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華聯邦準備借助南華幣進行全球石油貿易,如果真的是這樣那意味石油美元時代的部分終結。
以往南華聯邦的中東石油伙伴按照歐美Brent和WTI原油價格購買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但這些價格已反映不出全球對石油的供求狀況。
例如,北海Brent油價因北海石油儲備的逐漸枯竭而被人為抬高,相反,WTI價格因美國石油的過剩而被人為降低,歐美原油價差的拉大漸成破壞亞洲能源市場行情的主要不確定因素之一。
與此同時,正是亞洲對石油需求的不斷增長,將決定未來十年全球石油市場的形勢,亞洲人有權期待確定亞洲市場的油價時應考慮他們的需求,因此亞洲開采和利用的原油——兩伊的原油甚至包括庫爾德地區的生產部分作為油價基準,也是完全合乎邏輯的。
伊朗和伊拉克的石油在波斯灣附近的霍爾木茲海峽的港口裝貨,通過海運運往南華聯邦,它最有望成為新的世界油價基準。
這樣認為的標示是南華聯邦是以南華元作為計算貨幣,滿載日用品和物資的輪船運過去,滿載石油的輪船運回來,美元變成可有可無的東西。
兩伊石油在源源不斷地流向日益增長的亞洲和遠東市場,而流量本身也在不斷擴大,所以也極有可能獲得亞洲國家的肯定。
同時,南華聯邦并計劃擴大石油的運輸量,這進而可以避免油價在整個亞洲市場的劇烈波動,而在保證石油均勻供應的同時油價能夠實現最大程度的透明度,這實際上也就保障了能源安全不會受到威脅。
如今美元匯率的大幅波動給石油價格帶來很大威脅,南華聯邦可以提供應對這一挑戰的模式。
在1981年10月7日召開的兩伊戰爭調解會議期間,伊朗和南華聯邦兩國簽署了一項協議,在協議中,伊朗實際上已經同意南華聯邦用南華幣購買任意量的石油。
據推測,伊拉克也可能簽訂相似的協議。
而就在一天前南華聯邦政府發表另一聲明:南華聯邦的銀行及其所有通信和轉匯體系都將提供任意石油進出口結算業務,鑒于南華聯邦已經同世界上近30個國家和地區簽有本幣結算協議,因此這是很現實的。
兩伊與南華聯邦能夠幫助亞洲能源市場解除現存的石油-美元的掛鉤,正是因為存在這種掛鉤,油價一直受到美國、中東和歐洲行情的影響,而美元波動太大。
現在實質上是在推出一種新的掛鉤:兩伊石油-南華幣,油價將首次取決于兩伊地區的穩定供應和亞洲國家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南華幣也有望成為新的石油貨幣。
這個時候的南華聯邦已經有了足夠的技術支持手段,國內已經建立了完善的基礎信息工程以支撐國家的戰略執行速度。
互聯網始于1969年,是美軍在ARPA(阿帕網,美國國防部研究計劃署)制定的協定下將美國 互聯網西南部的大學UCLA(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Stanford ResearchInstitute(斯坦福大學研究學院)、UCSB(加利福尼亞大學)和UniversityofUtah(猶他州大學)的四臺主要的計算機連接起來,這個協定有劍橋大學的BBN和MA執行,在1969年12月開始聯機。
到1970年6月,MIT(麻省理工學院)、Harvard(哈佛大學)、BBN和SystemsDevelopmentCorpinSantaMonica(加州圣達莫尼卡系統發展公司)加入進來。
到1972年1月,Stanford(斯坦福大學)、MIT’sLincolnLabs(麻省理工學院的林肯實驗室)、Carnegie-Mellon(卡內基梅隆大學)和Case-WesternReserveU加入進來。
緊接著的幾個月內NASA/Ames(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Mitre、Burroughs、RAND(蘭德公司)和theUofIllinois(伊利諾利州大學)也加入進來。
1980年,美國國防部將阿帕網分為軍網和民網,漸漸擴大為今天的互聯網,之后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加入。
1968年,當參議員特德-肯尼迪聽說BBN贏得了ARPA協定作為內部消息處理器(IMP),他向BBN發送賀電祝賀他們在贏得內部消息處理器協議中表現出的精神。
互聯網最初設計是為了能提供一個通訊網絡,即使一些地點被核武器摧毀也能正常工作,如果大部分的直接通道不通,路由器就會指引通信信息經由中間路由器在網絡中傳播。
最初的網絡是給計算機專家、工程師和科學家用的,那個時候還沒有家庭和辦公計算機,并且任何一個用它的人,無論是計算機專家、工程師還是科學家都不得不學習非常復雜的系統。
以太網-----大多數局域網的協議,出現在1974年,它是哈佛大學學生鮑勃-麥特卡夫在信息包廣播網上的論文的副產品,這篇論文最初因為分析的不夠而被學校駁回,后來他又加進一些因素,才被接受。
由于TCP/IP體系結構的發展,互聯網在七十年代的時候迅速發展起來,這個體系結構最初是有鮑勃-卡恩在BBN提出來的,然后由史坦福大學的卡恩和溫特瑟夫和整個七十年代的其他人進一步發展完善。
八十年代,美國國防部采用了這個結構,到1981年,整個世界普遍采用了這個體系結構,從而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nmarsat系統是由國際海事衛星組織管理的全球第一個商用衛星移動通信系統,翻譯成中文就是國際移動衛星通信系統。
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Inmarsat租用美國的Marisat、歐洲的Marecs和國際通信衛星組織的Intelsat-V衛星(都是GEO衛星),構成了第一代的Inmarsat系統,為海洋船只提供全球海事衛星通信服務和必要的海難安全呼救通道,國際海事衛星與海岸電臺共同構成了船舶航行時的通訊服務。
在近海,可以通過海岸電臺和陸上進行通訊,可是到了茫茫無際的大洋上,海岸電臺就失去了作用,此時,只有通過海事衛星進行溝通。
目前,海事衛星擔負著國際、國內海事遇險安全通信和公眾通信的重要功能,有專線與南華聯邦海上搜救中心連接,其先進的技術完全可以實現為搜救協調中心提供海難現場情況、傳輸圖片和視頻圖像、進行視頻電話等。
提供全球范圍海事衛星移動通信服務的政府間合作機構是國際移動衛星公司,其前身是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成立于1979年,南華聯邦以創始成員國身份加入該組織,并指定交通部交通通信中心所經營的南洋船舶通信導航公司作為南華聯邦的簽字代表,承擔有關該組織的一切日常事務,是Inmarsat所有南華聯邦事務的惟一合法性經辦機構,并負責運營南華聯邦境內所有海事衛星地面站, 除了南北極以外,可以實現通訊業務的全球覆蓋,其衛星手持機業務的應用范圍已擴展到全球。
海底電纜工程被世界各國公認為復雜困難的大型工程。
在淺海,如水深小于200米的海域纜線采用埋設,而在深海則采用敷設,水力噴射式埋設是主要的埋設方法,埋設設備的底部有幾排噴水孔,平行分布于兩側,作業時,每個孔同時向海底噴射出高壓水柱,將海底泥沙沖開,形成海纜溝設備上部有一導纜孔,用來引導電纜到海纜溝底部,由潮流將沖溝自動填平,埋設設備由施工船拖曳前進,并通過工作電纜作出各種指令,敷纜機一般沒有水下埋設設備,靠海纜自重敷設在海底表面。
1858年,人們在北美和歐洲之間鋪設了世界上第一條海底電纜,1866年,英國在大西洋鋪設海底電纜的鋪設了一條連接英美兩國的海底電纜。
同陸地電纜相比,海底電纜有很多優越性:
一是鋪設不需要挖坑道或用支架支撐,因而投資少,建設速度快。
二是除了登陸地段以外,電纜大多在一定測試的海底,不受風浪等自然環境的破壞和人類生產活動的干擾。
所以,電纜安全穩定,抗干擾能力強,保密性能好。
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后,海底電纜加入了新的內容,各國大規模鋪設海底電纜的步伐加快了。
1902年環球海底通信電纜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