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樁“食旨不甘”,“旨”是美味,吃到美味都不覺得甘美。
唐玄宗說,“旨”是“美也”,吃著美食,卻“不甘美味,故蔬食水飲”。就是對美味已經(jīng)沒有心思了,“食而不知其味”也,所以也就不要吃美味,一來不要去浪費,更重要的是不能夠在此時此刻去享受。
《弟子規(guī)》說:“喪三年,常悲咽;居處變,酒肉絕。”父母去世三年之內(nèi),都沉浸在哀痛悲咽當中,“悲咽”是哭泣,“居處變”,是生活的環(huán)境要改變,原來睡漂漂亮亮的大床,現(xiàn)在要改成小床,夫妻要分房,甚至應(yīng)該去守靈。古代人都守靈的,守靈就改變居處,不睡在家了,搭個茅棚在陵墓旁邊守靈。父母走了是如此,對待老師也一樣,老師走了學生也要守喪,只是可以不用穿孝服,守心喪三年。
孔子去世,他的學生、門人,就在孔子的墓地那里搭茅棚,守喪三年。子貢特別懷念老師,在老師墓地前守了六年才離開,這都是給我們做出了“居處變”的榜樣。
“酒肉絕”就是吃素,不能夠吃酒肉。吃菜食、素食,填飽肚子即可,水飲只能喝清水,不能喝酒。為什么一定要吃素?我們可以想象,動物都有靈知,也都貪生怕死。現(xiàn)在父母過世了,我們心里那么哀痛,動物也有兒女也有父母親人,它如果死了,它的兒女親戚,是不是也是這么哀痛?一樣的道理,將心比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有靈知的動物,其生命跟我們都是一體的。我們因為父母去世而如此哀痛,就不能夠讓其他的生命也遭受同樣的哀痛,這是一種慈悲愛心,也是一種孝道。
怎么能夠為了滿口腹之欲,貪圖美味享受,傷害其他眾生的生命,于心何忍!人都有一份惻隱之心,惻隱之心就是一種慈愛心、不忍之心,所以吃不下這些肉,吃點蔬菜,清茶淡飯就足夠了。不能喝酒,喝酒也是貪圖享受美味,而且“飲酒醉,最為丑”,喝醉了酒,父母恩德就容易忘掉,這就損德了。
所以“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食旨不甘”。這是孝子喪親以后,舉出六個方面來表達孝子的哀痛心情。