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后果真赴死?”
半個時辰之后,當旖辰歸來慈安宮復命,太皇太后聽到這個結果卻大出意外。
其實旖辰在禁苑耽擱的時間甚短,不過慈安宮距離北五所可得穿過東西六宮,路程不短,兼著今日雨雪初停,地面濕滑,軟轎行進更加緩慢,才耗廢了這些時間。
太皇太后驚詫的并非秦氏喪命,這是一定,不會有別的結果,可依秦氏的品性,自絕是不可能的,太皇太后以為最終旖辰也會下令宦官用強。
“是,廢后自愿赴死,選擇三尺白綾,臣妾親眼看著她懸梁而亡。”旖辰淡然,語氣平緩,仿佛談論的是“天氣甚冷”此類閑話一般。
太皇太后自然也不會有別的震驚,很快溫和下來,甚至笑問:“辰兒是怎么勸服廢后。”
“臣妾寬慰秦氏,若她不愿赴死,臣妾倒可為她求情,不過,廢帝已然自刎,秦氏不愿殉死便為斬斷夫妻情份,視為義絕,當返其族,秦家滿門獲罪,女眷皆沒官奴,秦氏自當連坐,可到底曾為中宮,只需在役庭為奴。”
廢后不想死,是因知道陳、嚴二妃甚至連鄧、白都有生路,鄧妃居然能去公主府“養老”,照樣養尊處優,她以為豁出去一鬧,也會贏得寬宥,只要保得命在,將來說不定還有翻身之日,這想法本就天真,實在因為陷于絕路不甘一死的異想天開。
但是廢后也是傲骨剛強之人,讓她茍且為奴,那還不如一死。
到底曾是母儀天下,雖從不曾掌理宮務,役庭是個什么所在廢后心知肚明,讓她好比秦子若那般日日洗涮下賤宮人的溺桶,真不如一死了之。
旖辰倒還期望著廢后更“堅強”一些,在役庭受辱,才更讓人解氣。
但廢后狂笑一番,只恨恨兩字“休想”,在毒酒與白綾之間遲疑了一下,不知出于什么緣故,選擇了看似更需勇氣的懸梁。
不過至于秦子若,她能在役庭這樣的地方忍受這么長一段時日,應該比廢后更加“堅強”,勢必是不甘就此赴死的。
旖辰見太皇太后神情舒緩,抓緊時機上諫:“娘娘,秦氏族人刑期已定,數日后即將行刑,女眷也都沒為官奴,臣妾以為,秦七娘也當與族人同罪,若其余女眷流充邊郡,唯她留在役庭便不合適,依律,秦七娘本為直接牽涉廢帝罪行,該當處死,但娘娘既寬赦在先,死罪可免,不過也不能再將她留在宮中。”
宮里役庭雖苦,相比官奴卻仍為寬容,至少役庭宮奴不會受清白之辱,不比得官奴,任人打罵不說,稍有姿容者,甚至清白難保,不少因家族獲罪淪為官奴的閨秀,為保清白干脆自盡,不知秦子若到那處境,是否還能忍辱偷生。
太皇太后原本沒想饒恕秦子若,一時還沒閑睱想處治之法,既不食言,又能讓她罪有應得,這時聽旖辰諫言,確為“兩全其美”之策,立即允準。
旖辰又再說道:“廢帝不少罪行,都有秦七娘在后出謀劃策,歸化失守一事說不定與秦七娘也有干系,臣妾以為,北疆十萬軍民無辜喪命,便是將秦氏一族滅門也難消百姓之怒,秦七娘正該往歸化服刑,贖其罪孽。”
歸化失守真相公諸天下,那些因北原屠城死于賊手的百姓親眷豈不將秦氏恨之骨,更有歸化將士,也無不痛恨奸侫誤國,累同袍命喪敵手,秦子若去歸化從役,決無生理。
她若還懷生機,不肯自絕,去了歸化才會明白什么叫做眾怒難犯,什么叫做生不如死。
事實的確如此。
假設秦子若是從富貴之境直接跌入地獄,淪為萬念俱灰,便是役庭之苦她也難以容忍,可事實上,當初她心懷企望,咬牙忍受住了凌辱加身,越是在逆境掙扎,就越是不甘就此死去,明知刺帝事敗自身難保,而太皇太后的逼問給了她一線生機,竟然毫不猶豫招供不諱,以期還能茍且偷生。
也是因為直到這時,秦姑娘尚且自信憑她的心智,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活著,終有一日苦盡甘來,說不定仍有翻身的機會,橫豎處境再怎么惡劣,役庭已經是極限。
她甚至暗暗盤算,新帝稚齡,大權被慈安宮獨攬于手,蘇氏雖為太后,懦弱無能,自是不成威脅,可長期以往,慈安宮未必不會權欲熏心,把新帝當作傀儡操控,到那時,衛國公府便會成為慈安宮的勁敵。
當然,秦家已經敗落,廢帝更不可能有任何機會,卻不代表她秦子若沒有翻身之日。
只要爭取時機,奉承慈安宮,重得太皇太后青睞,便是做為棋子,也可能被賜去權勛府邸。
正室是不可能了,秦姑娘認清時勢,及時調整定位。
憑她的才貌,大有可能成為寵妾,再緩緩圖謀,也不是沒有扶正的可能,只看能否在關鍵時候起關鍵作用。
以前她是太傻,太執著與男女之情,卻被無情背叛,今后再不會犯這等錯誤。
秦姑娘深覺自己歷經坎坷、大難不死,心智更勝重前,只要給她機會,必有后福。
是以當楊氏諸女得到恩赦——先福王是被廢帝毒殺,楊家實在冤枉,太皇太后赦免楊氏女眷,并行安撫——楊四娘為家族洗清罪名,夙愿得償,自請留在宮中服役,以為感念太皇太后大恩,當然不會繼續留在役庭,太皇太后姑念楊四娘原本也是知書答禮的閨秀,特擢升為女官,就算終身不嫁,將來到了年齡放出宮去,也有俸祿可享,不至無依。楊四娘在離開役庭時,特意再對秦子若嘲諷折辱,稱她罪有應得。
即使如此,也沒能打擊秦姑娘的信心,她甚至沒有回應楊氏的挑釁,挽著袖子一言不吭的涮洗溺桶。
心中卻在咬牙,且等將來……
不過多久,廢后因知刺帝自刎而殉死一事傳來,秦七娘甚至沒有一滴眼淚,因為這樣的結果早在她預料當中,自身處境險惡,未來坎坷,“女諸葛”沒有閑情逸致傷春悲秋,沉湎在痛失親人的哀傷里。
秦姑娘只能集中精力為自己打算,要怎么才能擺脫困境,步步為營再歸富貴。
正當她已經下定決心要在役庭靜觀其變忍辱偷生以謀出路的時候,忽有變故,宮廷竟然也不能待了,太皇太后要讓她與她的姐妹們一般,換個地方做苦力。
這讓秦子若呆怔許久,卻沒有萬念俱灰。
人在艱險待得久了,一直倚賴的就是妄想中的再獲富貴咬牙堅持下來,漸漸也就變得盲目樂觀,倒更適應變故。
秦子若想起從前聽過的許多傳奇——名門閨秀沒為官奴,甚至淪落至煙花柳巷,到底憑著才貌雙絕與眾不同大受追捧,被多情郎君救出苦海,最終與良人恩愛攜老、幸福圓滿——最成功最典型者,就是薔薇娘子。
這么一想,去為官奴倒比留在宮中更多機會。
子若姑娘認為自己雖不識醫術,可琴棋書畫卻勝薔薇娘子許多,更何況還有智計百出,出了這宮墻的限制,說不定更有用武之地。
那叫一個信心十足,完全不受變故的困擾,反而暗存興奮。
坐井觀天自命不凡的人,更不識得世情百態,子若姑娘毫無意識,她的智計百出是靠自家父祖兄長鼓吹,就連廢帝當初也不盡信,只不過認為七妹妹要比普通閨閣稍強一些而已,更別說“欣賞”她的這些人眼下何在?真虧她還有這般自信。
很快到了秦懷愚父子處刑的日子,他們倆,被判凌遲。
而秦氏一族凡八歲以上男丁,處斬。
得生將為官奴者,一個不漏跪于當場觀刑,秦子若自然沒被遺忘。
宣武門外,群情沸騰,百姓喊殺之聲震徹九宵,甚至有人不顧京衛擋前,沖入刑場分拾罪逆血肉,投食惡犬,更有不少菜梆破鞋,鋪天蓋地襲向秦氏女眷,那些“愚民”,個個咬牙切齒怒目惡言,秦子若竟親眼目睹她的一個年齡尚小的堂妹當場嚇死!
直到這一刻,“女諸葛”才感覺到了一絲懼意。
她緊緊閉眼,不去看父祖被縛刑柱受刀剮處死的慘烈,可如雷震耳的民憤卻不受控制地侵入耳里,讓她忍不住顫抖。
心底卻仍有個聲音,忍過去,忍過這最后一道關隘。
這還遠遠不是最后。
歸化,就像一個地獄再等著秦子若。
一路之上,押赴秦子若的衙役并未對她著意苛刻,甚至還極為照顧,沒有像對待普通官奴般鐵鎖加身徒步而行,而是給予了乘坐囚車的待遇。
這讓秦姑娘“飽受驚嚇”的心靈得到了修復的機會,漸漸平和,妄念與期望又隱隱冒頭。
可是當抵達歸化的那一天,城中百姓“夾道相迎”,顯然都被預先告知這位官奴的身份——秦懷愚的嫡孫女,廢后一母同胞的妹妹,毒殺包都司勾結北原犯境之罪魁家眷,并且聽說這位并非普通閨閣,實為助紂為虐對廢帝出謀劃策的妖女!
歸化百姓痛失家園與親人的一腔怒火盡都發泄在秦子若身上。
當囚車近前,與宣武門外的喧囂不同,歸化城外鴉雀無聲。
可一雙雙充盈血淚的怒目,甚至比當日夾裹飛雪的北風更要陰冷,讓秦子若切身感覺到父祖當日身受酷刑的劇痛,她終于聽見自己牙關顫抖的聲音,竭盡全力也不能遏制。
尚不及真正絕望……
沉寂的人群突然發出一聲哭嚎,顯得尤其尖厲。
一個婦人,骨瘦如柴,沖向囚車。
“殺千刀的罪逆,都是你們秦家,助紂為虐,幫著廢刺帝殘害忠良,勾結北原賊蠻進城,我的家人,公婆夫君、兒子兒媳、女兒女婿、就連才剛出生的孫兒都不能幸免!若不是我那日因事回了娘家不在城中,也會死在北原兵手里……還不如死了,留我這一個人,以后要怎么活!”婦人手臂伸進囚車,竭力揪燈秦子若:“罪逆,我要你償命,為我家人償命!”
一旦開始,就沒有結束。
有那壯漢,臉上無鼻,耳朵也缺了一只,聲音嘶啞:“妖女,看看我的模樣,是被北原軍殘害,好容易才逃得一命,父母妻兒卻無一得保!”
更多的人涌向囚車,秦子若蒼白的辯解與申冤,被憤怒的責問淹沒得連她自己都難以聽清。
歸化這座城池,不容秦子若進入。
她最終死于激憤的百姓之手,就連所乘囚車都被拆得粉碎。
沒有人用利器,只是拳腳加身。
秦子若代替她的父祖,使得歸化百姓的仇恨有了宣泄之處。
她的死訊傳回錦陽,太皇太后只聽一個結果,再沒興趣關注過程,旖辰卻細細追問了究竟,得知秦子若幾乎尸骨無存,險些被萬眾踩踏成為肉泥,沒有笑意,只有冷肅。
便是這樣,也遠遠不能釋懷,仇人們死得再凄烈,也換不回她深愛的人。
旖辰只對新帝說道:“順哥兒,你要記得,這都是你的堂叔楚王的功勞,沒有他,你父親便就枉死,你也不會位及九五,你千萬要牢記叔父的恩情,決不能負義。”
臘月,衛國公回朝,新帝行登基大典,改元,大隆再度開啟嶄新篇章。
從這日起,也正式揭開后世史官筆墨盛贊之“明宗盛世”的繁華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