是大漢國賊,可如今看來現在的曹操也許還真的是忠臣一個,面對董卓的禍亂朝政,熱心相助,一心殺賊。
也許是曹操的勢力大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自然會有屬下們心思蠢動,想將曹操推向帝位,從而一步步地改變曹操的心態。
諸葛亮不去多想,曹操是忠是奸,諸葛亮不知道,也覺得沒必要去分辯,反正諸葛亮是堅信許靖對曹操的斷信:亂世之梟雄,盛世之能臣。曹操此人的才能極高,稍微輕視,也許就會被曹操給陰一把,坑進地里埋起來了。
郭嘉已是替諸葛亮應對好曹操,諸葛亮也圖個省事,于是接著郭嘉所說,想知道除了曹操,都還有哪些人愿意舉兵響應,好讓心里有個底,便問道:
“奉孝,曹操此人,以后還得多加注意,其人果斷多謀,又有俠士之風,且帶兵打仗乃是一流,萬萬不可輕視。不過,現在既然曹操沒招惹我等,回絕了也好,不必過于緊張。奉孝且說說,除了曹操,這大漢還有哪路英雄愿意隨我等前去討董的?”
諸葛亮是真的想知道大漢現在的局勢如何,會不會因為諸葛亮一點點地改變,導致現在討董的人不多了,甚至是變成親董都極有可能。畢竟除了青兗兩地之外,沒別人知道董卓手頭上的漢獻帝是假的,董卓當然也不會以為是假的。
郭嘉明白諸葛亮的心思,生怕只有曹操響應,響者寥寥,到時憑著曹操和諸葛亮兩人的兵馬前去攻打董卓,那是以蛋擊石,結果可想而知,必定是大事不成,反受其害。
為了寬慰諸葛亮,郭嘉不敢怠慢,趕緊將響應矯詔的各路諸候,一一地道名點姓,只見郭嘉像背詩一樣,說道:
“回主公,我等發去檄文之后,共有十七路諸候愿意起兵響應,互為犄角。加上我等,正好是十八路諸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