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諸葛亮帶著張飛、朱桓一跟陪著朱皓和朱然談笑風生,快馬加鞭地趕往穎川郡之時,卻在半路上遇見朱儁正與黃巾賊將張寶相恃。原來,張梁和張寶當初在穎川合力突圍而出之后,就各領一軍,分散逃命。
張梁跑到了曲陽,因黃巾反賊一路潛逃,體力不支,最終被曹操和皇甫嵩截住,不得不應戰,在曲陽開展大戰。而朱儁領兵追剿的卻是張寶。那張寶不到半月,就憑著強大的道術,蠱惑民心,聚攏到八九萬的黃巾大軍,屯在山后。
最令諸葛亮驚訝的是,一眾人趕到朱儁的軍營之中,居然又發現了熟人,劉備與關羽竟然也在朱儁的軍中,為之效力。且看樣子,朱儁對待劉備倒是一改前態,熱情得很。一時之間,諸葛亮聯想了許多。不過,事不關己,懶得多理。諸葛亮也不愿再多問生事。
既然遵守諾言,完成承諾,將朱皓和朱然安全送到朱儁這里,諸葛亮也覺得已是大功告成,接下來諸葛亮不想和朱儁有太多瓜葛,反正同為官兵,上陣殺賊,做好本分就是了,不一定因為朱儁官大,就得聽朱儁的話。
于是,諸葛亮對朱儁見禮之后,也沒多說,只是簡單介紹一下事件的經過,不吹不擂。不過,諸葛亮想低調做人,朱儁這回卻是大變臉,十分熱情,畢竟朱儁現在對付張寶,頗感吃力,只要有人,那就得好好捉住,拿來利用一番,幫忙效力,誅殺逆賊,至于以前的種種,面子什么的,朱儁久在軍中,早就無所謂了。
聽完朱皓和朱然的左右佐證之后,朱儁內心又有想法,不得不打起笑臉,突然對諸葛亮進行一番誘惑和拐騙。至于表侄朱桓,已是投了諸葛亮,認了諸葛亮為主,朱儁也不好多說什么,假裝不在意,朱儁熱情地笑道:
“諸葛賢侄來得正好,多虧了賢侄援手施救,小兒才能幸免逃過一劫,雖說大恩不言謝,但老夫心中愧疚,無以為答,只能在此多謝了,請受老夫一拜。”
朱儁竟然真的要對諸葛亮行拜禮,嚇得諸葛亮連連口稱不敢,阻止朱儁這種完全不利于諸葛亮的愚蠢行為,畢竟受一個大漢中郎將的拜禮,且是朱儁,年歲又大,不管因何事,傳了出去,這對諸葛亮的風評絕對不是什么好事。
“朱中郎將,萬萬不可如此,將軍天威遠播,令郎更是虎父無犬子,在下也是無意碰上,舉手之勞罷了,千萬莫放在心上,區區小事不足掛齒,不及將軍在此為國效力,誅殺反賊的萬分之一,還請將軍莫折煞我也。”
諸葛亮成功不讓朱儁繼續糾纏,更是急忙表示一切都是巧合,因緣際會,實在不敢居功。深懂得官場潛規則的諸葛亮趕緊給朱儁一個臺階下,顧左右而言其他,扯起了張寶,將話題重新拉回到黃巾反賊作亂的主旋律上來。
“賢侄能去而復返,實在上天佑漢,天命助我也。不瞞賢侄所知,那黃巾賊將張寶十分狡猾,為人詭計多端,雖之前曾重創過張寶,卻是不傷及根本。那張梁和張寶逃脫之后,很快就蠱惑百姓,沒多久又拉起了一大票黃巾大軍。”
“老夫和義真商議之后,決定分兵,由義真去追那張梁,老夫負責對付張寶。義真所追的張梁一路乃是之前那騎都尉曹操所去之處,有那曹操小將的相助,想來問題不大,倒是老夫這里頗多難處。”
“不想那張寶居然能在短短時間之內,又聚賊眾八九萬,且屯兵于山后,易守難攻。老夫兵少將寡,一時攻其不下,相持時久,老夫的兵馬已是折損過半,卻是毫無建樹,幸虧玄德趕到,才算略略穩定,扳回一局。”
“既然賢侄到來,不知可愿助老夫一臂之力,一起去討伐那黃巾賊將張寶?若是事成,老夫必定上表獻捷,為賢侄請功。”
朱儁啰里啰嗦地說了一大堆,無非就是想將諸葛亮拉上賊船,壯大官兵的兵力,一起去討伐張寶,雖然之前劉備趕來相助,劉備和關羽猛是猛了些,但二人所帶的兵馬有限,區區一千左右,根本就不能成事。
朱儁見到諸葛亮不但幫助自己的兒子朱皓從徐州瑯琊逃出來,而且還帶著不少的兵馬,少說也有五千之巨,諸葛亮是不歸朱儁所管,可朱儁卻不能不動心。要是能勸服諸葛亮一起加入,那么搞定張寶,朱儁的信心滿滿的。
況且,若是諸葛亮真的識相,愿意相助朱儁,那么不管結果如何,朱儁都能償還諸葛亮之前相助朱皓之恩。
成功誅殺張寶,那就上表為諸葛亮請功,得到封賞,也算是還了人情,若是圍剿張寶失敗,那朱儁就法外開恩,赦免諸葛亮的作戰不利,敗軍之罪,又是施恩,一恩還一恩。不得不說,朱儁人老成精,環環相扣,就差諸葛亮點頭同意了。
“固所愿,不敢請爾。”
諸葛亮倒是從善如流,反正領兵前來穎川目的無非就是如此,一來讓張飛和朱桓上上戰陣,建些戰功,得些好處,或是失利,則普施恩惠,以慰其心;二來殺殺黃巾反賊,為自己揚名,讓世人知道護國忠心,保境安民,誅殺逆賊有諸葛亮的一份功勞。
三來則是尋找自己的表兄弟諸葛誕,戰亂已起,免得諸葛誕閱歷太淺,不幸遇害;四來順帶護送朱皓和朱然去朱儁那兒,親自護送,以示重視,這樣朱儁也不好意思不認這份人情。
“大善,賢侄年少志高,頗有豪杰之氣,不止通情達理,且見義勇為,難怪伯喈會收你為門生,可惜你我相遇太晚,不然老夫都想收你為門生,教授兵法戰陣之術,傳你衣缽。”
朱儁是發自內心地覺得諸葛亮是個可造之材,若是自己能有這樣八面玲瓏,長袖善舞的學生,估計晚上做夢都會笑醒,說起來那蔡邕正直不阿,雖然一生不順,老了倒撿了個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