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陳國,進入宋國,走近道回到衛國。品書網
得知孔子回來了,衛公很高興,病情好了許多,當即接待了孔子。
其實!也沒有什么大事,正如使臣所說的那樣,衛公是在交待后事。
南子也在現場,希望這位圣賢之人給她出出主意。今日的南子,沒有了往日的調皮,變得很嚴肅。也可以想象得到!她這個風云人物,要是沒有衛公的保護,早晚會死于非命的。因為!她得罪的人太多了。
所以!現在的她!急切地希望繼衛公之后,有一個明智的君王,有能力的君王,不僅能夠把衛國治理好,還一樣保護她的案例。
衛公開門見山,又提到廢太子立公子郢的事。問孔子:公子郢這人如何?
孔子如實回答,說公子郢人可以,只是他是個道家,可能不愿意把自己卷入到是非去。衛公應該先征詢他的意思,不可強求。然后!分析了一下,無論怎么做都可能留下后患。他把公子郢次分析的,再分析給衛公聽。
衛公聽了,也是搖頭,后悔當初手軟,沒有殺掉太子。如果當初狠心把太子殺了,不會有這么多后患。太子不死,無論誰來承襲衛國的君位,這個畜生都是要回來生亂的。
商量完衛公的事,孔子又提出辭官。跟次一樣,衛公沒有答應。
“魯公卒,我作為君子,我應該回一趟魯國,祭祀先公。嗚嗚嗚……”說起魯公死去的事,讓孔子想起了往事,情不自禁地哭了起來。
見孔子哭得很傷心,衛公只得答應。是啊!孔子作為圣賢之人,自己的君王死了,哪里能不回去祭典一下呢?
“我還是希望先生,以后再來衛國,幫助衛國,幫助新君。我是信任你的,在這個關鍵時期,我也不能重用你。
我還是覺得:你應該多講道,給世人講道。懂的人多了,才有前途。我懂了又有什么用呢?天下世襲貴族那么多,他們是不會答應你的,沒有人會愿意放棄眼前的幸福生活,去追尋那虛無飄渺的夢想。
唉!你的想法太超前了,沒有人能看到那么遠!所以!我還是希望你,多講道,多教學生。懂的人多了,才有前途……”
“謝衛公!”聽了衛公的肺腑之言,孔子特別感動。
他在衛國得不到重用,也由此找到原因。不是衛公不重用他,而是!他的學說思想、政治主張還很不合時宜。
連衛公都看出來的道理,而自己卻還沉溺于其,不能自拔,哪里還有理由去埋怨別人,埋怨世人目光短淺呢?明明是自己沒有考慮周全,沒有考慮到現實環境的實際情況,才造成的結果。
從衛宮回來,孔子顯得有些迫不及待。終于辭官成功,與衛國有了一種解脫。還有!他很想回魯國,現在回家。
“先生?我們這是?”子路聽說孔子辭官成功了,反而有些不知所措。
心想:我們沒有了衛國我們往哪里去呢?
宋國是回不去了,鄭國和陳國我們也去過了。雖然沒有與鄭公、陳公聯系,可人家一定知道你去過他們的國家。人家知道你去了都沒有吊你,裝著不知道,我們還有臉再次去么?
“我想回魯國!”孔子看著顏回、子貢等人,說道。他沒有敢看子路。他知道,子路的想法跟他是不一樣地。招惹了他,他是什么話都說得出口。
“回魯國?”顏回當場顯得很興奮,也很驚訝。
“回魯國?”子貢也是吃驚地問道。
“魯公卒,我作為臣子,回去拜祭一下,是應該的!再則!我不是被趕出來的,我是奉命來大周天下講學的。我有魯公出具的任命書,魯公蓋的印章……”
子路打斷道:“先生!你別拿任命書說事了,那只是季桓子的遮丑布,是做樣子的。季桓子不死,我們都可能回不去了。”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嘆道:“可我們不得不回去啊?不回去,世人會說我們不懂禮數。回去!季桓子又不高興。所以!我還是決定:回去!高調回去。做做樣子給世人看,再看季桓子會作出什么反應。他不希望我回去,一定會派人來阻止的。是不是?到時候!我們不回去了……”
“先生何以如此有計謀了?這不符合先生一貫的作風啊?”子路不知是譏諷還是說實話。
子貢點頭道:“先生在現實世界里確實改變了許多,這樣做雖然不符合先生以往的風格,但卻適合如今的世道。畢竟!我們活在現實生活,不是活在想象的理想世界里。”
顏回等人也在一邊點頭,認為先生變了,不再是過去的那個“教條先生”,凡是都按照公式走,跟個機器人似的。
孔子心意已決,回魯國拜祭魯公,而且是高調。眾人只得跟隨,都希望能夠回到魯國,過那種安定的生活。次的出行,雖然只有大半年時間,可有不少學生都受不了那個苦。
衛國的學堂,孔子已經全部交給子貢打理了,不再費心。子貢是個生意人,對于管理方面,他是有一套的。以先生孔子之名,不但收費貴,也一樣物有所值,把學堂辦得很好,成為最貴的“私立”學堂。
大家收拾收拾,準備即日出發。
大哥方基石猶如人間蒸發了一樣,沒有出現。孔子更是堅定了信念,回一趟魯國。他知道!要是大哥不讓他回魯國,一定會跳出來阻止的。不阻止,說明他默認了。
他一直相信:大哥方基石跟隨在他左右,只是不想與他相處在一起,不想因為他的事而受到牽連。
如今的方大哥,越來越兒女情長、膽小怕事了。
為了革命事業,我們能怕事么?為了理想加夢想,我們能不付出么?大哥是受道家的“毒害”太深了,目光短淺,只看到自己這一世人生……
如果我們都只看到自己這一世人生,那么!這個世界只會永遠混亂下去!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如果我們不作出百年計劃,混混人生的話,我們子孫只會永遠重復昨天的故事。所以!為了子孫后代,我們這一代人必須作出必要地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