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宓內心的悸動,其實還是諸葛亮所說的結爲姻親的人是甄宓,還讓她主動挑選,表面上看是爲了甄家著想,然而這樣方式實在是令甄宓難以做出決擇,害臊難忍。甄宓作爲甄家家主,與青州州牧之子結爲連理,彼此都夠分量,也顯誠意。
甄姬重新理了理思維。鎮定了一下思緒。明眸皓齒的笑了一下,說道:
“公子所說的,甄家感謝公子的信任,會慎重考慮的。不過。不瞞公子得知,甄家事實上並沒有那麼多的存糧可以即時運往青州。”
“大多分散在大漢各地。公子攜誠而來。我甄家也不會識好歹。無論如何。我甄家都願意結一善緣。待公子返回的時候,將目前甄家能調動的存糧皆運往青州去,並在青州設立甄家據點,由宓兒親自坐鎮,至於其他,再慢慢商議。不知公子,如何可好?”
事實上,甄家在中山無極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甄宓也早有意願,想要將甄家搬到其他地方,至少不能全部身家押在這裡。
商人走南闖北,十分敏銳。對於大漢的情況有目共睹,早就發現大亂的端倪。眼下,諸葛亮主動找上門,表達了誠意,顯得是十分重視甄家,甄宓沒有理由不博一下。
若是真的去了青州,發現一切如諸葛亮所說。青州州牧是諸葛亮的家父。青州也的確需要大量的糧食,並且有意發展商業,設立商院,徵辟甄氏族人爲博士。那增加將一份,那甄家將部分身家押在青州也無不可。
至於甄家與諸葛氏聯姻,好是好,一切還得看了實際情況再定,如果一切順利,甄宓也不反感嫁入諸葛氏,畢竟眼前的諸葛亮也給甄宓一種很不錯的感覺,懂得深海尋珠,慧眼識人。
甄宓能那麼快地做出決定,實際也讓諸葛亮感到出奇,不愧是能當上文昭皇后的甄宓,光這份決斷,就非一般女子能做到了。
諸葛亮倒是想起以前人們曾傳說,甄氏每天晚上睡覺的時候,家裡人都放佛看到有人把玉衣蓋在她身上,大家對此都很奇怪。甄氏三歲的時候,父親甄逸去世,年幼的甄氏因爲思慕父親哭的非常傷心,這樣的早慧使家內和周圍的人更加感到她有別於衆了。
之後相士劉良爲甄氏以及甄逸其他子女看相,劉良指著甄氏說:“這個女孩將來貴不可言。”甄氏從小到大,都不好戲弄。八歲時,院子外有騎著馬耍雜技的人,甄氏的家人及幾個姐姐都上閣樓觀看,只有她不去,幾個姐姐奇怪而責問她,甄氏便回答說:“這難道是女孩子看的嗎?”
甄氏九歲時就非常喜歡讀書,博聞強識,只要看過的篇目就能夠立刻領悟,還多次用她哥哥的筆硯寫字,哥哥笑她說:“女人應該學習女工。讀書學習有什麼用,難道你以後還想做女博士嗎?”甄氏回答道:“古時候賢德的女子,都要學習前人成敗的經驗,以此來警示自己的。不讀書,用什麼來借鑑呢?”
曾經曹操領兵東征孫權,甄宓的二個兒女曹丕及曹叡跟隨卞夫人、東鄉公主等人一起去,當時甄氏因爲生病所以留在鄴城。直到大軍返回鄴城,卞夫人的左右侍婢們看到甄氏容顏更勝以往,便奇怪地問她:“夫人您跟兩個孩子分別那麼久,難道不想念他們,反而臉色這麼好,爲什麼呢?”甄氏笑著回答:“曹叡和東鄉公主他們跟隨卞夫人照顧,我還有什麼可擔心的。”
由此可見甄宓是一個十分有才學兼之大度之人,諸葛亮雖是吃驚,仔細一想倒也算是甄宓素來的風格,敢作敢爲,勇於決斷。好在是一個比較互利的結局,至少甄宓並沒有拒絕諸葛亮。對於甄宓提出的問題,諸葛亮覺得無非是小菜一碟,只見諸葛亮從懷中掏出一物,說道:
“甄家主謹慎無可厚非,一時之間要籌備大量的糧草也實屬爲難。不過在下有一物,可解各憂,使問題皆迎刃而解。這物爲在下領兵平定黃巾之亂時繳獲,名爲儲糧圖,標記著黃巾反賊各地的儲糧地點。眼前甄家的存糧,當然是多多益善,有多少都要可以運往青州,青州必會按高於市價的錢財買下,或者與物互換。”
“以後也是如此,只要有糧草或者物資,皆可運往青州販賣。至於甄家只要與我諸葛氏結盟,互爲友好,那出任商院博士之後,在下便會將儲糧圖繪製一番給與甄家,由甄家將黃巾反賊多年貯藏的糧草給取出來,供應整個青州發展,統一調度,安排分配。”
之前談的只是一個意向,直到諸葛亮拿出了儲糧圖,甄宓總算是正視了一些,甄家做的便是糧草生意,敏銳的直覺告訴甄宓,諸葛亮手中的儲糧圖必定數量不少,甚至能夠左右糧食行業的生意。
不過,甄宓也沒有拒絕入夥青州,還是留了餘地,願意前去青州一觀,反正只要諸葛亮說的不虛,沒有水分摻假,那甄宓自然也願意順手推舟,錦上添花。別說是效忠諸葛氏,或者與諸葛氏聯姻,能保證無憂地當官出仕,光這一點就能夠吸引甄家了。
更何況諸葛亮缺糧也是一時,諸葛亮手上有儲糧圖,缺的只是時間和人手,一旦讓諸葛亮緩了過來,解決了一時糧草之困,憑著青州的發展,以一州之力,以後再想用區區糧草就換來諸葛氏的庇佑,恐怕就沒那麼容易了。
亂世一旦來臨,甄家一無武力,二無軍隊,又身懷鉅富,相信很快就會成爲衆人眼中的錢袋子,被全部有野心的人所惦記,還不如像諸葛亮所說的,雪中送炭一次,說不定還能替甄家找來新的一絲生機。
“公子,既是如此,那就一言爲定。還請公子在甄家小住幾日,待宓兒將甄家各事安排妥當,就隨公子前往青州一觀,同時帶領甄家商隊攜帶糧食等物齊行,宓兒在此預祝雙方合作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