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首沖出一小將,長得雖十分精碩,有些黝黑,長相頗俊,然而卻是灰頭土臉,此時大馬橫刀地攔在官路中間,后面跟著一眾小嘍羅,完全一幅山寇盜賊的行徑,不同的是這一伙人大多身上有種行伍的氣息。
“哪里出來的不知死活的賊人,竟敢在你張爺爺面前攔道搶劫,真是趕著去投胎。看打!”
張飛的暴脾氣,向來只有張飛殺人,什么時候被一小將給攔道,還聲明要搶劫,張飛豈能容忍這種羞恥,一怒之下,拍馬出陣,直迎那小將。張飛的丈八蛇矛翻刺,誰料那小將的武藝也是不俗,竟能和張飛斗個難舍難分,看樣子不出百回合,應該是難分出勝負。
諸葛亮和朱桓等一行人在旁邊觀看,尤其是諸葛亮卻是越來越感覺熟悉,這漢子和之前在瑯琊收服的徐盛徐文向實在有太多相似的地方,同樣使一把鐵索橫江刀,就連招式也相差無幾,頗為相似。要說不同,倒也明顯,這漢子比徐盛瘦了許多。不過,諸葛亮對徐盛也是相處時日不多,不好確定眼前此人與徐盛到底有什么關系。
顧不上多想,諸葛亮縱馬上前,想先將二人分開,再細細詢問,免得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識一家人。待離張飛與那漢子尚遠的地方,諸葛亮就停馬駐首,喊道:
“壯士,且住手,翼德,快快收手。切莫引起了誤會,傷了雙方的和氣。”
諸葛亮見張飛與那漢子廝殺正酣,你來我往,根本就沒有插手的間隙,張飛和那人的對陣,以及之前斗將的種種場景令諸葛亮心生向往,暗暗決定這一世一定要棄文從武,學些武藝防身。
諸葛亮喊完話就靜靜等待雙方分開,果然張飛的武藝和戰力本來就在那漢子之上,聽到諸葛亮的吩咐,猛地大喝一聲,架開了那壯漢的大刀之后,就拍馬回陣,畢竟張飛現在還得以諸葛亮為主,不能漠視諸葛亮的命令,以免引起諸葛亮的厭惡,被雪藏起來。
張飛一收手,那壯漢也同樣停馬回招,不再追擊張飛,其實那壯漢面對張飛,深知自身沒有戰勝的機會,充其量就是打個平手,和張飛一會兒就過了幾十招的他,雙手早就被巨力反震得微抖,若不是武藝基礎扎實,身強力壯,還真架不住和張飛對陣。
雙方一分開,諸葛亮就接著喊話,想弄明白對方的身份,于是開口自我介紹,竟想探探對方的口風,說道:
“不知壯士如何稱呼?為何在此攔路?在下瑯琊諸葛亮,引軍路過此地,無意與壯士產生沖突,還請壯士實言相告,若有難處,在下又力所能及,自然愿意結交壯士,為壯士分憂解難。”
諸葛亮怕對方一言不合又干了起來,那樣就白費口舌,于是先將自家身份爆出來,現在的大漢世道,除了黃巾反賊,或者是山賊蜂盜之外,大概也沒有什么世家望族與諸葛氏結仇,所以諸葛亮把官面上的身份弄出來,就是為了增加一些好感,若是對方真的是賊人,那再廝殺也不遲。
“啊,主公,是主公,我是徐盛徐文向吖,主公在此,請受盛一拜,先前不知主公已到,妄動刀兵,雖未造成傷亡,可也是過失,還請主公降罪。”
那小將竟然是徐盛徐文向,諸葛亮簡直不敢相信,先前收服了徐盛在瑯琊的日子,徐盛給諸葛亮的印象雖不說像張飛那樣健壯豐滿,也是個子也不差,想不到區區半年未見,居然瘦成如此,若不是身上尚有些肌肉,可說是皮包骨也不為過。
為了再次確認,諸葛亮還是暫時選擇相信,然后問起了諸葛誕的消息,畢竟徐盛只是家將,諸葛亮更多關心的是諸葛誕的下落,諸葛誕的安危,可是影響整個諸葛氏的穩定,若是諸葛誕有三長兩落,甚至是身死于黃巾之亂。
這樣的結局,會大大出諸葛亮的預料,影響諸葛亮對黃巾反賊的謀劃,諸葛亮的野心挺大,其中關鍵的一步棋子就落在黃巾反賊身上,想要吸引上百萬的黃巾反賊,壯大己身,通過努力,已是依靠張寧和黃巾反賊搭上那么一絲關系。
諸葛亮可不想因為諸葛誕的無意之失,導致全盤皆輸,最終黃巾反賊還是落到了曹操的口袋里。心急的諸葛亮又向眼前自稱為徐盛的小將問道:
“不知我兄長諸葛誕可安好?文向又是為何落得今日地步,不但骨瘦如柴,且需得攔道搶劫,做那不恥地打家劫舍的行徑?”
諸葛亮內心有太多的疑問需要解惑,不過有了諸葛誕的線索,總好過沒有一丁點兒消息,若是對方解釋得過來,那找到諸葛誕并非是什么難事,順藤摸瓜即可。
徐盛不假思索地將黃巾之亂發生以來,所有的事情抽絲剝繭地給諸葛亮說了出來,道:
“主公,誕公子一切皆好,此時就坐鎮在山上安營扎寨,至于盛為何如此,皆是走投無路方有此下策,不得已而為之。且聽盛為主公呈報,先前我與誕公子前往穎川郡舞陽縣赴任,倒是一路平安,誕公子也已成功上任為舞陽縣縣令。”
“誕公子十分相信主公,更是依照主公所贈的錦囊妙計行事,到穎川郡舞陽縣之后,廣散家財,大肆收留有才之士與一技之長的人,誕公子豪爽大方,更是廣交四方豪杰,頗得舞陽縣民心,各方人才皆慕名前來,投靠于誕公子門下。一時之間竟有上百人,因此每日所耗資財極大,但誕公子并不吝嗇錢財,依然供養。”
“奈何鉅鹿賊道張角造反,黃巾之亂一時如星星之火,燎原之勢遍及大漢,戰起四野,百姓流離失所,朝不保夕,舞陽也難以幸免,被黃巾大軍所攻,因家財散盡,用來餉門客,無法募集鄉勇,導致寡不敵眾,黃巾大軍挾平民百姓而來,幾十萬之眾,誕公子雖勇武過人,也難以力挽狂瀾,只好率領盛及縣兵,聽取麾下謀士之計,連同前來投靠的人一起突圍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